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世界上最愛吃、最會吃的人,那肯定非中國人莫屬,不僅吃出了八大菜系、滿漢全席,連一碗麵條都能給你吃出花樣來。
簡簡單單的麵條因做法、吃法和配料的不同所呈現出來的色、香、味也大有不同,作為一個地道的北方人,那絕對的食以「面」為天,不隔三差五來上一碗就渾身不自在,尤其是拌面,配料極為簡單,卻將面的美味襯托到了極致。
四川的擔擔麵,宜賓的燃面武漢的熱乾麵和北京的炸醬麵,每一個單拎出來都是絕頂美味,可你試過將它們融合在一起的嗎?這個大膽的嘗試應該只有盛超敢這麼做了。
盛超主題餐廳,名字乍一聽覺得特別奇怪,這是吃什麼的?
首先用自己的全名來當作店名的少之又少,但也有「楊銘宇黃燜雞米飯」和「重慶雞公煲」的先河,其實這裡歸根結底還是個吃麵條的地兒唄!
進門就掃到牆上掛滿了搖滾歌星及樂隊的照片,有披頭士、貓王、麥可傑克遜、老鷹樂隊等等,看的出老闆是個搖滾發燒友,天花板上吊著虎牌啤酒的雨傘,吧檯的牆壁上做了個小型酒架,上面擺放著數十種洋酒,在這樣的環境里吃面感覺真是不一般。
招牌面的名字叫「迷蹤面」,據說它是南、北方經典面的結合體,不知道是不是四種口味合為一體口感很迷幻所以起了這麼個名字。
總之來這裡吃面你別無選擇,只有這一種,唯一可以糾結一下的就是要面還是要粉。米粉相對於麵條更有嚼勁,所以我選擇了粉,當然,面還是要點的。
一端上桌就被盛面的容器逗笑了,不規則的大碗像半瓢葫蘆,裡面是一坨素白的米粉,撒著一把芽菜末兒,沒什麼稀奇,甚至寡淡得有些可憐,這就完了?說好的四味合一呢?
不甘心地將筷子伸向碗底,往上一挑發現別有洞天,肉碎、醬油、糖、醋和辣椒油都藏在了碗底,用筷子一攪和香味兒立馬鑽出來,充分攪拌均勻,每一根米粉上都掛著料,深深的醬色兒,油亮亮,讓人特別有食慾。
醬料的濃稠程度介於湯和醬之間,油的比例不小卻恰到好處,挑一筷送進嘴,先是一股子炸醬摻雜著麻醬的香味兒,咸中帶鮮,像是在吃炸醬麵和熱乾麵的結合體,伴隨著咀嚼,麻味兒出來了,混著芽菜,有點兒擔擔麵的意思。
醬汁兒的辣味雖不突出,但這種綿延的香辣會慢慢充斥口腔,吃到最後腦門上竟然冒出一層薄汗,甜味,鹹味,麻味,辣味,各種滋味相互疊加,層次豐富,不油不幹,醬汁掛在嘴邊也顧不上舔一下,只想把嘴裡的咽下去再趕緊續上一口。
一邊吸溜吸溜,一邊還在納悶這個「葫蘆碗」的設計,等到點的滷味端上桌,一口醬肉進嘴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因為滷味太好吃所以碗才要多出來一塊來盛放它們!真的是太合適了!
滷味都是店裡親自製作,不是在外面的熟食店買現成,大塊的醬肉被貼心地切成了四小塊,方便食用。
走了油的五花肉逼出了多餘的油脂,吃起來綿糯紮實一點兒都不膩,瘦的部分又爛又香,肥的部分一抿即化,不要分開吃,一定要一口悶,嚼起來真的口感絕佳,超香!!!
丸子也是店裡的招牌,滷汁的充分浸潤使丸子十分入味,大大的一顆飽滿有彈性。
咬開看,瘦肉粒粒分明,吃起來勁道彈牙,不是澱粉丸著實讓人欣慰,兩塊錢一顆也是良心,搭配滑溜溜的米粉一起吃可以說是非常滿足了,來上三顆絕對不多。
吃著如此接地氣的食物卻聽著爵士樂,在這樣的環境里吸溜麵條,還真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小小的一家麵館六年來只賣一種面,卻是回頭客最多的地方。
面好吃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店裡的氛圍,頂棚的小吊傘,牆壁上的老照片,還有櫃檯上一列列的洋酒,無一不是花心思的體現。
老闆盛超年輕的時候愛玩兒,天南地北到處跑,因為喜歡吃麵條,走累了就去當地好吃的小麵館里「偷藝」,擔擔麵和重慶小面過於麻辣,不太適合氣候乾燥的北方,且北方人吃面其實講究的就是個香。不斷地嘗試改良後,融合南北方口味的特點創製出了現在的「迷蹤面」。
店名:盛超主題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