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書》:功過可以分明,恩怨卻要「糊塗」。
01、
功過可以分明,但是恩仇必須糊塗,在做事上可以認真,但是做人卻不可計較。
生活中有這樣一種直來直去的人,性格過於直爽,從不懂得收斂自己的情緒,一旦和別人產生矛盾,馬上就撕破臉皮,一旦發現別人有虧欠自己的地方,就馬上提出來,並且百般計較,這樣直來直去的性格,雖然讓自己出了一口惡氣,但是也將自己陷入了漩渦之中。
性格直爽本不為錯,但是恩怨分得太清楚,就是給自己找不自在。
因為人與人之間相處,難免會產生矛盾和糾葛,如果每一件小事都挑的太明,沒有化解與釋懷矛盾的胸懷,那麼你會生活得非常痛苦。
在這個世上,人和人之間出現的矛盾通常有兩種:第一種是真實存在的,就是因為別人故意為難你所造成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觸碰底線都無需計較。
而第二種是自己臆想的,因為人性是殘酷和現實的,很多時候你認為的問題,或許站在對方的角度來看,並非是有意而為之,反而是人之常情,只是你的主觀情緒將對方對你的反應惡化了而已。
比如說人性之中的「趨炎附勢」,當一個人有權利的時候,別人就會依附他,當他有一天沒落了,身邊的很多朋友就會立馬像鳥獸一樣散去。
此時,他就會覺得世態炎涼,認為自己的朋友太不夠意思了,因此出現了怨恨之心。
但是卻不知道這只是人之常情,每個人的內心深處,或多或少都潛藏著趨炎附勢的態度,這是人的本性,包括你自己。
有這樣一句話: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怎麼能夠拿人性之中的「人之常情」去定論一個人的錯誤呢,接受人性現實的本然狀態,你就會發現曾經記恨的許多恩怨,其實並不存在。
如果意識不到這個問題,一旦發覺有一些不妥當的地方就立馬和對方對立,那你會發現和你對立的人越來越多。
有一個好的胸懷,在不觸碰自己底線的基礎上,儘管的釋懷小恩小怨,人生不僅會明亮了許多,而且依附你的人也會越來越多。
反之,遇到一些小的是非就斤斤計較,一旦和別人之間有些矛盾恩怨,不僅直接挑破這個恩怨,還明目張胆的叫囂,非要讓對方下不來台,顯得自己多麼厲害一樣。
這樣的處理方式雖然讓自己痛快了,但是時間久了身邊的朋友會越來越少。
不要讓你成為時刻豎著「刺」的刺蝟,因為沒有誰願意給自己找不自在,去主動接近一個危險的人。
02、
《素書》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叫做: 念舊惡而棄新功者凶。
一個人如果只念及別人的舊惡,忘記了他所立的新功,這是非常危險的。
如果因為一些小的怨恨,就忘記了別人曾經對你有過的恩德,這樣的態度和胸懷是埋葬自己的根源。
記仇的人成不了大事,不管是與人謀事還是作為領導,一定要有寬廣的胸懷,只要不是觸犯底線的錯誤,儘可能的去原諒對方。
比如說齊桓公小白,他在沒有登上君王之位的時候,就被 管仲放暗箭,險些喪命,但是當他登上君王之位之後, 鮑叔牙就對他說:「如果你想稱霸中原,非管仲莫屬。」
齊恆公聽了之後,放下自己的恩怨,任用管仲為宰相,最後才有了稱霸中原的威武事業。
唐太宗任用魏徵為宰相,也是看中了他的能力,而捨棄了先前小的恩怨。
真正的智慧,就是凌駕於情緒之上的理智,就好像真正有智慧的領導在用人時,都能夠放下自己內心的恩怨,從全盤角度去考慮這個人真正才能。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覺人之詐,不形於言;受人之侮,不動於色。此中有無窮意味,亦有無窮受用。
當發覺別人有欺詐行為時,不以言語表現自己的不滿;受到別人侮辱的時候,也不表現自己的憤怒情緒。這樣的處事方法其中有著無窮的意味,也有一生都受用不盡的奧妙,值得慢慢去體悟。
人如果知道自己的糊塗,就不算是真正的糊塗,心裡明白就行了。
在這個紛繁複雜,人心冷漠的世界裡,凡事計較的太真,你的路越來越難走,反之,懂得裝憨賣傻,難得糊塗,用一副糊塗的表象示於眾人,反而稱得上大智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vQTV3MBfGB4SiUwQqzp.html作者|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