香港電影史上最強三級片,來了。
票房上,超越了屹立三級片榜首12年的《3D肉蒲團之極樂寶鑑》。
口碑上,更是狂攬十五項香港金像獎提名。
好飯不怕晚,今天就來聊聊它——
「正義迴廊」
2022.10.27.中國香港
謀殺雙親
影片改編自真實案件。
從流程和基本事實上來說,電影算是大致還了案件原貌。
2013年3月初,名為張顯宗的男子報稱父母失蹤並在網上公開尋親,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然而,過了一段時間後,警方突然接獲線報,說有人在社交軟體上承認殺害了父母。
經警方調查之後,發現這人竟是尋親者張顯宗。
很快,張顯宗被逮捕,並對自己的犯罪事實供認不諱。
不過,在審訊之中,他供出了自己的另一個同夥,唐文奇。
兩人相識於一場疑似內定的面試中,同是天涯淪落人,社會的棄兒,成了朋友。
據張顯宗所說,某天晚上,他在和唐文奇吃飯時透露了自己想要自殺的念頭。
言語中滿含著對社會,對父母的怨恨——
因為炒股虧錢,供不起房,父母將給他的房子收了回來,給了大哥。
唐文奇便勸他,「反正都是死,不如拉些人墊背」。
於是,兩人開始詳細策划起殺人的方案。
2013年3月1日,張顯宗以新租房子需要打掃為由,將父母引至唐文奇家中並殺害。
在警方的審訊中,唐文奇承認自己參與了行兇與分屍,一切似乎已經蓋棺定論。
然而在庭審之時,唐文奇卻推翻了自己的口供,堅稱自己只在被威脅的狀態下參與了分屍,並未參與殺人。
在他的口中,張顯宗才是那個主導一切的罪魁禍首。
無論是聊天記錄,還是唐文奇寫在筆記本上的分屍方案,和張顯宗的通話等等。
唐文奇始終堅稱自己只是純粹聽從張顯宗的吩咐辦事,還有精神科醫師以智商過低為他作辯。
而其中最重要的證據——他自己當初承認的口供,也被律師指出存在逼供嫌疑。
原本板上釘釘的事,變得不那麼確信了起來。
最終,張顯宗被陪審團以8:1判定有罪,獲刑無期徒刑。
唐文奇則以全票無罪通過,當庭釋放。
真相難尋
要說影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那自然是張顯宗找工作試鏡三級片時,那位陪戲女主的驚鴻一瞥,這毋庸置疑。
其次讓人驚艷的是,導演對於案件的展現,竟然很奇妙地達成了既客觀又主觀的觀感。
客觀在哪?一個小細節——
幾位不同立場的律師在開庭前後會像朋友一樣閒聊。
商業片種常見的對抗性和衝突性被消解,因為這就是在日常中會見到的景象。
其餘諸如打官司時各方的流程,對於陪審團的選擇等等,也都事無巨細地展現。
拿正在熱映的另一部同題材影片《毒舌律師》來比的話,《正義迴廊》就顯得要專業許多。
為的,則是讓觀眾感受到,所有的程序都是合規的,公平的,正義的。
但話又說回來,程序正義,並不代表事實正義。
這便要說到主觀的作用了。
影片中充斥著各種心理性極強的視聽語言以及情節暗示——
比如,幾次庭審,都故意做出氛圍上的不同,有時天晴有時雨。
在拍到有關宗教的一段時,甚至戲劇化到只在眼睛上打一束光,仿佛在告解一般。
又比如,當被告或者律師在庭上陳述案情時,鏡頭便會隨即切到案發現場,陳述角色偶爾還會打破第四堵牆,直接向觀眾說話。
不同的人在陳述相同的案件時,場景里發生的事也會有不同的變化。
宛如看了一出羅生門。
這當然是為了庭審戲不至於太過無聊而做的設計。
但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設計也與主題有關。
因為這樣做,會給觀眾帶來一種極強的參與感與混亂感。
參與感,是因為,這正是陪審團所經歷的心理過程。
換言之,整部電影其實也是一場庭審,觀眾就是陪審團。
而導演用視聽語言和情節暗示,讓觀眾產生了懷疑,正如庭上的律師。
混亂感,則指向了法庭之上,案件原始真相的不可知。
因為真相只發生在現場的那一瞬,除了當事人以外,無人知曉。
後續在法庭上的舉證、辯論,也只是儘可能地逼近真相,無法到達。
借著片中陪審員之口,導演給出了自己的疑問:
我們投票讓唐文奇無罪,但萬一他真的有罪呢?
其實這話也可以反著來說,投票唐文奇有罪,但萬一他真的沒罪呢?
這是一個證據不夠充分時無解的悖論。
法庭上興師動眾推導出的真相,並不一定通向正義,此謂之《正義迴廊》。
歸結到本片中,混亂的根源,是香港的陪審團制度。
它的出發點是好的,也是制衡法律公權,保障人權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陪審員只是普通老百姓,極易受到其它因素的影響。
就好像當唐文奇的姐姐在庭上哭訴時,幾乎所有陪審員都在跟著哭。
即便後續冷靜下來理性思考,但先入為主的觀念已經被植入,很難再被改變。
更何況,你無法知道會不會有一些從頭到尾都完全不在乎正義與否的人存在。
片中,當看到有一票憑投自己無罪,甚至連張顯宗自己都笑了。
如果你看過後會忍不住思考,為什麼明明大家都在依法辦事,卻總讓人感覺到有些不對勁?那麼,這部電影也就實現了它的價值。
貪多成災
如果就這樣,影片的邏輯還是挺自洽的。
雖然不少人評論影片想要講的東西太多,體量不夠撐起這些表達。
但諸如違規審訊,違規報道等司法制度的其它方面,其實也是圍繞著陪審團制度而設置的邊邊角角,整體仍是統一的。
值得商榷的是,在陪審團制度的討論之外,導演還加入了對張顯宗犯罪心理的剖析和刻畫,目的也很明顯,為了探討犯罪成因,矛頭直指香港社會。
單獨拿出來看,這部分拍得的確很帶感。
但問題在於,導演對於張顯宗的心理刻畫似乎過於詳細和側重了。
最明顯的一點是,影片不厭其煩地用意識流手法來強調張顯宗渴望成為希特勒的心理活動。
前面也說了,影片整體的視角,是讓觀眾以陪審團的視角去體驗,懷疑制度的合理性,但導演對於張顯宗心理刻畫的處理,明顯不是站在陪審團的外部視角。
比如,成為希特勒的鏡頭,很明顯只是存在於張顯宗自己腦中的幻想。
又比如,在張顯宗接受採訪的時候,導演甚至還用了一個「希區柯克式變焦鏡頭」來暗示張顯宗在說謊。
這是完完全全的第一主觀視角,一種試圖讓觀眾去在某種程度上共情主角的標準做法,這和後面的陪審團視角完完全全自相矛盾。
兩者的比重分配,也存在很大的問題。
如果就照著這麼拍下去,探尋「兇案究竟為什麼會發生」,那也不是不行。
但導演既不想放棄犯罪心理刻畫,又不想放棄對於陪審團制度的討論,只好都拍。
結果就是第一人稱敘述視角講到一半,又硬轉第三人稱,導致觀感上產生了一種非常明顯的割裂,前半段像在看《踏雪尋梅》,後半段又像在看《十二怒漢》。
兩部都是好片,但兩部合在一起且不分主次,就多少顯得有些不倫不類了。
當然,整體而言,瑕不掩瑜,《正義迴廊》成為爆款,仍然當之無愧。
無論是拍攝和敘事手法,還是對於主題的呈現,都是難得一見的國產精品。
我們需要《毒舌律師》這樣的律政爽片,這是一種情緒上的宣洩,一種美好的願望。
我們同樣也需要《正義迴廊》這樣能引發觀眾更多思考的電影。
兩手一起抓,才是一個良好的電影市場應該具備的樣子。
也希望兩部影片的大爆,能成為今年國產電影的好彩頭。
從近兩個月的待映片單上來看,這或許並不是痴人說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