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彩色月光(爸媽進化論主筆)
教育專家、國家特級教師王金戰分享過他在人大附中當班主任時的一個故事。
當時,有一名經常遲到、曠課,並抽煙、喝酒、上網打遊戲的男生,在即將被退學的時候,王金戰老師把他收到了自己班上。
在高三第一次月考中,這位男生考了倒數第一名。令全班師生都驚訝的是,他與倒數第二名相差有200分之多。
雖然他自己對周圍人投來的異樣眼光早就習以為常,但班主任王金戰對他產生了高度關注。
此後,王老師真誠地和他談心,疏導他的心理困惑。從幫他設立小目標開始,每當他有微小的進步時,都及時當眾表揚他,肯定他、鼓勵他。
在王老師愛的關懷下,男生的自我認同感逐步增強,自信心逐漸提升。為了證明自己可以,他抓住每一分每一秒拚命學習。
最終,他考入了北京大學法學院,用自己的努力改變了人生走向。
可以說,這個男生的逆襲蛻變,得益於王老師及時的引導。
高考成績還沒出來,他爸爸請王老師吃飯。男生當著爸爸的面,含淚給老師磕了9個頭,並哭著唱完了一首他精心準備的歌曲,以感謝老師在高三這個關鍵時刻,扭轉了他的人生。
一個成績差、紀律差的「雙差生」,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內,不僅考入北大,還懂得知恩圖報,完美蛻變成了人人稱讚的「優等生」。
足以可見,生命的爆發力有多強。
沒有人願意被當作「差生」。
每個人都渴望向上生長,每個「差生」都有無限潛能。
01
差生的標籤
什麼樣的學生會被認作為差生?
百度詞條給出了兩種定義:
第一種是成績差的學生; 第二種是常違反校紀班規的學生。
電影《嗝嗝老師》故事的發生地——聖諾特克斯中學裡,最差班級9F班的14名學生都來自貧民窟。
雖然他們一開始也努力學習,但由於身份帶來的不平等,導致被其他學生歧視貶低,被老師們忽視看不起,以致於最後都喪失自尊和動力,成績直接年級墊底。
他們不僅成績差,壞毛病還很多。打架、賭博、抽煙、喝酒、捉弄別人,每一個人都是難以應付的。
他們戲弄老師、炸壞教室的窗戶、破壞學校全國科學博覽會作品,可謂是全校師生的眼中釘、肉中刺。
雖然是電影,但現實中9F班這類公認的差生,幾乎每個學校都有。
02
差生的由來
沒有人甘願落後,尤其是孩子,爭強好勝的心理更強。
但,為什麼有些學生會從最初的努力學逐漸變成不願學直至討厭學,最終就算變成差生也無所謂呢?
我們不能只看到他們表面上的成績差和行為叛逆,而應該看到導致這種現象的本質原因。
有研究表明,影響成績好壞的因素中,智力因素的占比不到10%。
也就是說決定一個人成績好壞最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
其中最主要的是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自信心是否堅定以及家庭中父母的關係是否和諧。
我有一個表哥,他和表嫂兩人都是上班族,每天早出晚歸。
因為沒空接送讀小學的兒子,只好把他寄放在同小區的親戚家,下班了再接回去。
由於兩人常常加班,除了衣食住行外,基本對孩子是不聞不問。
孩子長期得不到爸媽的關注,又寄人籬下,性格變得古怪,自暴自棄。
於是,每天在班上製造各種禍事以求引起他人的注意。
這樣一個缺乏關注的孩子,他的心思怎麼可能在學習上?
但若是父母只關注孩子的成績,而忽視孩子的心理發展,也是一種錯誤行為。
電視劇《蝸居》里,海萍因為兼職教中文,結識了一個住在江州的日本家庭。
有天晚上,她去給日本學生正雄補習漢字。
看到正雄不開心,又不肯坐,追問之下才得知他挨打了。
打他的不是別人,而是他媽媽。
而他挨打的原因是英語只考了99分,沒有考到100分。
在我看來,正雄的成績已經非常棒了。
但是他媽媽卻苛求他要考到滿分,否則就要挨打。
試問如此近乎殘酷的標準,有哪個孩子能做到每次都考100分?
失誤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
高壓並不能讓孩子全身心投入學習,反而極易使得孩子心態扭曲。
長期得不到父母肯定的孩子,必定會自卑,自我否定。
可以想見,孩子的眼裡沒了光亮,臉上沒了自信,是斷然不會考出好成績的。
03
這樣做,差生也能激爆潛能
要想孩子好好學,父母先要好好學。
怎樣做,才能讓孩子愛上學習,激發他內在的潛能呢?
1、營造良好家庭氛圍
家庭環境對一個孩子的影響是直觀可見的、長遠的。不論父母的教育是有意還是無意,孩子都在耳濡目染中模仿,在言傳身教中習得。
閨蜜的兒子讀7年級了,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原來她和老公有個「約法三章」:
在家除了做家務,只能閱讀書籍;
可以玩手機,但一分鐘罰一百元;
吵架可以用微信瘋狂交流,但不許出聲 。
她說,雖不能替孩子學,但可以為孩子創造好的學習環境。
《墨子·所染》里有言:「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
意為(絲)染了青顏料就變成青色,染了黃顏料就變成黃色,引申為環境對一個人影響的重要性。
父母經常吵架或者沉迷玩手機的家庭,孩子怎麼能安心學習?
只有營造出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用愛構建起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安全地帶,讓孩子時時感受到被關注被尊重,他才能將心思從尋求安全感中抽離出來,轉向學習。
2、關注孩子心理狀態
由於學習強度大負擔重,許多孩子把學習當成了一種受罪。
厭學,已經由一種行為現象演變成了一種心理疾病。
孩子看書就煩躁,經常沉默發獃,輕易喜怒無常,往往是出現了心理疾病。
曾在知乎上看過一個故事:
一位上海的媽媽,因為擔心女兒幼升小考試不過關,便給孩子報了多個培訓班。5歲的孩子已經可認幾百個字,背近百首唐詩,能歌善舞,成功通過了地區最好小學的面試。
但是,孩子在讀2年級的時候,就出現了抽搐、自殘的行為。後來被迫退學,常年尋求心理治療。她媽媽的初衷雖是為了給女兒最好的教育,但卻忽視了女兒的心理承受能力,可謂是得不償失。
父母本是孩子最親密的依靠,不該成為摧毀其心理的壓山石。
在孩子有異常心理行為時,父母應當及時發現並給予疏導,幫助孩子走出困境。
輕鬆愉快的心態,積極健康的心理,才是一個人認真學習的良好開端。
3、與老師及時溝通
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期基曾說:「最完備的社會教育是學校和家庭教育的整合。」
老師,無疑是學校教育中最重要的踐行者。
一句話或者某個微表情,都能對學生的學習熱情產生很大的影響。
我國著名數學家蘇步青在他自述里回憶了一段難忘的往事。
小學還是差生的他,因寫了篇筆法文句都很棒的作文,被教國文的謝老師質疑抄襲。作文不僅被評為「毛」(差的意思),還被老師譏諷「你還能作出這樣的文章,想騙我?」
蘇步青就因為謝老師的這一舉動,原本對國文濃厚的興趣直接降到零點。國文課也成了他最反感的課,常以扭頭不聽的行為,以示對老師的抗議。
孩子對某門學科的熱情突然減退,往往是與老師之間有了過節。
因而,父母要及時與老師溝通,打通孩子與老師之間的壁壘。
4、培養自信心、自尊心
孩子對自我的認知,首先來源於父母。
導演姜文說從小到大,他母親都很少肯定他、認可他。以致現在雖已成家,他仍是個很不自信的人。
打擊式的教育,像是一枚釘子,會深深地插入孩子的心裡。隨著時間的推移,傷口雖會逐漸癒合,但鐵釘的銹跡卻永遠存在。
孩子們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一書中提到,父母不但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更要懂得如何去愛孩子。
想培養出積極上進的孩子,就要多表揚肯定孩子的每個微小進步;
想教育出自尊自強的孩子,就要多關注傾聽孩子的每次言語表達。
「寶貝,你這次語文成績比上次提高了5分,我看到了你的努力」
「兒子,你剛才主動給那個老爺爺讓座的行為感動到我了,你真是個有愛心的人」
及時肯定孩子的一言一行,幫助孩子提高自我認同感,增強自信心和自尊心。
正如《小歡喜》里宋倩說的:「孩子的問題,就是家長的問題。」
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和孩子一起成長,共同進步。
世上哪有什麼「差生」,那不過是等待著你用愛去激發潛能的「潛在優等生」。
願每位父母都抓住孩子學習的關鍵期,用愛,收穫「蛻變」的孩子。
作者簡介:彩色月光,富書專欄作者;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90後職場媽媽,世間的美好,亦可從文字中感受;寫文,也是寫人生;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