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機會可以回到過去,重活一次,你願意回去嗎?」
女星張歆藝的答案是:「我不願意。」
她說小時候太苦:上中學時還在穿爸爸的鞋,沒有屬於自己的牛仔褲,衣服都是媽媽拆了舊毛衣織的……
更讓她難過的是,有一次,媽媽承諾「只要你考到班級多少名,就給你買一雙白球鞋」。
她從沒那麼用功地讀過書,可是,當她的名次遠超媽媽定下的目標時,媽媽卻食言了。
張歆藝說,那時候她就立誓,以後要給自己買很多很多白球鞋 / 《做家務的男人》
她知道,那時候家裡沒錢。
可是,99塊的白球鞋,還是成了她成長中抹不去的執念。
長大後,她瘋狂給自己買了無數雙白球鞋,只為了彌補當年的失望。
許多網友留下了「感同身受」的評論:被父母「放鴿子」,太常見,也太難以釋懷。
明知很難做到,還要輕易許諾,許諾又不兌現,給孩子帶來的傷害,絕非一句「情有可原」,就能輕輕放過。
「你要理解大人的難處」
有些事情,理解是一回事,看開又是另一回事。
新快報的調查中,有95%的孩子都覺得,自己的父母經常食言:工作忙、沒時間、沒放在心上、本就是開個玩笑……
父母們總有各種各樣的藉口,推翻自己許下的承諾。
可不公平的是,大人的難處輕易就能被體諒,孩子的感受,卻被下意識地忽視。
一位小學生在日記里提到父親:「爸爸是個程式設計師,經常加班。本來說好了一起去海洋館,可是爸爸又要上班了。」
一次又一次失望後,他寫道:「再不陪我玩,我就長大了。」
「再不陪我玩,我就長大了!」/ 微博@IT程序猿
不少網友看著日記,感慨父親的不容易:既要賺錢養家,又要陪伴孩子,食言也是身不由己。
少有人注意到,父親一再承諾、一再做不到時,孩子的失落和無奈。
在大人眼中,孩子的煩惱總是過於簡單。
即使這會兒不開心,好好哄一哄,也很快就能「雨過天晴」。
孩子的感受,成了一件可以「日後彌補」的事。
一位博主回憶童年:父母答應第二天去給自己買東西,結果家裡來了客人。
客人一坐就是一整天,自己的心愿完全泡湯。
這麼多年過去,再想起這件事,他還是會覺得委屈。
如果表現出不高興,還會被罵不懂事 / 微博
《親密關係》里有一句話:「每當家長們以各種各樣的理由爽約時,孩子在乎的從不是理由,而是結果。」
做不到,可以不承諾。苦衷,不該是任意違背約定的理由。
以「難處」為自己開脫,可能會讓孩子承受更多傷害。
父母爽約,比你想像得更可怕
孩子的世界裡,父母常常是無所不能的完美存在。
有人調查詢問孩子們最崇拜的榜樣是誰,小學組和中學組裡,絕大多數人都把「父母」排在了第一位。
但期待越高,希望落空時受到的傷害,也越深。
一位網友回憶,小時候學校舉辦節目,需要穿白襯衣才能參加。
他向父母提出要求,兩人爽快地答應。
沒想到,到了買單的時候,父母不約而同地變卦了。
那次表演,他只能臨時借同學的衣服穿。
在敏感的年紀,承受的這份失望和窘迫,是最親的人給的。
後來,爸媽又為他買回了白襯衫。
他卻覺得已經沒有必要:「我再也不穿了。」
遲來的,沒有用了 / 微博
蔣方舟說,孩子世界的比例和大人是不一樣的。
在孩子的世界中,父母隨意的一句話,都可能被孩子放大,一直記在心裡。
一些父母不以為意:「他們還小,長大就懂了。」
可正如《四重奏》里的那句台詞:「比悲傷更悲傷的是,空歡喜。」
負面情緒埋在心底,沒有及時的溝通疏導,在往後的日子裡,就會不斷生根發芽。
有的人用激烈的方式對抗:「你不帶我出去玩,那我自己去。」
因為父母沒兌現承諾,14歲男孩逃課獨自爬泰山 / 微博
有人從此失去努力學習的動力:
讀者留言
有人不再信任父母:「不管媽媽許諾時多麼的信誓旦旦,我都會忍不住一遍遍確認。」
「我寧願相信陌生人都不會相信我爸。」
還有的人如張歆藝那樣,因為兒時父母一次次的「空頭支票」,在成年後的報復性消費,填補內心的匱乏感。
沒有任何哪種信任,經得起肆意揮霍。
更可怕的是,父母輕視承諾,孩子也很容易學著耍賴。
《武林外傳》中,莫小貝逃課不想上學,佟湘玉承諾,只要她能在三天之內賺夠三兩銀子,就不再限制她。
佟湘玉以為小貝不可能做到,從一開始就沒打算真的兌現承諾。
不料,小貝想了很多辦法,一天就賺到八錢銀子。
眼看著小貝就要勝利,佟湘玉和夥計一起裝病騙走了小貝的錢。
她「耍無賴」的這一套,小貝立刻學會。
小貝用銀耳代替燕窩,粉絲冒充魚翅,通過出售「假冒偽劣」的方式增加利潤。
千萬別低估孩子。
他們懂得的,比父母想像得多。
你總讓孩子失望,孩子就會對你死心 / 讀者留言
父母的每一次敷衍、搪塞、欺騙,都是真真實實扎在心裡的刀子。
父母的一言一行,不論對錯,都可能被他們在日後模仿、重複。
一流父母,靠「以身作則」
教育因人而異,沒有標準的模板。
但有一些共性的準則,是相通的、不可輕易打破的。
說到做到
我看到過這樣一條讀者的評論:中考的時候爸爸答應他,如果有一科能達到A+,就獎勵40元,兩科A+就翻倍,獎勵80元,三科160元……以此類推,逐漸翻倍。
後來,他成了全班唯一一個六科都拿到A+的學生。
真羨慕這樣的動力 / 讀者留言
最後,爸爸爽快地付給他1280元。那個時候,他的爸爸一個月工資只有1000齣頭。金錢的獎勵可能只是短暫的快樂。
父母履行承諾,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則是培養孩子長期的安全感。
別輕易許諾
有一個小故事,爸爸和兒子解釋,什麼是聰明和守信:「如果你答應把自己全部的錢都送給別人,就要一分不少的地給他,這是守信。」
什麼是聰明?爸爸回答,就是不要輕易答應別人這樣做。
父母和孩子之間亦然。
說到的,一定做到。做不到的,不必誇下海口,更別打腫臉充胖子。
李嫣給爸爸李亞鵬寫信,希望他戒煙。
李亞鵬哪怕很感動,也沒敢輕易保證,只說:「在不遠的將來。」
不是敷衍,而是重視。
別輕易許下諾言,因為孩子敏感又單純,他們會當真。
知錯就改
教育這條路上,走彎路、犯錯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犯了錯,不承認,繼續敷衍:「行了,都過去了。」
「小孩子,睡一覺,轉眼就忘。」
《小歡喜》里有一個讓人感動的情節,季楊楊的爸爸,忙於事業,一直忽略兒子的感受。
他管兒子,兒子不服:「從小到大你都沒管過我,憑什麼這個時候讓我聽你的?」
後來,他拉下臉面,在一群人面前,給兒子真誠道歉。
一向叛逆的季楊楊,聽完後,把毛巾蓋在臉上,流下了眼淚。
有的時候,孩子想要的不是姍姍來遲的物質補償、幾句好聽的話的敷衍。
而是想要,父母們能認識到錯誤。
說到底,重視承諾也好、知錯認錯也罷,孩子是需要父母把自己當成一個「大人」平等視之。
父母或許有苦衷、有無奈,或許是真的忘了、真做不到。
但是,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有必要得到公平的對待、合理的解釋。
糊弄孩子,永遠是愚蠢的行為。別讓你忽視的小事,成為孩子一輩子的傷痛。
本文轉自公眾號「槽值(ID:caozhi163)微博@槽值。
文章來源於公眾號曹值
編輯|依妍
如果喜歡,就朋友圈吧
公眾號:91讀好書(jiuyaoduhaoshu)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qDB1m0BMH2_cNUgqhs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