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波多黎各的態度是:想讓馬兒跑得快,又不想給馬兒喂太多的草。美國認為波多黎各人口太多,如果加入美國,將是一個沉重的經濟負擔。
世界上很少有像波多黎各這樣身份尷尬的地方了。 波多黎各不斷要求美國把自己收為美國的第51個州,可美國始終不鬆口,但也不會放棄波多黎各。
波多黎各自治邦,簡稱波多黎各 ,位於加勒比海的大安的列斯群島東部。包括波多黎各島及別克斯、庫萊夫拉等小島。北臨大西洋,南瀕加勒比海、東與美屬維京群島、英屬群島隔水相望,西隔莫納海峽同多米尼加共和國為鄰。首府為聖胡安。
作為美國的自治區,波多黎各居民為美國公民,不參與美國的總統選舉,但有權選舉一名無表決權的美國眾議院專員。
2017年06月11日,波多黎各島於當地時間就與美國之間的地位關係舉行第五次全民公決。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報道,波多黎各島公投贊成向美國國會申請「成為美國的第51個州」。
本次公決中,波多黎各人有三個選項:成為美國第51個州;維持現狀;與美國實行自由聯繫下的內部自治或獨立。但分析師預計,美國國會不會把波多黎各「扶正」。
波多黎各,山地和丘陵占全島面積的3/4。中央山脈橫貫東西,地勢從中央向四周伸展,由高到低,沿海為平原。最高峰蓬塔山海拔1338米。屬熱帶雨林氣候,雨量充足,1月平均氣溫24℃,7月平均氣溫27℃。易受颶風侵襲,全年平均氣溫28℃。
世界上很少有像波多黎各這樣身份尷尬的地方了。
首先,波多黎各屬於美國,無法從國家層面和北美洲鄰居打交道。可在美國內部,波多黎各又不像加利福尼亞、佛羅里達等是美國正式的「州」。波多黎各在美國的身份是有點不倫不類的「自由邦」,居民被承認為美國公民,這在世界上是上非常吃香的。但是,波多黎各人卻沒有資格在美國總統選舉中投票。他們唯一能選舉的美國官員,是美國眾議院的一個專員。註:此人在眾議院內沒有表決權……
波多黎各不斷要求美國把自己收為美國的第51個州,可美國始終不鬆口,但也不會放棄波多黎各。
波多黎各為什麼不能成為美國的一個州?為什麼又沒有吞併波多黎各?
這個事要從波多黎各的歷史說起。
1493年,哥倫布第二次航行來到此島,將此地命名為聖胡安島。意圖是紀念天主教聖人,耶穌的表兄施洗者胡安(英語稱施洗者約翰)。此後西班牙在此地建立殖民據點,並建成行政中心波多黎。波多黎各在新大陸島嶼中很快聲名大噪,當地政府1521年將島名改為「波多黎各」,其首府則改名為「聖胡安」,成為了重要的海運中轉站。
1869年,不堪忍受西班牙殖民統治的波多黎各人民爆發起義,但由於實力懸殊,起義遭到了西班牙殖民者的鎮壓。但鎮壓沒有撲滅波多黎各人的鬥志,經過長期的鬥爭,波多黎各在1897年從西班牙手中奪回了自治權。
但是前有狼後有虎。
1898年,美國和西班牙為了爭奪中美洲的控制權大打出手,史稱美西戰爭。位置更近、戰力更強的美軍迅速占領波多黎各,趕走了西班牙殖民者。西班牙在實際上失去了對波多黎各的控制權,並且在《巴黎條約》上固定了這個現實。
然而美國控制波多黎各並非一帆風順。
雖然波多黎各易主美國,但美國並沒有賦予其公民身份,直到1917年,美國才承認波多黎各人擁有美國公民的身份。
在上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的全世界瘋狂大動盪中,波多黎各地區也是動盪不斷。人們起義-鎮壓-再起義-再鎮壓是反反覆復地上演。甚至1950年還有2名波多黎各反政府人士曾試圖刺殺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不過後來失敗了。
直到1952年,波多黎各頒布自己的憲法,才在憲法中確立波多黎各在美國國內自由邦的地位。
在美國,關於吸納波多黎各的討論也久已有之。尤其是當波多黎各的經濟高速增長的年代。1965——1969年,波多黎各最重要的旅遊業收入增長了8倍。到1980年,該地旅遊收入約60億美元,是最重要的支柱產業。
那個時代的波多黎各,獨立意識也非常強勁。一直排名第三的波多黎各獨立黨儘管主張建立一個社會主義共和國,和人們的意識形態並不特別相符,卻也一路高歌猛進,勢力巨大。
但是2007年的世界金融海嘯過後,波多黎各受到了致命的打擊。當年的旅遊勝地一下子衰落,變成了經濟殘疾的地區。
過了十年還沒緩過來。
在2017年5月3日,波多黎各向美國聯邦法院宣告破產,積欠債務達700億美元,成為有史以來美國最大的破產宣告事件。
2017年6月的第五次公投,願意成為美國的一個州的比例竟然高達97%。波多黎各的民意為何在短短的半個世紀裡做出了巨大的轉變呢?
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傍大款」心理。
長期的高失業率和社會貧困率成為了波多黎各的經濟頑疾。因此,在很多波多黎各人看來,加入美國才可以獲得美國的經濟援助,度過危機。
除了經濟原因之外,政治原因也是波多黎各希望加入美國的一個重要原因。根據《美國憲法》,波多黎各享有內部自治權,自行選舉總督和立法機構。但是,卻沒有賦予波多黎各人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這就意味著波多黎各人雖然貴為「美國公民」,但卻無法參加美國總統普選。
因為經濟危機,大量的波多黎各人從島上移居到美國大陸,主要是佛羅里達和紐約,流失比例高達10%。快速流失的勞動力加上高度依賴美國本土的經濟模式,讓波多黎各的經濟復甦看上去遙遙無期。
雖然波多黎各多次經過公投希望成為美國的一個州,但是能不能成為美國的一個州,主導權卻在美國手裡。也就是說,波多黎各的公投結果必須由美國國會批准才能生效。然而,美國國會卻一次次拒絕批准波多黎各的申請。
這一切,都要從經濟原因入手。長期處於經濟低迷狀態的波多黎各對於美國來說是一塊燙手的山芋。
如今波多黎各經濟衰退,債台高築。在波多黎各的340萬人口中,有50萬人口逃離了波多黎各,來到美國本土打工。
美國一旦接納波多黎各成為一個州,就意味著需要幫助波多黎各償還大部分的債務。對於美國來說,接納波多黎各無異於給自己添加一個「無底洞」,不僅收益達不到預期,反而會增加嚴重的財政負擔,得不償失。
除了糟糕的經濟形勢之外,波多黎各帶來的文化影響,也是美國考慮是否接納的一個重要原因。
雖然美國一直在對波多黎各進行文化輸出和英語的同化教育。但是波多黎各的歷任政府,都堅持西班牙語的主體地位,波多黎各是美國的「領土」中,唯一的西班牙語占主導地位的地區。
既然不願意接納波多黎各「入群」,美國卻為什麼沒有讓波多黎各獨立呢?因為對於美國來說,控制波多黎各比擁有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