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東亞有四種堡壘 誰是以少勝多的大殺器 誰是歡迎敵人的坑貨

2023-01-05     小女子大人物

原標題:明末清初東亞有四種堡壘 誰是以少勝多的大殺器 誰是歡迎敵人的坑貨

在明末清初的東亞戰場上出現過四種堡壘,它們都在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只是有的堡壘可以讓數百人馬抵擋上萬敵人的進攻,有的堡壘嘛特別歡迎敵人,誰不打它誰都覺得虧心。

這四種堡壘分別是傳統中式關城、朝鮮城池、日式城堡和不完全版的棱堡,這四種堡壘中最坑自己人的就是朝鮮城池.雖然宇宙大國把高句麗當作是便宜祖宗,但李氏朝鮮的城池可一點都沒有繼承「先祖」的技術特點,李氏朝鮮的城池城牆上沒有城垛和女牆,守城士兵腰部以上的部分得不到任何城牆防禦加持,城牆上也沒有敵台、望樓這樣的預警設施,在防禦和偵查上都幾乎是零。

朝鮮城市還十分有利於進攻者,它的修建者一點也不嫌棄工程量大,上下城牆用的是堆砌土坡,而不像明朝城牆一樣有用來上下城牆的馬道。朝鮮城市的防禦射擊非常有利於敵人進攻,壬辰戰爭中日軍經常用火槍優勢壓制城頭作戰朝鮮軍人,然後迅速登上朝鮮城牆,一個衝鋒就能拿下城池,戰爭初期加藤清正等人就是靠這一手在三個月內拿下了朝鮮眾多城池,就連朝鮮的三個首都也都是迅速攻克。八旗軍進攻朝鮮時,朝鮮還沒有改變城防結構,朝鮮在南漢山城被打得很慘。

日軍在朝鮮攻城迅速很開心,輪到他們守城時就傻了眼。因為平壤還是朝鮮傳統結構,日軍也不能利用朝鮮城池結構進行有利防守,他們在李如松攻打平壤時選擇了撤退。明軍進攻日軍時,氣急敗壞的日軍在朝鮮修建了眾多日式城池。日式城池的特點是採用多個城樓並列(比如輪郭式城池就是用三之丸包圍二之丸,二之丸包圍本丸的方式進行防守;並郭式就是本丸同二之丸並列),具有天守、石垣、升形、馬出等多種防禦設施,還有木質柵欄和淺壕溝為屏障方便火繩槍射擊,防禦能力超過了朝鮮城池N倍。明軍將領把朝鮮城池當笑話(兒戲),但面對日軍建立的城池經常損兵折將,出現了蔚山之戰的敗仗。

明末的長城和關城也是嘉靖以後改造的結果,有一個非常讓人忽視的長城事實就是明朝前期的長城一般只修建「垣」和邊塞烽火,大家看到的長城都是嘉靖年以後重新修建的。戚繼光戚老師也在修建長城和關城中起到了很大作用,他修築了長城上1017個空心敵台,這些敵台有上中下三層,既可以住人,也儲存有彈藥,防禦能力也很強,可以抵擋敵人的火器攻擊,敵台樓層間開洞,士兵利用繩梯、木梯上下,有的還在磚砌牆體中留出僅供一人通行的通道。戚繼光長城攻擊能力也不錯,敵台每層前後各開三個炮口,左右各兩個炮口,較大的敵台每面甚至要開四或五個炮口。戚繼光的設計也被明朝後期的城池廣泛借鑑,在明軍餉銀充足的時代起到了很好的防禦作用,奈何到了明末,不欠薪反而成了明軍的奢望……

在明末清初最強的城防建築是西方傳來的不完整棱堡,雅克薩城、赤嵌樓都是不完整的棱堡,但它們都幫助守衛者抵消了進攻一方數倍甚至數十倍的兵力優勢,只是進攻者都是中國人。明末也有人學習了棱堡技術,徐光啟就準備用棱堡技術改造北京城。徐光啟的學生孫元化用部分棱堡技術改造了寧遠城,幫助袁崇煥打敗了努爾哈赤,還在山海關、桃林、喜峰口、一片石等沿邊要地建築銃台(明朝改進版的棱堡)。孫傳庭也學習了一些棱堡技術,在山西老家進行過實踐。

明末清初西風東漸,西方已經在防禦技術上取得了對東方的長足進步,隨著明朝滅亡,中國人的學習也就停止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3a991aeab65b5d82463bff11ac08d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