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眼地理-人人聲索、無人擁有,哪些國家對南極進行過領土聲索?

2019-09-21   地理指南

大多數人認為南極洲是一片完全原始的凈土。畢竟南極沒有人類原住民,只有企鵝、海豹和信天翁長久生活在這裡,而無需像其他地方的野生動物一樣面臨人類的威脅。

而對於政治學家來說,南極洲也暫時是安全的。現在管理南極洲的是著名的《南極條約》體系(ATS),而《南極條約》體系正是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國際法體系之一。

但如果我告訴你說,南極洲是世界上最缺乏環境保護的大洲呢?在《南極條約》體系下,只有1.5%的無冰區域被正式劃為特別保護區,而《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則推薦這一比例在全球範圍內應達到17%。

考慮到南極洲沒有常住人口,也沒有大規模商業活動,1.5%的比例就更加值得關注了。為什麼南極洲的環境保護會如此脆弱?

針對南極洲的爭奪自上世紀早期就已經開始了。最早共有七個國家對南極提出了單方主權聲索,而美國和蘇聯僅為了不使政治衝突升級,決定放棄對南極的主權要求。1959年的《南極條約》談判,很大程度上由美國時任總統德懷特·艾森豪主導。而《條約》決定凍結所有主權聲索,保持南極非軍事化,僅將其用於和平和科學用途。

從上圖看到目前南極洲只剩下了南緯73°~85°、西經100°~150°之間被稱之為「瑪麗.伯德地」的一塊區域尚未有任何國家提出領土聲索。名稱是1929年來此地探險的美國海軍軍官理察·伯德以其妻子瑪麗·伯德的名字命名的。該區域內多山地,平均海拔800~2000米,太平洋沿岸有若干高峰超過3600米。冰被厚達640米。海岸多陸緣冰,很難靠近。

儘管《南極條約》體系建立在了正確的利用意圖之上,但其副作用仍然導致了各國之間在科研的表象下,對南極洲的爭奪逐漸加速。為了加入《南極條約》,各國必須想南極排除科研考察隊或興建科考站。如今,29個《南極條約》協商國在南極洲共建立了超過82個科學考察站,其中18國擁有多個科考站。下圖是各國的主要科考站分布圖。

儘管科考站數量眾多,有研究指出全球與南極相關的科研成果有41%來自美英兩國。絕大多數南極科考站,事實上只是為設立國的國旗提供了一個立足點而已。

事實上,南極大陸儘管無人居住,但各種地名可謂布滿了每個角角落落。23個相關國家共對南極大陸的地理單元賦予了37,557個地名。這使得一些學者開始呼籲讓南極大陸「去殖民化」,也讓一位知名學者不禁發問,為什麼世界各國能合作建立國際空間站,卻不能合作保護一塊南極大陸。

旅遊、漁業與生物勘探

南極大陸的環境十分脆弱、現正岌岌可危。儘管《南極條約》體系的主要環境保護協議中規定,各締約國在2048年前不得在南極採礦,然而這項禁令的出台並非源自各國對自然環境的關切,而更多的是因為各國不希望自己對南極大陸的既有主權聲索遭到弱化。

各主權聲索國不希望他國在自己的聲索範圍內採礦。而更有證據指出,各主權聲索國已經開始蓄意弱化《南極條約》體系的環境監督職能。儘管《南極條約》體系要求任何在南極洲開展的行動都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但沒有任何一方能夠否決任何一個行動計劃,而最終決定還是會取決於相關支持方的意圖。

此外,由於環評作用實在有限,甚至大多數環評都不是按時提交的。比方說,美國在建設長達1,650千米的「地球之底」南極冰上公路時,直到開工數年後才提交環評材料。

在南極大陸的經濟活動尚不活躍的過去,這種寬鬆的環境保護體系問題還不算太大。但如今,旅遊、漁業和生物勘探的基於工業、醫藥和其他目的,對南極大陸的生態資源的開採正日趨頻繁。在2013-2014年期間,就有約2.8萬名遊客來到南極大陸。

人人聲索、無人擁有

旅遊和生物勘探等領域,正位於相關監管的真空地帶。由於南極屬於所有《南極條約》締約國,這就事實上意味著沒有任何一方真正「擁有」南極。各締約國公民在南極,只需接受公民國籍國的法律管轄。因此,締約各方事實上無法阻止他國公民在眼前破壞南極環境。

同時,隨著2048年的採礦禁令限期將至,我們必須開始思考:南極將變成什麼樣?氣候正逐漸變暖,資源勘探將更加容易,南極大陸也將更加宜居。南極大陸北端的埃斯佩蘭薩氣象站在2015年3月,曾經測得零上17.5攝氏度的南極洲歷史最高溫。

氣候變暖、當前環境規制框架的脆弱、僅有1.5%的土地被劃為保護區,這都是南極大陸的不祥之兆。我們必須阻止各國犧牲南極洲環境,重新開始爭奪這一片土地上的一切。

轉載自:世界經濟論壇,

原文連結:https://cn.weforum.org/agenda/2017/04/d1747558-bcab-4bd4-8245-cb03ebc8b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