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圓圈(爸媽進化論主筆)
在最近的一期節目《少年說》中,初三(1)班的吳婷吐槽自己的媽媽是個手機控。
但是,媽媽經常埋頭玩手機不是為了娛樂,而是為了查詢各種學習方法並套用在女兒身上。
女兒說:「媽媽總是用手機查閱各種各樣學習方法,無論是微信公眾號,還是教育官網中,都留下她的足跡.......」
媽媽還容易被網上的補習班所迷惑,表面上徵求女兒的意見,然後不管孩子同不同意,直接給孩子報名,甚至選擇了在學校附近租房,進行陪讀。
媽媽當然也有自己的道理,她希望女兒在學習上,有更多的計劃,並找到更好的一些學習方法。
而女兒卻不完全認同,認為媽媽借鑑的那些方法是在幫她學習,學習就是為了媽媽,不是為了自己……
我們可以看到,媽媽這些看似愛的舉動,讓女兒特別的排斥與反感。
那句「為你好」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嗎?
很多時候,父母嘴裡的「為你好」往往給孩子帶來的不是溫暖和感動,而是家長對孩子的不信任。
心理學家喬伊斯·布拉澤斯說:「愛的最好證明就是信任,彼此信任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好的親子關係是彼此信任、彼此尊重、彼此理解。當父母和孩子建立起這樣的關係時,孩子會很自然地朝著父母期待的方向去發展。
小時候不被父母信任的孩子,未來有多悲哀?
知乎上有個熱門提問: 不被父母信任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有個高贊回復這樣說:那種感覺大概就是,非常生氣卻又無可奈何,很委屈。明明是最親的人,卻口口聲聲用懷疑的語氣試探、跟蹤。
回想一下,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當中,是不是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景:
只要我沒在爸媽眼皮子底下學習,他就認為我沒有學習。
如果父母出門前我在學習,父母回來我在玩,父母會說我『我一出門你就知道玩』;如果父母出門前我在玩,父母回來後我在學習,父母會說『看我們回來,你就裝模作樣去學習』。
媽媽從來不相信我。有一次我努力複習,考得不錯。但媽媽竟懷疑我是不是作弊了,這讓我非常傷心。從那以後,我就不太努力了。
......
一個媽媽帶著七歲的女兒去咖啡館,兩人站在冰淇淋櫃檯前。媽媽問女兒要什麼口味的冰淇淋,女兒說她要香草味的,媽媽卻說:「我知道你愛吃巧克力口味的。」
女兒還是堅持要香草味的,兩人爭執起來,最後媽媽說:「你這人真夠奇怪的。
這個故事很有趣卻引人深思,媽媽明明問了孩子想要什麼口味,但是當孩子堅持想要香草味的冰激凌之後,卻又強勢地幫孩子做出了選擇,因為她根本就不相信孩子有做出自己正確選擇的能力。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做過關於」對學習和生活現狀與期望」的調查,結果顯示:孩子們最喜歡父母的10種做法中,排名第一的,就是「信任我。」
每一個孩子的內心深處,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和信任。
不信任孩子的父母,會以自己的經驗取代孩子的感受,無法了解孩子的願望與要求,孩子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必然會因此而受到傷害,他們對父母的信賴也勢必減弱。
被父母信任的孩子,未來走的更遠
科技狂人埃隆·馬斯克,是一位創建了PayPal、特斯拉以及SpaceX,還想登陸火星的億萬富翁。
到底什麼樣的父母,才能培養出這樣出色的孩子?
埃隆·馬斯克談起他的成功,絕大部分歸功於他的母親。
他感謝母親對他各種奇思妙想的無條件支持,並坦承:「母愛最高級的形式就是給予孩子自由,這一點,我媽媽做得非常好。」
大學畢業,窮困潦倒的馬斯克想和弟弟創業,梅耶不僅口頭支持相信孩子,而且用實際行動支持,自己打幾份工將薪水攢下支援他們。
馬斯克賣掉了PayPal又想去做電動汽車,梅耶再次選擇了相信並支持,才有了現在的特斯拉。
當馬斯克不再滿足現有的一切,選擇去探索浩瀚的太空時,這位媽媽再一次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相信他的孩子!
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認可,孩子都會努力不辜負父母的信任。
正是因為馬斯克的母親對他毫無保留的信任,並以實際行動支持他的興趣和想法,才最終成就了今天的馬斯克。
他們母子的相互信任讓我看到了什麼是真正的愛。
愛的最好證明就是無條件信任。
就像《麥兜的故事》里麥太對麥兜說過的那樣:「全世界的人不愛你,我都只愛你;全世界的人不信你,我都只信你;我愛你愛到心肝里,我信你信到腳趾頭裡。」
在信任中長大的孩子,無形中會多出一股力量,這股力量是孩子的心靈寄養,促使孩子在愛中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激勵他們克服生活中的種種困難,朝著目標前進。
父母該如何做到信任孩子?
1、摒棄「為你好」的心態,尊重孩子的選擇權
教育學博士陳美齡,在談及對兒子的養育說:千萬不要替孩子做選擇。
真的對孩子好,應該將孩子視作獨立的個體,允許他根據自己的想法,自由地做出選擇。
比如和孩子一起爬山的時候,問他「我們是繼續往前走還是休息一會兒」;和孩子一起參加畫展的時候,問他「你覺得這幅畫怎麼樣」等等......
多給孩子選擇的權利,讓孩子逐漸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進而培養孩子的決策能力,使孩子成為一個有主見的人。
2、日常生活中多向孩子表達信任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曾說,「當孩子感到被愛、被信任,奇蹟不久就會出現在你眼前。」
賞識大師周弘第一次讓女兒做應用題,10道題她只做對了1道。一般的父母可能就火了,非打即罵,但他沒有,他沒在錯的地方打叉號,只對的地方打了一個大鉤,然後發自肺腑地對她說:
「婷婷,你太了不起了!第一次做應用題就對了1道。爸爸像你這麼大的時候,連碰一下都不敢呀!」
小婷婷聽了這話,自豪得不得了,越來越愛做應用題,一次比一次對得多,升初中的時候,數學考了99分。
被父母信任的孩子,內心會感到非常愉悅。他的能力得到了父母的肯定,自信就會樹立起來,與父母的關係就會更加融洽。
因此,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對孩子說「孩子,我相信你能行,試試吧」、「沒關係,下次再來!」、「我知道你是一個善良的孩子。」之類的話。
3、試著讓孩子參與討論家庭事務
誠如陳鶴琴先生所說的:
「凡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做;凡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想。」
在家裡,當遇到關乎整個家庭的大事時,我和孩子爸會讓孩子知道,並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這件事非常重要,你有什麼想法嗎?」
比如,家裡要大掃除了,定在哪天,也會和孩子商量;家裡的熱水器壞了,買個什麼型號的、什麼品牌、多大容量的,聽聽孩子的意見……
再比如,一家人決定出去旅遊的時候,我們也會問孩子:「你最想去的地方是哪兒?」「想玩些什麼?」「最近學到哪些與名勝古蹟有關的知識?」把孩子的意願考慮進去,然後再決定旅遊景點……
相信孩子的判斷力和辦事能力,是對他們最大的鼓勵,這也對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會有很好的效果。
童年時期的孩子在建立自尊心的過程中,受父母的影響最大。父母如何信任孩子,孩子就會如何信任他自己。
只有父母無條件地信任孩子,孩子才會越來越好。
正如心理學家李雪所說:
「我向來相信『信任』的力量。從小孩子吃飯,她不吃了,我就收碗,不問飽不飽,相信她知道....她的成績很體面,更重要的是她學得輕鬆愉快!」
信任的力量,是無窮大的,當父母無條件地接納孩子、信任孩子、鼓勵孩子時,孩子就會越來越自信,成長也會越來越順利。
作者簡介:圓圈,富書專欄作者,富書親子營第8期學員,一位愛生活愛折騰的90後老師、可斜槓女青年,白天工作,閒時讀書碼字,慵懶而不懈怠,本文首發 @爸媽精讀 ,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U6RbHIBd4Bm1__YsK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