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人類的洞穴和今天的中國式建築有何關聯?考古學家這樣說

2019-12-26     後宮地圖三千

一座原始人居住的洞穴穿越了70萬年時光,擺在了今人的面前——40多個個體的古人類化石、不勝枚舉的動物化石,上10萬件的石器和大量骨器,還有比比皆是的灰燼、炭塊和燒骨。被燒裂了紋的石頭,埋藏在灰燼中的石灰岩已經變成了石灰。數以千計的各種鹿骨,會不會是他們的獵物?那些鴕鳥蛋殼、鳥類的化石和各種燒過的朴樹籽,是不是人類採集、狩獵和搬運的結果?在從距今70萬年到20多萬年的漫長歲月里,人類應該就是這座洞穴的真正主人。

周口店北京人洞穴並不是考古學上的孤例,考古學家陸續發掘出的這種古人類遺址層出不窮,例如遼寧營口金牛山、廣西曲江馬壩等等。這就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至少在距今20多萬年前,從洞穴以外發現的人類化石或者活動遺蹟都很難確認他們有著怎樣的住宅——準確地說叫「營地」。那麼洞穴是最早的人類居所嗎?是唯一的嗎?

要釐清幾十萬乃至上百萬年前的線索,除了依靠有限的考古發現,邏輯推理也幫上了一些忙:

首先,在周口店北京人洞穴內,還出土了一些鬣狗糞便化石,它們幾乎被忽略,之後細心的考古者發現,在那些動物骨骼化石上,有某些猛獸啃噬的痕跡,這能否說明與古人類爭搶洞穴的還有兇猛對手存在?人類雖然可以用工具抵禦猛獸的侵襲,但洞穴並不能保證成為完全安全的棲息場所,除非——使用火。事實上,那些考古發現的天然洞穴居住遺址中很多都發現了明顯的人工用火痕跡。所以,把洞穴作為庇護所,或許應該是在人類學會使用火以後。

那麼在人類掌握火的利器之前呢?元謀、藍田、巫山等等這些古人類又住在哪裡呢?中科院院士、人類學家吳汝康指出,從現生的猿類來看,沒有一種是居住在山洞裡的;根據現有的化石證據、無論是臘瑪古猿、南方古猿,還是其他的早期猿人化石,也都沒有在山洞裡被發現過。進而有學者指出,在早於穴居時代之前,應該還有一個巢棲樹居的時代。那就是與猿相仿的「住宅」。



用木棍和獸皮搭建人類的第一處居室

如同霧裡看花,歷史越遙遠就越模糊,很難追究那些失落了的演化的環節,那些無法解釋的早期文明的片段。人類最原始的建築活動。究竟出於一種什麼目的,是什麼力量驅使人們為了建造一座原初的建築,去搬動一塊石頭,或豎立一根木柱,在他們的原初意識中,建築究競是一種什麼東西?

人類以天然洞穴為居址的歷史,一直延續到舊石器時代晚期。他們也曾經嘗試用石塊築牆,或者把洞穴分隔開來,或者把住所弄得更舒適些。

但是,稱得上真正的人類建築物,卻都是距今一兩萬年之內的作品。在人類的進化階段里,舊石器晚期是晚期智人的時代,這也是人類廣泛離開洞穴,營造房屋的時代——在今天的烏克蘭境內,發現了1.5萬年前的美滋里奇遺址,直徑大約6米的範圍內,用大量猛獁象的骨骼堆積成房屋,堆積物下還發現不少石、骨製品和炭屑,顯然是人類生活的遺蹟所在,可以想像這應該是一座用猛獁象骨等搭建起來的圓形建築;另一處烏克蘭境內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名為普什卡里1,年代距今約2萬年,堪稱迄今為止最早的房屋遺址發現。在連成一排的3個火堆周圍,發現許多大型的動物骨頭。這個略呈長方形的建築遺蹟,地基向下挖了近30厘米,考古學家根據火塘和遺物的分布,把它復原為長條形的、帳篷式的建築物。這個長度超過10米的建築物,實際上是由3個圓形的單體「帳篷」連起來的,顯然比美滋里奇的單體建築寬敞、複雜了許多。

那麼中國最早的營造建築又在何處?這個問題困擾了中國考古學者幾十年。按邏輯推理,中國疆域遼闊,也有相當廣大的地區並無山洞可居,如果是在草原地帶,也缺少巢居的條件,但是到了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已經漫布到了中國大部分地區,他們如何建造自己的庇護所呢?

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的閻家崗,發掘出距今大約22000年的人類活動遺蹟。這似乎給出了一個答案。與烏克蘭遺址極為相像的是,閻家崗「營地」也是由獸骨壘砌而成,兩處「營地」分別包含500多塊和300多塊獸骨。殘存的半弧形牆基齊腰高,朝南或朝東開口,從側面可見三四層動物化石整齊疊置構成了這個圓形小堡壘。充任「牆磚」的獸骨有半米來厚,且以大型動物為主,有肉食也有草食的,不過幼獸居多。如果它們被確認為遠古人類建築的遺存,就是迄今為止中國最早和僅存的古人類露天性臨時宿營地了。

在舊石器時代的大部分時間裡,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很有限,但依舊能夠能動地改善著自身的生存條件,而不是被動適應,這也許既是人類進化的證據,也是人類進化的原因。



穴居、半穴居和地上建築——不斷升高的人類住所

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人們、仍然眷戀著洞穴。中國南方不少這一時代的先民,比如廣西桂林的甑皮岩、江西萬年的仙人洞、湖南道縣的玉蟾岩等等,他們還都生活在洞穴里。但是此時帶有顯皆人工痕跡的各種聚落要素已相繼萌芽發生:氣候和環境在變化,生計方式從採集狩獵開始向農業轉化(人口也由此增多);制陶、縫紉、不斷進步的語言……更為重要的是。人類在選擇天然洞穴居住時,必須考慮周圍食物資源的分布狀況和豐富程度,因為少而固定的天然洞穴面對這次人類文化發展的高峰顯得力不從心。

先民必須擺脫洞穴的約束,到豐潤的河湖階地上去,到廣闊的平原上去,從事農業、利用土地從而博取最大的資源收益。因此,在新石器時代,定居註定要成為那個時代的主旋律。對於居住問題,人們的思想逐漸變得清晰,於是房屋和村落慢慢占據了所有適合農業生活的地區。

房屋建築跟自然環境有密切的關係。跟文化傳統也有莫大的關係,因此,中國各地逐漸發展起具有自己特色的建築物來。

以中原地區為代表的中國北方為例。從距今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到稍後的仰韶文化再到距今約四五千年前的龍山文化,人類的居住遺址雖然變化多端,從形態上看,有方的,有圓的也有長方形和不規則形的;從結構上看,有地穴式的,半地穴式的,還有地面式的和建在高台上的;從規模上。有單間的,雙問的、還有多間的和連成一長排的。面且一個時代甚至某一個遺址往往具有多種建築形式,但是數千年間,整個新石器時代的建築物,大致可以描述為從穴居到地面建築的發展格局。

這裡的穴居所指的乃是窯洞,或是在無從建築窯洞的情況下。從平地向下挖土。這樣的房屋形狀和構造都很簡單,但是限於挖掘工具和能力,大多都以單穴的方式出現。深度較大,面積也小,往往在中間或者一側立柱。穹廬狀的房頂就搭建在這根立柱上。人們就以木柱為梯出入其中。河南偃師湯泉溝就有這樣一處樣板。這是仰韶文化的穴居式房屋,口徑約1.5米,底徑約2米,可以想像,居住在這樣狹小的地穴里,恐怕並不舒服。

如果說地穴式房屋是由洞穴居住演化而來,還有大自然中眾多在洞穴中生活的動物可供模仿,那麼營造半地穴式建築就是真正的人類創造了。半地穴式樣的房子是這樣出現的——這樣的房子,雖然仍舊是要挖穴,但地穴很淺,深則一米左右,淺則只有二三十厘米。不只豁亮了許多,有些用於公共活動的的大房子。也可以做成非常講究的模樣。

我們來看這樣一處樣板:在河南靈寶西坡遺址,出土了編號為F105的方形半地穴房屋,它不但是大戶型,而且是精裝修。先看看房屋的規模,整個建築占地約516平方米,室內面積達204平方米;夯土基礎坑有2.75米深,殘存的半地穴牆體高達0.95米,還有長約8.75米、寬1米的門道,房屋周圍還有迴廊。今天的普通農村住宅也達不到這樣的水平。這真稱得上是一處高水平的人工建築了。

更讓人驚訝的是,房屋還得到了精緻的修飾,而且是堪稱很有審美的修飾——居住面由不同材質的若干鋪墊層組成,包括摻料礓石粉和蚌殼粉的細泥層,灰白細泥層和草拌泥層等,地面和牆壁均以硃砂塗成紅色。夯土房基和柱洞之內都曾發現硃砂痕跡。火塘正對門道,整個建築渾然體,堪稱是仰韶文化晚期投入勞動最多、也最為奢華的半地穴建築了。

新石器時代的到來,人類文化忽然得到爆髮式地發展、居室也不例外。正如《易經·繫辭》中的記載:「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到了新石器時代的晚期,完全躍上地面的建築越來越多。

一個民族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往往表現在他們具有時代特色的建築中,因為建築反映著人類的思想、意識和觀念。甘肅秦安大地灣轟動一時的遺址——901號房址就是那種能夠劃時代的文明實物。它宏大的結構,殿堂式的格局,和後世宮殿由前堂、後室、左右廂房組合而成的模式都極為相似。木骨泥牆的建築風格,也是日後中國建築土木結構的先驅穴居、半穴居和地上建築,不斷升高的人類住所,慢慢精緻起來的裝飾技巧,以及逐漸宏大起來的建築規模,讓人看到中國土地上的建築家們化繭成蝶的歷程。



中國式建築的成形之作

搭起房屋來遮風蔽雨。是很簡單的自覺自為的活動。可是建築歷史還常常被作為文化史來研究,不同文化間建築空間與造型的巨大差異常常使人困惑不解。東西方建築的巨大差異是否在「建築」誕生之初就已經分道揚鑣?

浙江餘姚河姆渡,當歷史堆積的塵泥,被點點拂去之後,考古學家看到的是一個蔚為壯觀的場面:林立密布的柱樁、滿地散落的構件,排又一排的圓木樁,一層又一層的橫板,數不清的柱洞、柱礎、地龍骨、橫樑板等等,星羅棋布。把人們拽回到7000年前,揣想房屋昔日的盛景。

想像一下擺在我們面前的房屋有多大?高度3.6到4米,進深6到7米,總長23米,一座這樣的「長屋」可以分出十來個房間。再具體到建造房屋的各個細節,遺蹟中發現了數十件帶有榫頭和卯孔的建築構件,進而到雙榫頭、燕尾榫、企口板等,木與木的垂直相關和榫卯的形式,都已經暗示我們在河姆渡殘構中見到的特徵,與後世中國建築的演進絲絲相扣。

中國各具形色的民居建築很多,南方氣候炎熱而潮濕的山區有架空的竹、木干欄建築;北方游牧民族有便於遷徙的輕木骨架覆以毛氈的氈包式居室;黃河中上游利用黃土斷崖挖出橫穴作居室,稱之為窯洞;東北與西南大森林中有利用原木壘成牆體的「井幹」式建築……但這些都不是代表中國式古建的主流,只有木構架承重建築的產生、發展、變化,貫穿了整個中國建築史,而河姆渡的干欄式建築形式雖然沒有被後來的中式建築廣泛採用、但它的木構架和木作技術卻深刻啟迪了後人。原木如何採伐?木材如何裁切?木構件搭接方法怎樣才能巧奪天工?雖為中國式建築的開山之作,河姆渡人的作品卻完全不像建築之初的技術水平,這是非常耐人尋味的。

曾經同人聊起一個問題,一樣是從穴居走到地上,從窩棚變為豪宅,為什麼西方建築的經典模式會完全不同於中國古建,區別在哪裡,這差異又是怎麼形成的?

「建築顯著特徵之形成有兩個因素:有屬於實物結構技術上之取法及發展者,有緣於環境思想之趨向者。」建築大師梁思成認為建築的個性除了結構、材質、方法之外,民族性格也是關鍵。

中國式建築始終以木為主,磚石為輔,與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的「奇蹟建築」區別極大,究其原因雖有多端,似乎都可追述到石器時代。首先是中國遠古的地域氣候條件使然木材取材方便,當時應該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再者,從河姆渡「長屋」時便開始積累的深厚技巧,也是針對木質構件。相反中國工匠不諳石性,如果多多觀察遍布中國鄉村的石樓牌坊,就會發現它們的插接居然用的也是石榫的方法,而沒有利用石頭的壓力去砌壘,當然也就是崩壞的多,存世的少,反倒是古希臘工匠的細膩雕琢以及古羅馬工匠發明混凝土的方法更適合於石質建築: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中國文化里無處不滲透著「尊重傳統和「崇古」的思想,因此能將古典建築風格傳習至今,中國式建築與石器時代的河姆渡遺構具有同樣的DNA特徵,也就絲毫不讓人驚詫了。



原始房屋裡的「上層建築」

談罷石器時代造房子令人讚嘆的技術發明,還想說說這些建築發展的另一條脈絡——思想文化的脈絡。房屋能反映出一個聚落、一個民族的文化氛圍、人生境界和生存狀態。舊石器時代中期以來,社會組織結構已經相當複雜,會深刻影響建築房屋的布局結構思想居住房屋的內涵特徵日益複雜。

從原始的單穴房屋,到半坡的半地穴「單元房」,再到大地灣的超¨豪華套房」,房子越建越大,中國式房屋也進步得越來越快。

在大地灣的F901房址前面。約有1000平方米的範圍內沒有同時期的房屋遺蹟。只發現有踩踏過的活動面,因此有考古學家推測這裡是舉行宴飲、集會和儀式活動的公共場所。如果說可以把這種原始社會氏族村落的公共建築「大房子」叫做史前「中國宮殿」,河南偃師二里頭宮殿、湖北黃陂盤龍城商代宮殿和陝西岐山鳳雛村周代宮殿要找到自已的淵源就不難了。事實上中國宮殿的特徵有這樣幾點:一是整個院落建築在夯土地基上,以廊廡圍成院落,前沿建寬大院門。軸線後端為殿堂。二是殿內劃分出開敞的前堂和封的後室。以後,院落組合和前堂後室(對於宮殿又可稱為前朝後寢)成了長期延續的宮殿布局方式。

至此可以看出。哪怕在石器時代,房屋的功能已經遠遠超越了「居住」本身。

史前宮殿」也好,「豪宅」也好,考古中頻頻現身的遠古大型房屋遺址恰好說明了人類從動物式生存的思維中升華了自心。懂得了物質創造的重要性巧合的是。人類不斷進化的歷史長達數百萬年,而人類建造房屋的歷史卻僅有一兩萬年;真正稱得上「房屋「的建築差不多和「文明¨的誕生同步,這是否說明了房屋之於人類未必是生存的必須。卻可能是文明的必須?

開始建造大房屋的時代。也是私有制出現的時代。它意味著。人們因此需要考慮私有物品的歸屬之地,即需要以房屋為大本營,使財富積累成為可能。

中國式建築尤其如此,它講究房間布局。講究院落結構。講究互為群落。而事實上,它講究的是人與人、物與物的一種特有關係。與西方宏偉的用石頭打造出來的獨體建築有著極大的差別。中國式建築似乎也不特別追求千秋萬代的不朽之作,無論是財富還是「文明¨、新陳代謝的速度都非常快,「傳統」卻又能被微妙地繼承下來。

人們自走出山洞以來。從自己的第一個「作品¨——窩棚開始,將「居所」不斷地向地面抬升。不過直到工業革命之前,建築物的高度還十分有限。始終保持著特有的風貌。只是在19世紀術期以來,才真正建起高聳如雲的摩天大樓來。在它面前。中國式建築就相形見絀了嗎?

無論如何一萬年不過是漫長人類歷史長河的一個瞬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wpJR28BMH2_cNUgL0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