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孩子玩手機智力退化 最新研究:過度使用大腦白質損傷15%~56%

2019-11-17   優米MaMa

這兩天看到一個新聞,一位13歲的孩子因過度玩手機導致癱瘓和智力衰退。這個孩子長期跟爺爺奶奶生活,老人家特別愛孩子,什麼要求都滿足,孩子喜歡玩手機也就放任他去玩了。據說,孩子生病前玩手機到深夜是家常便飯,作息非常不規律。

發病那天,孩子在教室突然像瘋了一樣,臉部抽搐,拿頭去撞牆,老師拉都拉不住。到醫院後,情況繼續惡化,不會說話、不會走路,不認識家人,出現智力衰退、精神異常等現象。後來醫生診斷,是孩子因為過度玩手機導致作息不規律,身體免疫系統出現混亂,從而患上了免疫性腦炎。

手機的出現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便捷,但這把雙刃劍在孩子身上的影響也越來越嚴重。無獨有偶,前兩天還看到一個貴州衛視的節目,一個小朋友因為手機被沒收,躺地上撒潑打滾、大哭大鬧,甚至對父親大打出手,最後無奈的媽媽只好找出電腦才讓孩子安靜下來。

手機低幼話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孩子哭鬧,「來~,給你看個動畫片」,孩子立馬不哭了;家長有事,「你先看會動畫片,媽媽忙一會」,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多,手機已成了我們育兒路上的重要道具。

這段時間調查了一下周圍的媽媽,是否知道手機對孩子的危害?有80%的媽媽認為,最大危害是對孩子眼睛不好。但加拿大的最新研究發現,長時間看手機對學齡前的兒童最大的危害不是眼睛,而是大腦。

研究表明:長時間使用手機直接影響兒童大腦發育。

第一,手機螢幕對孩子大腦白質產生直接影響。

JAMA兒科上的新研究顯示,過度使用手機(電腦)螢幕,可使學齡前兒童大腦白質結構的16%-56%受到負面的影響。而大腦白質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語言、反應速度和緊急讀寫能力。

2017年8月至2018年11月,在辛辛那提兒童醫療中心招募了69名兒童作為研究對象。他們的招募標準是:3~5歲足月出生,無神經發育障礙,無語言延遲的孩子。研究人員對這些孩子做了下面這幾種測試:表現性詞彙測試(EVT-2)、語音處理綜合測試(CTOPP-2)和閱讀準備評分(GRTR)。

研究人員發現,那些平時使用螢幕時間超過1小時的孩子,相比使用不足1小時的孩子而言,他們的大腦語言和識字能力的發育更差些。同時使用時長長的孩子還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思維不清、執行力受損等現象。

第二,手機影響孩子的存儲記憶能力。

我們知道大腦記憶分為長時記憶能力和短時記憶能力兩部分,由於手機能輕而易舉存儲和獲取大量信息,很多東西(比如,電話號碼、路線圖、課程安排)都不需要孩子們去記憶,因此,孩子們的記憶能力無法得到加強。

我們的大腦有個特點,越是新近的經歷,我們記得越牢靠。不久前進行的對話、閱讀內容會存儲在我們的短時記憶里,直到出現新的短時記憶代替它。試想,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拿著手機,每隔幾分鐘不是刷刷朋友圈,就是發法微信,或者翻翻微博。那麼,在他的短時記憶里就只有這些活動。

如果你前一秒跟孩子說:「趕緊去寫作業」,他後一秒拿起手機,那你就別指望他會聽從你的安排。因為手機會帶來更多的信息,在短短几分鐘內,快速覆蓋它的短時記憶區。所以我們經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況,孩子在玩手機,你告訴他去寫作業、去倒垃圾、去收拾碗筷時,他們往往會無動於衷,不是他們懶,而是在他們的短時記憶中,你安排的那些事早都被衝出去了。

所以,你看過度使用手機相比對眼睛的損害而言,對大腦的損傷其實更大。

除了對大腦的影響,長時間使用手機對孩子的各項能力發展也非常不利

第一,手機影響孩子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

我們都知道,孩子的能力其實是在一次次犯錯中成長起來的,但現在隨著智慧型手機的出現,孩子犯錯的機會越來越少。比如,幾個小夥伴商量著去博物館參觀,孩子們不用提前幾天就開始規劃路線,考慮怎樣最節省時間;也不用擔心迷路,畢竟只要掏出手機,這些問題就會立刻得到答案。

看地圖、記錄方向、估算到達的時間這些技能,正在被智慧型手機擠出歷史舞台。但我們仔細想想,這些能力不正是鍛鍊孩子們如何解決問題的關鍵嗎?如果沒有手機,再碰到如何去博物館這個問題,孩子們就需要審視自己規劃的路線是否合理;根據他們對時間的把控能力估算所耗時間;萬一迷路了,他們還需要觀察周圍情況並作出判斷,是馬路上隨便找一個人問路,還是去便利店找人問,哪個更安全一些?這些問題組合起來,不就是一堂安全教育和時間管理課嗎?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科技帶來的便捷,但是否有一種方法可以讓孩子在享受便捷的同時,也能提升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呢?這值得我們深思。

第二,手機簡訊(微信)正在殘害孩子的溝通能力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現在的孩子們即使聚會坐在一起,也要用手機聊天。前段時間陪小侄子去參加同學生日會,十幾個小朋友坐在一起聊了不大一會,就各自掏出手機,要麼打遊戲,要麼直接私聊。事後我問小侄子,為啥明明坐在一起還要在微信里聊?小侄子回答,習慣了!仔細想想這個回答其實非常扎心。

在溝通學中有個溝通法則,是這麼說的:人際溝通中,文字只能傳遞7%的有用信息,聲音能傳遞38%的有用信息,而面部表情、肢體語言等則能傳遞55%的有用信息。也就是說,即便兩人是通過語音聊天,那也只能得到45%的有用信息,而說話人所要表達的其他55%的信息是無法獲取的,這對孩子培養有效溝通能力非常不利。

面對面聊天我們可以根據對方的語氣、臉部表情、身體的一些小動作判斷我們所說的話是否受歡迎,這種能力在孩子們以後工作中非常重要。而將手機視為主要溝通工具的這一代孩子,在這方面的能力著實讓人擔憂。

既然手機對孩子的影響如此之大,那麼家長需要做些什麼才能降低手機對孩子的傷害呢?

第一,根據孩子年齡階段,確定孩子使用時長。

很多家長都會擔心青春期的孩子沉迷手機遊戲,但很少有家長會擔心嬰幼兒。但西雅圖兒童醫院的迪米特里·克里斯塔基斯博士研究發現:兩歲以下是人類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相對青少年而言,手機應用程式更容易讓嬰幼兒得到滿足,讓他們愛不釋手。於是,克里斯塔基斯博士發表了《螢幕使用時間指導建議》,他建議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年齡階段制定相關的手機使用規則。

18~24個月以下的孩子,除了視頻聊天,不要使用數字媒體

2歲~5歲的孩子,一天使用手機(包括電視、PAD等其他電子產品)的時間不要超過1小時。

5歲~9歲的孩子,一天使用手機(包括電視、PAD等其他電子產品)的時間不要超過2小時。

第二,學齡兒童,嚴格區分學習時間和手機時間

智慧型手機是未來的趨勢,要孩子完全不接觸幾乎不可能,尤其學齡兒童,現在大部分孩子的作業,老師都會發在班級群里。所以,針對學齡兒童,家長要做的不是禁止手機,而是幫孩子嚴格區分學習時間和手機時間。

比如,寫作業時間可以讓孩子將手機交由家長保管,或放在公共區域內,等寫完作業再將手機還給孩子。當然你可以告訴孩子,只要作業完成的早,睡覺之前的這段時間他可以享有手機使用自由。

第三,手機使用揚長避短

對大一些的孩子而言,如果孩子已經對手機欲罷不能時,家長可以讓孩子用手機做一些有意思、有意義的事。比如,需要查的信息可以交給孩子,電影院、路線、要到達的目的地等都可以讓孩子去查。這樣雖然看似孩子還是在用手機,實際上是在鍛鍊孩子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

周末,也可以讓孩子約幾個關係好的同學坐在一起,玩一會遊戲。這樣既能夠強化孩子的計劃組織能力和社交溝通能力,也可以方便家長控制孩子玩手機的時間。這種方式可以讓孩子把玩手機這種消極動作,轉換為一場面對面的社交活動。

辛辛那提兒童醫院臨床研究員約翰·赫頓博士說:「孩子的大腦在前五年發展最快。這段時間內大腦的可塑性非常強,吸收東西會很快,一旦吸收的東西形成了聯繫,這種聯繫會持續一生。」

也就是說,雖然手機對任何年齡階段孩子的大腦都會產生影響,但年幼的孩子的大腦更容易受到刺激。由於低齡的孩子大腦神經連接不牢固,這很容易讓孩子發展出效率較低的人際關係,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只會更難改變他們的大腦,從而造成不可逆的損傷。所以低齡孩子玩手機的問題,家長需要更加警惕。

科技的發展讓生活更加便捷,但手機越來越成為剝奪孩子注意力的利器,所以如何讓手機發揮正面作用,促進孩子的成長就成了我們最需考慮的問題。當然,還有很多家長還沒意識到手機對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到底有哪些,希望讀到這篇文章的每一位家長都能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