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電影《寄生蟲》獲得了第92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國際影片4項大獎。
為此,韓總統文在寅第一時間發去賀電,並特地在青瓦台設宴款待《寄生蟲》劇組主創,稱是韓國過去100年里所有韓國電影人不斷努力的結果。
大洋對岸,美國總統特朗普對《寄生蟲》獲奧斯卡最佳影片表示不滿,他在一次科羅拉多集會上表示:「今年學院獎(奧斯卡)太糟糕了啊……」
不管特朗普高不高興,仍然難以撼動《寄生蟲》的好口碑地位和討論熱度。
討論最多仍是在韓國民眾眼裡窮人的「惡」與富人的「善」。
劇中金家媽媽的一句感嘆:「如果我有錢的話,我也會很善良,超級善良」。意思是說,過得好的人,更容易成為好人,有錢所以善良。
而現在,我還是窮人,我不得不「使壞」、「欺騙」、「作姦犯科」,為的是不再是窮人。
曾經有句流傳很廣的話:我為什麼要爬出底層?
因為在底層的社會,窮人為了爭奪生存的資源,更容易互相爭鬥破壞,破壞的力量遠大於建設的力量。
而在富人堆里,更容易贏得支持與成全,或許是有了良性循環。
當然,這裡說的「富人」不是那種靠不法手段致富的「富人」,是特指公平社會裡那種相對乾淨的富人。
富人們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有更好的資源,知道社會財富的發展方向並為此奮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而窮人,不得不把更多的時間用來維持生存,想的是我怎麼才能吃飽下一頓。窮人奮力爬了10層樓,才到達了豪宅的地下室。
但是,在電影中,導演呈現給世人的財富、金錢都是正面的。整部片子,「富人」並沒有對「窮人」有過刻意的傷害,並且導演也沒有刻意讓觀眾對富人產生討厭的情緒。
讓人仇富並不是導演的目的,如果有人代入了自己的仇富心理,那只是自身境遇的折射。反而更多的情況是窮人傷害窮人,同時禍及富人。
《寄生蟲》在韓國上映一個月後,觀影人次就突破了一千萬大關——每5個韓國人中,就有1個看過這部影片。很多韓國人觀影之後,引起共鳴。75%的韓國民眾在韓國際廣播電台的一次問卷調查中認為,韓國財富不平等現象嚴重。
在電影《寄生蟲》的結尾,窮人家長子基宇做了一個夢:買下了富人的那棟豪宅,和家人重新團聚。
然而導演奉俊昊在接受採訪時說過:「這其實是不可能的。」夢想依然只能是夢想。
就在韓國電影《寄生蟲》斬獲奧斯卡4項大獎後,韓國窮人家居住的半地下室獲得廣泛關注。
韓國首爾市政府宣布,將撥款為住在半地下室的1500戶家庭改善住房條件,包括改善供暖系統,更換地板、安裝空調等基礎設施,每戶家庭最多可獲得320萬韓元(約合1.9萬元)資助……
這或許是這部影片最好的後遺症。
(本文由南方的寶寶588原創,歡迎點贊關注,和你一直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