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中國人冤枉了朱棣六百年,原來方孝孺根本沒被「誅十族」

2019-07-20     後宮地圖三千

明初靖難之變中的方孝孺之死,是史學界爭論不休的沉重話題。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被誅十族的方孝孺,其案件直接牽連者多達八百餘人,包括方孝孺親族與門生,間接導致上千人流放刺配。然而《明史》中言之鑿鑿的滿族被滅,是否屬實呢?方氏一族是否還有遺孤留存於世呢?如有後代,那麼他們又在何處呢?

一則傳說

在方孝孺的故鄉寧海,便有關於當年那場災禍的民間傳說。據傳,朱棣篡位後,下詔搜捕,除方氏九族外,另將方孝孺門徒友人列為第十族。凡被誅之人,只能曝屍街頭,若有人收屍,就以方氏同族並誅。在這種高壓政策下,卻有義士馬子同,不避殺身之危,放聲慟哭,將所有被戮者屍體投入街邊一口井內,而後跳井自殺,井水盡染赤。至明萬曆癸酉(1573)方孝孺冤案奉旨昭雪後,寧海縣令曹學程有感於其事,於萬曆十八年(1590)在井上修建「義井亭」,以作紀念。可惜的是,「義井亭」尚未竣工,曹令便調升監察御史而離任,建亭工程也就不了了之。到了萬曆二十年(1592),縣令吳萊續成此亭。亭有六柱圍欄,井呈六角,欄高齊膝,周圍可通行。方孝孺案在當時牽連之廣影響之重實屬罕見,留下後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另一則傳說

另一則傳說則寄託著寧海鄉親的美好祝願。

話說,寧靜安詳的海濱縣城人人安居樂業。一天,忽然大隊的官兵闖入上方村。雖有方孝孺同年好友通風報信,無奈官兵來得太快,諸人還未反應過來。兵士入得村來,見人即逮,不分男女老少,均用鐵鏈枷鎖扣了去,小孩啼哭,老人顫抖。然而卻有一個少婦懷裡抱著一口鐵鍋,在村口與軍士擦肩而過,嘴裡不乾不淨地碎碎念著:常日借鍋,長日不還,一定要討上門才凈。欽差聽這鄉下愚婦不乾不淨的話語,也許是不願墜了身份,當她如空氣般,任其罵罵咧咧一路穿行竟是眼不見為凈了。少婦快步行過,嘴裡依舊滔滔不絕地用寧海方言謾罵,一步三罵地走遠了。待到轉角處,她便甩開鐵鍋,飛奔似的逃跑。少婦懷抱的鍋下,竟是隱隱隆起的小腹……

這便是寧海鄉親念想中唯一逃出升天的方孝孺直系後人了。

尋找方氏後人

要尋找方氏後人的線索,不得不從那個時代尋求線索。在朱棣為藩王時,方孝孺領銜倡議進行削藩,直接威脅到了朱棣的身家性命,這為之後朱棣暴怒而殺人埋下了伏筆。在朱棣成功篡位後,答應麾下重臣姚廣孝不殺方孝孺,按姚廣孝的說法便是:給天下讀書人留種子。一旦方孝孺答應擬登基詔書,便可脫去降臣的大帽飛黃騰達,在朱棣心中已然是施恩於方孝孺。於是當朱棣遭方孝孺耿直純臣式的謾罵時,才會怒不可遏。朱棣是整個中華民族歷史上唯一以地方軍隊打敗中央軍隊的鐵血首領。一言不合?那便殺!

到如今方孝孺殉難已六百年有餘。在這漫長的歷史中,方孝孺終被正名。由於那場慘烈的禍事,其後人多隱姓埋名。待朝廷為方孝孺正名後,自稱其後人的各種姓氏才陸續現世。

在寧海方孝孺祖籍處有「方」姓一支流傳。據崇禎十四年(1641)夏盧演的記述及《松江府志》等史籍載,是當年被謫在寧海任職的刑部尚書魏澤所救。魏澤藏匿方孝孺之子德宗後,在一次出巡時交給佯裝行乞的天台人余學夔,余氏遂將德宗潛送松江(今上海市松江區)方孝孺門人俞允家中,冒充俞姓生活下來,後改俞為余。方德宗這一支在明朝萬曆年間朝廷為方孝孺冤案平反後恢復了方姓。

據寧海方孝孺第二十二世孫方功勝講,如今浙江寧海尚有方氏後人四房三代,該支系以克,勤公(孝孺父)為一世祖,傳今約二十五世,後裔約五百人。

另有江蘇省江陰縣有「六」(此處「六」讀lù)姓族人,此姓不在百家姓內。據時年八十多歲的六銘洪老先生介紹,方孝孺十族全誅,幼子方朗被義士冒著生命危險悄悄送到江陰陸姓外公家撫養,故從外公家姓「陸」,長大得知身世後將「陸」改為「六」,以示不忘方姓。因「六」與「方」字筆畫數相同,形狀相似,故有此良苦用心。明萬曆年間,方孝孺案得到「平反」後,卻因江陰地處偏僻,消息閉塞,而未能歸宗,以致「六」姓一直傳承至今。

江陰六氏作為方孝孺後人的佐證有兩點。其一為民國初年,擔任江蘇教育廳廳長的韓國均(字紫石)書寫在南京雨花台方孝孺墓水泥柱上的一副楹聯:「十族全誅天遺六氏,埋骨聚寶地接孝陵。」現在上聯變成了「十族殉忠無遺方氏」,應是「天遺六氏」之誤。因為當時「無」字沒有簡化,不會與任何書法中的「天」字相近似。

其二便是江陰六氏現存有《江陰六氏宗譜》六冊五卷。該宗譜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孟夏方孝孺十五世孫六英輝、六宗績、六英開修訂,卷三「祖塋穴位全圖」中載有「金陵雨花台墓圖」,其中牌坊寫著:「十族遺骸埋聚寶,千年古冢表長干。」此處的「聚寶」即「聚寶門」(中華門)外之聚寶山(今雨花台),而「長干」則是「古長千里」(亦在今中華門附近)。這裡牌坊上的聯語與上述韓國鈞所書內容有共通之處。

另據《江陰六氏宗譜》《遜志齋集》等記載,當年魏澤冒死所救的應為兩個孩子,一為三子德宗,一為四子朗。方朗被一個叫袁柳莊的人藏於箱子送到江陰外婆陸氏家收養,以缺方字末筆之「六」為姓。這一點從寧海張立平先生寄去江陰的《寧海漫記》中得到了證實。現在江陰方氏後裔尚有數十人。

記載最詳盡的為「方」「六」二脈,但人數最多的一支是安徽省廬江縣的何姓。據方氏後人何國權說,廬江方氏後人多達兩萬左右。方氏被滅十族時,方孝孺第三子(應與上述方氏之子不為一房)方聖僥倖脫逃,後其長子方通遷至廬江繁衍至今,現有《方何宗譜》為證。這支方氏後人迫於形勢,不敢以方為姓,因此就以「何」字作為姓氏,死後才歸姓方。

雖然民間傳說各個版本不盡相同,並有諸多證據加以佐證,但是明文正史里,諸多文人筆筆相傳,方氏被誅十族無一倖免言之鑿鑿。朱棣以鐵血手腕著稱,駕馭如雲猛將,一朝令下誰敢違逆。明朝特色的特務系統——錦衣衛和東廠全力搜捕之下,方氏族人該是如何逃生的呢?憑藉了哪些力量才得以延續?

為什麼方孝孺一族還會有後人存世?

中國自古就有俠義之士,民間傳言民族英雄袁崇煥遭構陷身死,江湖義士力保其子避過朝廷追殺。同在明朝,同樣的忠君愛國卻遭滅門之戮。江湖義士捨命搭救雖是戲文,但是這種人文精神從來都是存於國人血脈之中的,民間傳說不失為一種參考。

在明史中有一條明確的方孝孺門人和朋友的線索:「永樂中,藏孝孺文者罪至死。門人王稌潛錄為《侯城集》,故後得行於世。」

文中所描述的情形,顯然有方孝孺門人逃過了此劫,否則藏匿文集的事就更不必提了。另有:「明朝萬曆年間,萬曆下詔為方孝孺平反,並賜給祭田,將孝孺公次子中憲後人從松江府華亭縣尋回,世居浙江寧海。」此事明清兩代《寧海縣誌》均有記載,可見方孝孺有後人存世,且在方孝孺案平反後,被妥善安置。

且據《松江府志》載,方孝孺的摯友原刑部尚書魏澤不但未被殺害,反而收留了方孝孺九歲的兒子方德宗。而從皇帝下詔到尋回方孝孺後人,這期間沒有明顯的時間間隔,這至少說明在士族官員這個層面有人對方孝孺後人的生存現狀是知情的。若無地方官的庇護,以明朝嚴苛的戶籍制度沒有人可以隨意遷徙。

門人廖鏞、廖銘、王稌在方孝孺被殺後,偷偷收殮其遺骸,並將其葬於聚寶門外山上(今南京中華門外雨花台東麓)。民國《鄞縣誌》述:方孝孺長子中愈之後方九成,自明萬曆年間,由慈溪遷至鄞縣,居於白岳鄉方家。在慈溪時姓朱,到鄞縣後複姓方,方九成為此始祖。

方孝孺有一嫡親叔叔,叫方克家,其子方孝復於洪武二十五年(1392)被流放到慶遠(今廣西宜山一帶)充軍,以軍籍獲免。方孝復的兒子方琬,後來也得釋為民。

方孝孺作為帝師之一,在建文帝時期的權力達到唐朝時期宰相的高度,這在洪武帝建立的體制下幾乎是逆天的存在。明朝的國家體系建立之初,朱元璋有感於歷史中王朝興替,便和手下謀士劉基等謀劃一個萬世王朝。整個國家體系是將人都固定在自己的籍貫和職業上。基本上父親做什么兒子就做什麼,職業世襲,生活的範圍也是固定的。而在中央政府的權利分轄則是分權至六部,沒有了宰相作為文官對皇帝的制約,可以說明朝是皇權最集中的朝代。方孝孺作為建文帝的帝師,官居翰林學士,皇帝以父兄之禮待之,便是明王朝無敵的存在。方孝孺在任職期間,推動了削藩、更定官制、修《太祖實錄》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更有對外用兵的詔檄亦出其手。他在整個朝廷的文武官體系樹立了強大的威信。方孝孺進入仕途的前後經歷如同諸葛亮在讀書人心目中的地位一般:少年聰慧其名簡在帝心,在家鄉被吃官司判了鐵案,拿到洪武帝前一看,憑著名字就把罪名一筆勾銷。洪武帝之所以沒有給他顯赫的官職,是為了磨鍊其心性留給子孫啟用,是前途光明的備選幹部。如此典型性的人物,殺與不殺都成為一個重大的全國性政治事件。用誅十族的方式殺,幾乎從原則上徹底否定了洪武帝。這種殺亦體現了朱棣對其父親深深的怨念。

蒙古人入主中原,對大中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破壞,造成漢人的綱常倫理紊亂了近百年。明朝是一個剛從蒙古人統治下翻身的帝國,這時的人心思維未必會把嫡庶傳承看得那麼重。朱元璋將皇位傳給成熟穩健的兒子朱棣必然是強於年輕青澀的孫子朱允炆。時值當下百年正統旁落,朱元璋初定帝國,南宋趙姓正統餘威尚在。朱元璋認為大明朝迫切需要正統的傳承肯定,持古禮廢宋統成為當時的政治方向,不顧實際剛需而矯枉過正也在所難免。兄終弟即的傳承思想貫穿整個宋朝,對於士農工商來說是自然而然的事,何況朱棣本身便是朱元璋的親生兒子。從朱棣能夠以地方軍屢屢戰勝中央軍隊,乃至中央軍隊未戰先降,可見朱棣已然得到大部分人心。當時反對、謾罵朱棣的官員並不會少,唯獨將方孝孺以「誅十族」的方式殺死,若說僅僅因為帝王一怒流血千里的解釋並不合理。

經歷了人生起伏、沙場喋血的一代帝王,僅憑儒生的幾句話激得滅人滿門確實有些兒戲。但若其摻雜了政治因素,便一切都能解釋通了。同時這種政治迫害更多的是一種輿論控制以及精神導向,那麼徹底地殺光滅絕就不是殺戮的主題了。而且過於徹底的殺害,也會使得臣子寒心。所以按照當時的政治背景,使得方孝孺的後裔續存有了土壤。

不得不說的是,朱棣打出的旗號「清君側」只是委婉修辭而已,其實大家都明白這是篡位。這種方式得到的皇位畢竟不穩。皇帝一上位就搞白色恐怖,心中不滿的官員大有人在。朱棣殺侄子朱允炆,大家再指指點點也是干預皇家家事,雖然皇家的家事一向是被用來說三道四的。在這種人心不定的情況下,朱棣想要誅滅方孝孺的全部親族,難度是非常大的。完全毀滅一個剛剛走過鼎盛時期的家族,各族各姓都會想今日的方家是否就是明日的我家。皇權無限制的濫用,會讓每一個士族從本能上產生恐懼,以此做出庇護方孝孺親族的舉動實為最正常不過。

今日追憶方孝孺

關於方孝孺被誅十族的詳細文字記載,有明崇禎《寧海縣誌·方孝孺傳》《明史紀事本末》、明末鄉賢大家黃宗羲的《方正學孝孺》《文正方正學先生孝孺》等。另外,崇禎年間編纂的《熹宗實錄》也記載了方孝孺被誅十族的故事,而且還記載了當年方孝孺的幼子被人救出,假借余姓延續方姓一脈,至天啟二年(1622),方孝孺十世孫伏闕上書以聞,得以贈恤的故事。也許是《明史》主編張廷玉等人對暴君朱棣有畏懼之心,《方孝孺列傳》只是說他被凌遲磔殺,並未記載被滅十族,株連坐死八百餘人(有一說為873人)等字眼。

現在方孝孺後人除方姓、六姓、何姓、才姓外,還有餘姓、亢姓等姓氏,除生活在中國外,還有一些生活在美國、加拿大、朝鮮等地,總數達數萬之眾。

方孝孺雖已辭世六百多年,但其剛正之精神,浩然之正氣,至今仍被人推崇。作為有擁立之功的重臣,一紙登基詔書便可換來子孫幾世富貴,而方孝孺不為名利所動,讓世人看到了讀書人的錚錚鐵骨。對那些逢權貴而哈腰,見孔方兄則俯首的貪腐官員們,方孝孺是他們的一面鏡子。

方孝孺的屍骨已不能考,血脈的流傳真偽是老人絮絮的執念。那種剛正精神和浩然正氣,會以精神血脈的形式流傳於世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_yvK2wBmyVoG_1ZxtM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