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太極,上漾太極!點擊右上角處「關注」,關注我們!
起勢
掤舉兩臂須松肩,
按下清氣歸丹田,
動靜一分陰陽現,
虛實開合腹內間。
動作說明
1.兩臂漸內旋,中指與手背領勁,緩緩向前上掤舉至腕與肩平。到位時,兩掌間距與肩同寬,指尖朝前,十指自然放鬆舒展。肘尖朝下,曲中有直。(如圖一、圖二)2.先松肩下沉,同時墜肘,兩掌微外旋弧形下落,待掌根與肘平時,兩掌根微內旋下按至兩胯側前方。手腕距胯約一個平拳。到位時,坐腕,兩掌虎口略高於掌沿外側。(如圖五)
3.虎口圓撐,食指與大拇指交接的骨節要鬆開,但是大拇指不可故意外展,十指尖還是朝前。大魚肌與小魚肌相應對拉且有合意。
勁力運轉
1.動作一開始就體現出一個「掤」字。「掤」是由下而上、由里朝外的一種張力,亦是一種勁法和技法。手向前上出,命門後撐,腰胯松沉,形成一個前後的對拉。提頂吊襠形成一個上下的對拉。所以起勢一開始便在松活之中形成一種支撐八面的氣勢。勁的勁力和技法將在下一動攬雀尾中詳細說明。2.當兩腕與肩平時,兩肩松展開,沉肘,掌根微往前下沉。由肩到肘、由肘到掌根和指尖,勁力似波浪涌動而前至兩掌指梢(如圖三至圖四)然後下落至與肋沿齊時為向下采按之勁。掌根到位,勁貫十指,意在掌根。3.兩手向下采按時,要展腰拔背,兩胯松沉,氣落腰圍而降於兩足,歸於湧泉和腳趾梢。
虛實開合
1.圖一至圖二是由無極狀態轉化為虛的過程,丹田鬆散而開。虛中有實體現在斜前掤的掤勁上。2.由圖二至圖五的過程身體內在是由虛轉實的過程,丹田之內氣與兩臂相呼應,沉降聚合。
要點提示
1.拳論說:「先在心,後在身。」「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從無到有、皆由心動而身行,說的很明白。太極拳是內家拳,不在心意上下功夫,就不能領悟到其中的奧妙。因此做好無極式的心靜體松、意守丹田極為重要。無極式乃是陰陽未分的混沌狀態,此混沌狀態亦非靜止,亦非散亂。似平靜之湖面下,正孕育著汩汩涌動正待迸發的力量。又如同黎明前夕,旭日騰空而出的前兆。看似平靜無奇,內在卻是緩緩蓄積著力量。「提起精神不外散」「腹內松靜氣騰然」即是這種狀態。隨即起勢帶來的則是陰陽而分,腹內之氣如泉湧出,翻騰而變,滔滔不絕。隨一開一合,兩臂一起一落。身體內在完成第一次虛實轉換,鬆散與聚合。氣貫全身不停滯。接下來便如滾滾波濤綿綿不斷、一氣呵成。隨內在虛實開合的不斷變化,而層出不窮、變幻莫測。
2.起勢動作看似簡單,實則是周身舉手投足之間,意、氣、勁的貫通和運轉。因此,起勢一起一落與神、意、氣之一開一合之快慢,決定了整套拳路的開合節奏。因此不可有意太慢,亦不可太快,此速度全憑身體內氣之開合而定。初學者,一起一落大約在15-20秒左右,要緩慢而勻速。
3.有些學員在做起勢時,容易聳肩、抬肘,卻忽視了手背和中指領勁。容易導致內氣上浮,頭重腳輕,從而破壞了上虛下實。因此沉肩墜肘是整個套路中始終貫穿的。
聳肩,抬肘,手腕軟塌,十指蜷縮,都是弊病。還要注意身體重心位於兩腳中心點不變,不可前俯後仰,左右搖擺。在整個起勢中,兩腿始終保持似直非直,似屈非屈,有入地三分的氣勢,又有如履薄冰的輕靈。
眼神聚焦於正前方稍遠處,不可散亂飄渺,亦不可集中於一點,而要專注前方,凝神於耳。
免責聲明
文章整理於網絡,旨在宣傳推廣太極拳,著作權屬於原作者。如原作者有異議,煩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處理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