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在事情未露先兆時解決問題,才是避免禍患的大智慧。
01:
任何一件事情,你看到的都只是表象,在表象的形成背後,則藏著不易發覺的根源以及過程。
諸如人生來說,當我們的人生出現某一些禍患和問題的時候,除了外力不可排除的因素之外,核心原因則存在於自身。
比如,在平時不善於修養自身,讓內心錯誤的心念遺留,某一天問題出現在自己面前的時候,心念的驅使讓自己做出了錯誤的選擇,禍患便由之而生。
人生所有的問題根源都在於自身,因為問題起源於錯誤的選擇,錯誤的選擇背後又起源於錯誤的心念,任何事物表象的呈現,都只是問題的呈現,而不是問題的直接形成。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局面安定時容易把持,事故未露先兆時容易謀劃,脆的東西容易分開,微小的東西容易消散,處理問題應在事故未發之前,治理事情要在亂子未鬧起來之前。
《中庸》之中提出一個智慧:慎獨。
「慎獨」就是在沒有人的情況下,依然善於管理自己的心念,讓內心錯誤的心念不停留一分一秒,否則心念累積的狀態下,即便自己抱有僥倖,錯誤的心念也會在人生生根發芽,造成混亂。
只有在錯誤的念頭形成之前提前預防,才能預防禍患的最後發生,這也是從根源化解表象產生的法則。
商朝的滅亡就是這個道理的驗證,商朝後期,紂王對外連年發動戰爭,而且對內殘害忠良,大興徭役,建造以酒為池,懸肉為林的迷宮,生活荒淫無道,放蕩不羈,激起了各路諸侯的不滿,這一系列的問題給商朝的滅亡留下了隱患,也造成了慘痛的結局。
在公元前1069年,周武王和八百路諸侯會於孟津,在孟津主持了舉行了一場發表聲討商紂王的儀式,當時姜子牙勸告周武王說:商周王雖然說內腐外亂,但力量十分強大,目前征討商周時機未成熟,建議班師回朝。
後來到公元1066年,殷商王朝的內部問題再次激化,一干忠臣都被殺害,比干,微子等等這些有的被囚有的被殺,有的外逃,紂王已經到了眾叛親離的地步。
而這時,周武王看準了時機,斷然出兵討伐紂王,下令各路諸侯:殷有重罪,不可不伐。
此時紂王正在東南邊界與夷族人交戰,朝歌兵力空虛,而且內腐外爛,當周軍兵臨城下之時,紂王慌忙把奴隸和戰俘都武裝起來,倉促應戰。
面對著周武王的來勢洶洶,紂王的頑固抵抗早已沒有了任何作用,在戰鬥之中,呂尚率領勇猛的的戰車和猛士沖入商軍,打亂了商軍陣腳,商軍本來就沒有鬥志,最後放棄抵抗,陣前倒戈,引導周軍殺入朝歌。
這個時候,紂王見大勢已去,登上露台自焚而死,在歷史上存在了500多年的奴隸制國家也從此滅亡。
02:
商朝的滅亡並不是偶然,而是一個必然,即便沒有周武王的出現,商朝也會滅亡在另外一路諸侯手中,因為商朝的滅亡只是一個事情的表象,在表象背後,它的問題早已嚴重到無法掩飾。
換言之,周武王之所以伐紂成功,也是順勢而成的結果。
因為紂王的腐敗淫亂,導致朝廷一乾重臣有的被囚,有的外逃,內部矛盾過度激化,又不重軍事,當周軍兵臨城下之時,甚至需要把奴隸和戰俘武裝起來迎戰,這樣的國家怎麼能不導致失敗呢。
此時的殷商如同一隻大病的老虎,早已奄奄一息,而周武王只是補了一發子彈,解決了老虎的性命。
當一個國家混亂毫無組織紀律,不遵循事實,必然會導致禍患。
而一個人也是如此,當一個人的信念混亂,不重視自身狀態,一味腐敗,對自身毫無自律可言,這樣的人生必然產生災禍。
而人生的智慧就是拋開表現看到本源,在事物未露先兆時,解決問題的根源。
所以《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所以聖人能輔助萬物按其自身規律發展變化,而不是輕舉妄動。
我們需要適應的是人生的自然規律,就是去做自己應該去做的事情,而不是依靠自己的雜亂心念和妄為驅使,做一些荒淫無道,過分貪圖的舉止。
順應其規律,才能在根源處避免問題的產生,使其正常健康的發展。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的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