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過這樣一則新聞:一個媽媽含辛茹苦把兒子養大,兒子大學畢業後很快就有了工作。可是,他每每干不到一個月就辭職,總是抱怨工作任務繁重,早上要早起,晚上要加班,太苦,太累,受不了。
兩年了,兒子心安理得地賦閒在家,要麼上網打打遊戲,要麼用媽媽不多的工資去社會上消遣時日。
對於媽媽的指責,他振振有詞地說:「如果你不能養活我一輩子,為什麼從小對我那麼嬌慣?」這個新聞播出後,很多家長陷入了深思,自己家裡有沒有這種潛在的危機?
01
「吃苦」是一種心理承受力
小時候,爺爺奶奶們常說:「小虧不吃吃大虧,小苦不吃吃大苦。」就是說,孩子在小時候,吃一點苦、遭遇一些困難,是好事。
如果我們怕孩子吃苦,而承擔孩子的責任,雖然免掉了孩子的哭鬧和糾纏,卻剝奪了孩子培養良好品格和發展自我能力的機會。
我們總在說現在的孩子不懂事,可是卻不知道是因為我們保護得太好了,讓孩子沒有空間成長。
所以我們應該讓孩子識得人間疾苦,才能懂得珍惜懂得體諒。
現在的孩子大都很聰明,但他們大部分最後都沒能獲得意料中的成功,原因就在於他們缺乏意志力,缺乏堅持到底的精神。
兒童和少年時期是人生的基礎階段,父母有意識地創造一些條件,對孩子開展吃苦教育,非常重要的。「吃苦」是一種心理承受力。
02
父母要捨得讓孩子去吃這些苦
如何讓孩子吃苦,吃什麼樣的苦?搜集總結了以下幾點,和家長們分享。
1. 父母要有讓孩子吃苦的意識
例如孩子學走路時,不要總是扶著他,有心的父母可以發現,那些總是由父母扶著練習走路的孩子學會走路所花的時間比那些自己去練習走的孩子所花的時間要長。
孩子三歲時,上街的時候就要讓他幫你提東西。
孩子到了五、六歲,就要讓他學會掃地、擦桌子,並告訴他如何節省用電,還可以教他們整理自己的房間。
孩子上學後,告訴他們一些簡單的安全知識,要他們自己走路上學,放學自己回來,要他節約文具的開支。
孩子放學後,可以帶著孩子去超市買菜,讓他了解生活常識。
節日裡讓孩子洗洗馬桶,知道臭和髒是生活的一部分。
適當讓孩子干粗活和重活,知道父母需要他們照顧。
孩子上中學,要讓他學會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費。
培養孩子各種生活技能,讓他們有很強的動手能力。
孩子十五歲左右,要他在家裡或到外面打工,鍛鍊自己,接觸社會,培養吃苦精神。
父母要捨得讓孩子去吃這些苦。
2. 孩子要自立
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減少對他人的依賴。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
在家裡,自己獨立完成自己的生活起居,打掃自己的房間,清理自己的物品等。學習上,自己獨立思考,獨立完成。心理上要獨立,
家長不能代替孩子去考慮問題,要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尊重孩子的意見,這樣孩子才能在未來處理事情時有自己的主見。
3. 父母主動與孩子一起吃苦
要知道,只知道享受的父母,是不可能培養出一個能吃苦的孩子。
所以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參加體育運動,如一起打球,一起游泳,一起晨跑,在體育鍛鍊中可以培養孩子的毅力和自律性,還能增加與孩子溝通的機會。
越是愛護孩子,就越要讓孩子吃點苦受點罪,這才是真正的愛護與負責。
4. 能吃苦來自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積累
比如,當孩子在寒冷的冬天不願起床的時候;當孩子難以完成一件手工製作的時候;當孩子跳繩跳到最後筋疲力盡的時刻;當孩子正在完成分內的家務活,小夥伴來找他出去玩的時候……這些都是鍛鍊吃苦能力的場合。
父母需先估量孩子吃苦之力而後才行吃苦之教;需尊重孩子意願而不強迫命令;需身體力行發揮榜樣的作用而不能只動嘴不動手。
5. 需持之以恆而不可一曝十寒
人生漫長的路要靠孩子自己走,困難也得靠他們自己解決。總有一天,他們要自己面對這個社會,擔負家庭的責任。
讓孩子學會吃苦,擁有抗挫能力,是為了他們將來在人生旅途中走得平穩順暢所做的儲能蓄勢。讓孩子踏入社會後,在風雨人生中能夠充分實現自身價值。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91讀好書(ID:jiuyaoduhao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