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著警察名義的海軍,主力艦被日本「借」走,或被擊沉、或被繳獲

2019-08-14     顧氏造船廠廠長

本文部分文字內容由陳悅/海軍史研究會授權發表

偽滿洲國給海邊警察隊隊旗

1932年偽滿洲國成立後,日本海軍和關東軍在原東北江防艦隊所有權和指揮權的問題上爭執不下,不甘心和關東軍扯皮下去的駐滿洲國的日本海軍決心另闢蹊徑,成立完全由自己控制的水上力量。

早在1931年9月19日,關東軍大石橋守備隊第三大隊一部占領了營口,扣留了原東北漁業商船保護局的六艘炮艇,三艘機動艇和十二艘巡邏帆船,日本海軍原打算利用這批艦艇,但讓他們始料不及的是:利用日本關東軍看守不嚴的機會,東北漁業商船保護局的四艘炮艇和三艘機動艇在局長李安人的率領下趁機突圍而去。只留下「安海」和「瑞遼」兩艘老舊的炮艇和沒有自主行動能力的巡邏帆船而已。

海邊警察隊裝備的巡邏帆船

懊惱不已的日本海軍對此也毫無辦法,只能在1932年4月22日利用這批「破爛貨」在營口成立「沿岸監視警察隊」,日本海軍駐滿機構推薦的海軍預備役軍官宮部光利(日本海軍兵學校31期,在日本海軍現役官至海軍大佐)出任首任隊長。

宮部光利隨後根據偽滿洲國民政部對其下達的建設黃、渤海海域沿岸警察機構的訓令,開始著手編成沿岸監視警察隊。警察隊的幹部人員主要從日本海軍預備役人員中挑選,警員則招募中國人,1932年6月15日,沿岸監視警察隊更名為海邊警察隊。

偽滿洲國漁業商船保護局旗

1932年7月1日,偽滿洲國將漁業商船保護局中具體承擔海上警衛任務的保護科併入海邊警察隊,「安海」和「瑞遼」二艇以「靖海」、「快馬」的新名字連同十二艘帆船一併編入,又新編入了「駿通」、「榮安」和「九重」三艘武裝機動艇,被稱作「警備船」。關東軍隨後將一部分繳獲的原東北軍「施萊克」水上飛機移交給海邊警察隊。這支規模初具的隊伍於1932年8月在遼河下游舉行了首次觀艦式。

偽滿洲國海警最初裝備的原東北海軍施萊克水上飛機

不過,區區五艘機動船和十二艘帆船根本無力讓海邊警察隊綏靖渤海灣,為了封堵偽滿洲國境內的抗日武裝的海上補給通道,1933年1月,偽滿洲國內閣會議批准了宮部光利提交的旨在加強海邊警察隊海上警備能力的「第一期充實計劃」的預算。內容包括新建兩艘200噸級、四艘45噸級、五艘10噸級的警備船,以及購買一艘800噸級的商船型警備船。建成後分別命名為「海龍」、「海鳳」;「海光」、「海瑞」、「海華」、「海榮」;「第一海邊」、「第二海邊」、「第三海邊」、「第四海邊」、「第五海邊」。800噸海警船購入改造後改名為「海王」。

隨著這批新式艦艇的加入,宮部光利又從日本海軍預備役人員中挑選了一批聘用進入海邊警察隊(其中包括一批受「五一五」政變牽連而被強制轉入預備役的海軍軍官)。

1934年7月,原隸屬於奉天省的遼河水上警察局併入海警,其擁有的七艘木質蒸汽巡邏艇(「第一遼河」至「第七遼河」)也成為了警備船,其後又陸續編入了「海祥」、「第三號巡船」、「第八號巡船」、「第七海邊」和「第八海邊」等小型警備船。

1936年7月,日本海軍預備役大佐若木元次(海軍兵學校36期)接替宮部光利成為海邊警察隊第二任隊長,在其任上除了大力擴充海警航空分隊,還通過和日本海軍的交涉,1937年正式改名為海上警察隊的原海邊警察隊獲得了日本海軍退役的老舊驅逐艦「樫」號,撤除了魚雷武備後增加航空設施改作具備搭載水上飛機能力的海警船,成為海上警察部隊戰鬥力最強的旗艦。

在海上警察隊的絞殺下,東北抗日武裝從海上獲取軍火和補給的道路幾乎完全被掐斷,東北境內的抗日武裝也在關東軍的絞殺下陷入沉寂,海上警察隊的任務也逐漸「清閒」。另一方面,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也使得日本海軍缺乏二線護航艦艇,逐步從偽滿洲國海上警察隊中抽調人員(海上警察隊中本身就擁有大量的日本海軍預備役軍官,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這批人員大多恢復了日本海軍的現役)和裝備充實自身的護航實力,當然也不可避免的成為盟軍的合法攻擊目標:作戰能力最強的「海威」(「借」給日本海軍)和噸位最大的「海王」分別在1944年10月10日護衛船團和1945年8月7日運送軍糧時分別被飛機和潛艇擊沉。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由於海上警察隊中日籍人員較多,對部隊的掌控能力較強,因此海上警察隊並沒有發生像偽滿洲國江上軍那樣的格殺日籍軍官後大規模起義的現象,而是安靜的停泊在旅順和營口兩處心懷驚恐和不安的等待蘇聯的接收。

1945年8月22日,蘇軍在旅順的土城子機場空降,接收了停泊在旅順的海警船;8月24日,蘇軍第39集團軍一部進駐營口,接收了停泊在營口的海警船,至此,偽滿洲國海上警察隊作為一支獨立的軍事力量已不復存在。部分海警船編入了蘇聯海軍服役,其後下落不明。

偽滿洲國海邊警察隊/海上警察隊所屬艦船

「靖海」、「快馬」號警備船

本廠長繪製的「靖海」號炮艇

該級兩艇原為中國奉天漁業商船保護局的炮艇「安海」、「瑞遼」,1907年載江南造船所開工,1931年9月19日兩艇被日軍俘虜,編入海警部隊後改名為「靖海」和「快馬」。1933年8月22日起,兩艇以旅順為基地,和「海龍」等警備船一起負責渤海海域的巡邏,1945年8月22日蘇軍接收旅順時,兩艦都停泊在旅順,立即被蘇軍俘虜,後編入蘇聯海軍。其後下落不明。

排水量:標準150噸

主尺度:長32.3米,寬6.09米,吃水1.71米

動 力:一座蒸汽機,單軸推進,320馬力

航 速:11.25節

武 器:50毫米艦炮1門,九二式7.7毫米機槍3挺(「快馬」號1挺)

「榮安」號警備船

該船原為南滿鐵道株式會社鐵道部的拖輪「宗谷丸」,1933年移交給偽滿海警,更名「榮安」,1933年8月22日起該船以營口為基地負責黃海海域的巡邏。1945年8月24日,蘇軍第39集團軍一部進駐營口,該船停泊在營口,也立即被蘇軍俘虜,後編入蘇聯海軍。其後下落不明。

排水量:標準126噸

主尺度:長28.04米,寬5.79米,吃水3.14米

動 力:不詳

航 速:不詳

武 器:50毫米艦炮1門,九二式7.7毫米機槍1挺

「駿通」號警備船

該船原為中國奉天鹽務署所屬小輪船,1920年竣工,偽滿海警成立時編入,1933年起該船被配屬在旅順基地負責渤海巡防。1944年載遼東半島復州灣遭遇風暴觸礁損毀。

排水量:標準60噸

主尺度:不詳

動 力:不詳

航 速:不詳

武 器:35毫米艦炮1門,九二式7.7毫米機槍3挺

「九重」號警備船

該船原為日本朝鮮總督府所轄木浦水上警察隊警備船,偽滿洲國海警成立時該船被移交給偽滿海警,1932年抵達營口入列。8月22日起配置在營口基地負責黃海巡邏,此後下落不明。

排水量:標準45噸

主尺度:不詳

動 力:不詳

航 速:不詳

武 器:九二式7.7毫米機槍1挺

「海龍」、「海鳳」號警備船

本廠長繪製的「海龍」級警備船

兩艦為1933年偽滿洲國海上警察「第一期充實計劃」中列入的2艘200噸級的警備船,相當於日本海軍驅潛艇級別。1933年3月24日在日本川崎造船所同時開工,6月12日下水,生產編號577、578。建成後直接行駛到營口交付,主要用於黃、渤海的護航、反潛任務。1933年8月22日起「海龍」號配置在旅順基地;「海鳳」號則被配置在營口基地,分別負責渤海和黃海的警戒任務。1945年8月22日蘇軍接收旅順時,兩艦都停泊在旅順,立即被蘇軍俘虜,後編入蘇聯海軍。「海龍」改稱CKP-701,「海鳳」改稱CKP-702。其後下落不明。

參加閱艦式的「海龍」級警備船

排水量:標準184噸

主尺度:長45.27米,寬6.2米,吃水1.38米

動 力:兩座柴油機,雙軸推進

航 速:14節

武 器:三年式76毫米高射炮2門,九二式7.7毫米機槍2挺

「海光」、「海瑞」、「海華」、「海榮」號警備船

本廠長繪製的「海光」級警備船

該級四艦為偽滿洲國海上警察「第一期充實計劃」中列入的4艘45噸級的警備船,用於配合「海龍」級執行護航、巡緝等任務,1933年3月24日四艦載日本川崎造船所開工,「海光」號於4月13日下水、4月26日竣工;「海瑞」於5月29日下水、7月4日竣工;「海華」、「海榮」於6月24日下水、7月6日竣工;生產編號579、580、581、582。建成後直接行駛到營口交付,1933年8月22日起「海瑞」、「海華」號配置在旅順基地;「海光」、「海榮」號則被配置在營口基地,分別負責渤海和黃海的警戒任務。1945年8月22日蘇軍接收旅順時,「海榮」、「海華」停泊在旅順,立即被蘇軍俘虜,後編入蘇聯海軍。8月24日,蘇軍第39集團軍一部進駐營口,「海光」、「海瑞」停泊在營口,也立即被蘇軍俘虜,後編入蘇聯海軍。其後下落不明。

排水量:標準42噸

主尺度:長25.81米,寬3.85米,吃水0.9米

動 力:不詳

航 速:15節

武 器:50毫米艦炮1門,九二式7.7毫米機槍2挺

「第一海邊」至「第五海邊」號警備船

本廠長繪製的第一至第五海邊警備船

該級五艇為偽滿洲國海上警察「第一期充實計劃」中列入的5艘10噸級的警備船,用途類似武裝交通艇,母型為日本海軍15米內火艇,1933年,「第一海邊」、「第二海邊」竣工於日本橫濱工作所,「第三海邊」竣工於日本墨田川工作所,「第四海邊」、「第五海邊」竣工於日本大連船渠工場。建成後曾用於搭載偽滿警察進行遼河和沿海的圍剿反日游擊隊的作戰。1945年蘇聯出兵中國東北後,該級艇被蘇軍俘虜,之後下落不明。

排水量:標準9.4噸,滿載12噸

主尺度:長15米,寬3米,吃水0.69米

動 力:一台汽油發動機,單軸推進,80馬力

航 速:9.5節

武 器:九二式7.7毫米機槍1挺

「第一遼河」至「第七遼河」警備船

該級艇原為偽滿洲國奉天省遼河水上警察局水警船,其中「第二遼河」號於1933年10月載加油時發生火災全船焚毀,1934年7月,遼河警局被併入海警,剩下的六艘該級艇被併入海警序列,負責遼河的巡防,曾參與配合偽滿軍警進攻抗日游擊隊的作戰,此後下落不詳。

排水量:標準35噸

主尺度:長21米,寬4.5米,吃水2米(「第一遼河」)/長15米,寬3.7米,吃水1.2米(「第七遼河」)

動 力:不詳

航 速:不詳

武 器:九二式7.7毫米機槍1挺

「海王」號警備船

本廠長繪製的「海王」號警備船

該艦原為日籍沿海商船,1906年竣工,1933年根據偽滿洲國海上警察「第一期充實計劃」被海警購買,更名「海王」,是偽滿洲國海上警察隊中噸位最大的海警船,武裝成軍後主要用於執行運輸任務,1945年8月7日該艦載向旅順運輸軍糧的過程中載旅順外海被蘇軍潛艇發射的魚雷擊沉。

「海王」號警備船

排水量:標準758.8噸

主尺度:長55米,寬8.2米,吃水4.6米

動 力:不詳

航 速:不詳

武 器:三年式76毫米高射炮2門

「海威」號警備船

本廠長繪製的「海威」號警備船

該艦原是日本海軍「桃」級驅逐艦「樫」號,1917年3月31日在日本舞鶴海軍工廠開工,1937年5月1日從日本海軍除籍,在拆除了魚雷發射管後前往營口移交給海上警察隊,更名「海威」,由於海上警察隊對該艦的武備情況很不滿意,隨後將該艦於1938年7月送回日本由佐世保海軍工廠進行增加航空設施和反潛武備的改造。完成改造後該艦主要在黃、渤海執行護航、反潛等作戰任務。確保偽滿通往朝鮮和日本的航路安全。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該艦於1942年6月24日被日本海軍「借」走,歸為日本海軍使用,艦種設置為驅潛艇,作為為運輸船隊的護航艦使用。1944年10月10日該艦在沖繩那霸附近海域被美軍飛機炸沉。

「海威」號警備船

排水量:標準755噸

主尺度:長88.4米,寬7.7米,吃水2.4米

動 力:兩座艦本式直連透平機,四座口號艦本式水管鍋爐,功率16700馬力,雙軸推進

航 速:31.5節(新建時,接收時只剩20多節)

航 程:2400海里/15節

武 器:三年式120毫米艦炮3門,三年式76毫米高射炮2門,三年式6.5毫米機槍2挺,八一式深水炸彈發射炮2具,九零式一號水上飛機1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CUS72wBJleJMoPMZpi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