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我國人均 GDP 有望突破 10000 美元大關,達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並向更高發展階段邁進,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桎梏並不容易打破,一旦失敗,將困在中等收入階段長達幾十年,社會發展和居民福利水平都將面臨巨大損失。近代史中部分拉美國家的發展是前車之鑑。
歷史上出現過兩種典型的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案例:拉美的衰退和東亞的成功。其中以巴西和韓國最具代表性。
近代以來,巴西和韓國都經歷了由進口替代向出口導向模式的轉變,兩國發展軌跡在短暫交集後出現分化。
巴西是發展中國家中最早啟動現代化的國家之一,在經歷20世紀60、70年代期間經濟快速增長的「巴西奇蹟」後,率先進入中等收入階段。韓國的現代化起步晚,直至60年代末期時經濟總量還遠低於巴西。
階段一:1967年,兩國經濟差距達到峰值,巴西人均GNI是韓國人的2.2倍。此後,兩國差距逐步縮小。
階段二:80年代起,韓國的人均GNI開始超越巴西,並逐步達到高收入水平,而巴西則危機不斷,長期徘徊在中等收入區間。
巴西和韓國過去50多年間的發展歷程對比顯示,中等收入時期的增長質量是決定這一階段延續時間的關鍵因素。由於增長率無法達到跨越中等收入所需的必要水平且頻繁大幅波動,巴西長期深陷這一發展階段;相反,正是由於保持了相對高質量的增長,韓國得以在發展中經濟體中脫穎而出,較早地進入高收入階段。
拉美國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後所暴露出的問題集中表現在:
(1)經濟增長過度依賴資源開發;
(2)科學技術落後;
(3)貧富差距懸殊,既無法與低收入國家競爭,也難以縮小與高收入國家的差距。
「中等收入陷阱」的背後是發展中國家的「技術能力陷阱」——在工業革命變革過程中,跨國公司成熟技術轉移的紅利收割完畢,而發展中國家本土的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沒有形成和跟進,其經濟增長就會進入長期相對停滯的狀態。
當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似乎在走拉美國家的老路,但如果我們仔細分析分析拉美國家失敗的經驗並結合我國發展現狀做出經濟結構優化和經濟質量提升,中國未來增長依然可期。
拉美國家失敗的經歷體現了當時社會有跡可循的以下三點:
(1)全要素生產率(TFP)的分化。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後,拉美國家的 TFP 出現了明顯的下降,而東亞國家持續顯著為正,全要素生產率是用來衡量生產效率的指標,TFP上升有三個來源:一是效率的改善;二是技術進步;三是規模效應。
拉美與東亞在中等收入階段後的TFP變化
(2)服務業勞動生產率的分化。服務業勞動生產率與人均 GDP 高度相關,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提高後,已開發國家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均與第二產業相當甚至高於後者, 實現了服務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在此階段服務業勞動生產率下滑明顯,快速擴張的低效服務業成為經濟增長的絆腳石。
服務業勞動生產率與人均GDP
(3)服務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分化。跨越陷阱國家或地區受益於現代服務業比重提高, 低效服務業占比下降,服務業結構順利轉型升級,而落入陷阱的國家則敗於服務業結構調整。
已開發國家經濟增長伴隨服務業轉型
提高服務業勞動生產率是我國實現中高速發展的秘鑰。2018 年我國服務業占 GDP 比重過半,對 GDP 的貢獻率近六成,國民經濟增長日漸依賴其生產率的 提升。但國際經驗表明,世界各國服務業比重上升的過程,同時也是 GDP 增速下降的過程,同時低效傳統服務業還會引發鮑莫爾成本病,使經濟整體陷入高成本、低產出狀態。解決這一問題的核心,在於提升服務業勞動生產率。
服務業比重的上升伴隨著GDP增速的下降
如何提高我國服務業勞動生產率:
I. 通過技術創新,全面提升勞動生產率。利用新工業革命的歷史機遇,培育本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主體,形成獨立的產品平台、研發體系和實驗體系,是後發國家在技術層面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的趕超路徑。
人工智慧、機器人等將加速替代簡單重複勞動,減弱人力成本對服務業的約束。在高新技術的使用上,我國與已開發國家尚有差距,如中國每萬名製造業工人擁有的機器人數量為 97 台,而韓 國工人擁有 710 台,服務業的科技化和人工智慧化將會成為提高服務業勞動生 產率的重要抓手。
中國現代技術使用不足
II. 發展先進位造業,向高附加值服務業轉型。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是工業化後期的一般規律,發展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需要先進位造業作為支撐, 因此發展高質量現代服務業,實現向高附加值服務業轉型,歸根結底還是需要發展國內先進位造業。
先進位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一覽
III. 加快推進非市場化服務業有序開放。我國醫療、教育等非市場化服務業勞動生產率僅為市場化服務業的 39%,在世界範圍內處於較低水平。醫療、教育、 養老有望成為拉動內需的「新三駕馬車」,是我國未來經濟的重要增長點。當前這些「馬車」由於市場化不足,其發展需求與獲得的投資嚴重不匹配,如 2017 年外資在教育、醫療等領域的投資占比不到 1%,造成這些行業勞動生產率滯後。加快這些領域的開放,有望明顯提高生產率水平。
中國醫療行業勞動生產率相對較低
中國非市場化服務業投資占外資比重不足%
IV. 突破「制度高牆」。人均收入處於10000~12000美元區間的國家可能因制度原因出現增長分化的現象,稱之為「制度高牆」(The Institution Wall)。該現象揭示了制度演進對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從中等收入階段邁向高收入階段的過程中,對制度的需求上升,要求提高,制度的完善程度和質量高低變得更加重要。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應集中推進位度改革與完善,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升公共服務質量,保護和激勵創新,減少對市場的不必要干預,釋放市場主體活力,在較短時期內突破「制度高牆」,為經濟可持續增長提供適宜的制度環境。
(如果您覺得文章對您有幫助,歡迎關注作者的微信ID:fcscfixedincome,訂閱更多優質原創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