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經期前,淑女為什麼秒變暴走型?

2019-12-13     答摩健康


女人在「大姨媽」來臨的那幾天總容易心情煩躁,從環境到周圍的人都變得不對勁……總之各種不如意。

相對來說,更可憐的應該是女人們身邊的男人,經常無緣無故受氣。

為啥女性來大姨媽時,多數都容易情緒激動?

搜了一下知乎上的答案,覺得大家真是腦洞大開。





其實女性例假前,會從溫柔小白兔秒變暴走族,從中醫角度來看,與肝密切相關。

《中醫一年通》潘毅老師正好有一場《女子以肝為先天》的講座,其中提及肝對女性的重要性,還給到了女性朋友疏肝解決方案哦。


氣和血——肝對女性的呵護


我們常說腎為先天之本,可見肝對女性的重要性。

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氣,一個是血。

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數脫血。

——《靈樞》

如何理解「以其數脫血」?

簡單來說就是經常耗血。

首先女性每個月來月經耗血,然後是懷孕的時候血聚養胎耗血,生產過程中耗血,產後乳汁是血化生的,還是耗血。

所以我們很容易理解為何不足於血。

為何氣行則血行?


我們首先看看肝的生理功能,第一個叫主疏泄。

疏是疏通,泄是發泄。

肝有讓人體之氣的運行保持流暢的功能。

讓氣的運行保持流暢有什麼意義?我們從大自然里來學習,自然界有沒有氣?

風就是自然界的氣。

我們發現風能感覺到,但無形、流動性很強,所以氣屬陽。

與此相對,什麼屬陰?

凡是有形的物質都屬於陰,比如像液態類物質,尤其是血液。

陽主動,陰主靜。

在中醫理念之中,屬陰的東西自己不能運行的,它要靠陽的東西推動。

回頭再來談談肝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讓氣的運行保持流暢,氣一流暢,那麼血、津液、膽汁、女子月經這些所有都跟著通暢。

肝氣具有疏通暢達全身氣機,進而促進經血、津液的初步運行,我們講得白一點叫氣行則血行、氣行則水行、氣行則膽汁行、氣行則津行、氣行則月經行,它的原理都是一樣的。


肝生病了,會出現什麼問題?

肝五行屬木,木是什麼特徵?

生髮舒展,調達舒暢。整個生長態勢是向上、向外。

我們講的少陽,少陽是太陽從東方升起時的半輪紅日。

它整個發展趨向是向中午太陽的方向發展,所以也是升,所以肝主疏泄有潛台詞,它的舒展方向是向上的。

如果肝生病了,會生產什麼問題?

一種叫做疏泄不及;二種叫疏泄太過。

疏泄不及這部分對女性的影響更大,如果肝氣的流通度不好,停留在某一局部,你一個流通度不好就影響到血、津液、月經等等的運行或者是排泄。


嘆氣,是自我的舒肝反應

許多朋友都聽說過「肝氣鬱結」這個詞。

肝氣鬱結的意思就是在氣滯留肝經跟肝系統。

氣滯有什麼表現?

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脹」。


什麼叫氣滯?

氣運行減慢,停留在局部,局部的氣多了叫氣滯,就好像自行車一樣,車沒有氣了,你去打氣,輪胎就發脹,所以脹是氣滯的特徵,換句話來講,你哪裡脹、哪裡氣滯。

跟著脹後邊會有兩個字,一個是「悶」,一個是痛」,按程度來分,輕的我們叫脹悶,重的叫脹痛。


我們來看一下肝氣的經絡運行。


在人體的軀幹,肝經是走兩邊的,如果兩脅、乳房,兩個側面出現脹悶和脹痛,就是肝氣鬱結,氣憋住了。


肝氣鬱結還和情緒有關。

有句老話叫心平則氣和,其實倒過來說也一樣,氣和則心平。

如果氣不和則心不平,肝的疏泄功能不好就是氣不和,當氣不和時導致的情緒反應就是——心情憂鬱,所以有時肝氣鬱結,除了氣本身是郁的,連情緒也是郁的。

這時,人就會表現出心情憂鬱、悶悶不樂、喜歡嘆氣。


人為什麼喜歡嘆氣?

嘆氣是下意識的表現。因為嘆口氣可以略略讓肝氣舒展一點。


經前脾氣變化,是肝血未通的反應

當你哪一天心情不好時,就很容易出現兩脅有脹痛感或是脹悶感,又或者先是兩脅、乳房脹,情緒也容易激動起來,一般來說後一種情況什麼時候會出現?

女性月經前!


你看女子月經前很多人會有乳房脹,情緒比較鬱悶或者煩燥。

我們來分析一下,月經這件事情。

經前當月經血蓄在子宮蓄滿了,但是還沒通,將通未通之時,血是憋住的狀態。

前文提到氣行則血行,其實反過來血行氣也行,因為沒阻礙。

可是現在血憋住了,氣的運行就不流暢,就會出現肝經部分發脹的症狀,一脹就影響情緒,心情就悶悶不樂。


影響情緒又分兩種情況,一種是純粹的憋屈感,這叫肝氣鬱結;

還有一種除了憋屈感之外,還有煩燥易怒,多了一個症狀,就叫肝鬱化火,因為煩燥易怒那個怒是屬於興奮的,而你一般的憋屈是屬於郁滯的。

所以中醫學在診斷上是分得很細的,多了一個症狀少了一個症狀可能診斷就不太一樣。


再送大家一招路新宇老師的的經絡梳理方。

既然是肝經不暢,那我們幫助氣血通行,用按揉肝經上的重要穴位點,來進行輔助調理,當然也是可行的。

肝經上很重要的兩個堵塞點:「陰包穴」與「太沖穴」


穴位位置:

「陰包穴」,屈膝,大腿內側膝關節上4寸處


疏通肝經動態圖


1 雙腳著地,一手握空拳輕敲大腿內側。


2 輕敲3-5遍後,在大腿內側的「陰包穴」會有強烈痛點,可進行點揉。


3 「太沖穴」在大腳趾與二腳趾分叉處的凹陷中,用食指向腳踝方向勾住此處然後點揉,如果有痛點需要疏理。

說明:

在痛點處敲揉、點按後可能有出痧、紅腫的情況,此為正常,再次疏理時手法輕些即可,一周左右痧、紅腫可消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yokhA28BMH2_cNUgKBM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