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坤是公司里的拚命三郎,業績出眾,工作能力很強。
也正是因為出色的工作表現,入職後的前幾年,小坤連續升職四次。而從今年開始,小坤逐漸發現,領導對他的認可和獎勵越來越少,不管他搞定了多少個大客戶,負責的團隊業績有多好,領導也只是在會議上象徵性地公布一下,而對其他同事卻截然不同,這讓小坤感到十分苦惱。
私下裡,小坤也曾找領導聊過,然而領導卻總是有意無意地迴避。
面對領導的迷之態度,小坤也只能更加賣命地工作,有段時間,小坤甚至經常獨自加班到深夜。而對於小坤的工作表現,領導竟然視若無睹,沒做任何表態。
這不禁讓小坤想到了辭職 。小坤找到我,讓我幫他分析一下,到底該不該辭職。
聽了小坤的敘述,作為旁觀者的我,已經看出了這其中的關竅。
我告訴小坤,之所以領導會如此待他,不是因為對他不滿意,相反,恰恰是由於他在工作上太拚命、太賣力了。正所謂功高震主,領導一定是害怕他升得太快而超過自己,因此才會千方百計地忽略他的工作表現,弱化他的工作業績。畢竟,誰都不希望有一天,自己的下屬,成為自己的領導。
聽完我的想法,小坤若有所思地點點頭說,原來我在工作上用力過猛了。
沒錯,工作上的用力過猛,看似是一種執著拼搏的工作精神,但其實,在無意間,你的用力過猛,已經影響到了其他人的利益。
而最可怕的是,你還不自知,就像小坤一樣,面對領導的冷落,不去進行深入的分析,反而更加賣命的工作,而這樣的表現只會讓領導越來越警惕。
日本小說家,渡邊淳一曾在書中寫道:
人也罷,花草和其他生物也罷,凡是過度想表現自己,就會使觀眾掃興,減弱了它本來所具有的魅力。
這句話,若當做職場生存指南,也頗有價值。
當你在職場上沉醉於自我的積極表現時,或許你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動了別人的奶酪。
你的拚命,襯託了別人的懶惰;
你的積極,襯託了別人的消極。
你的莫問前程,襯託了別人的斤斤計較。
你的勤勤懇懇,襯託了別人的滿腹牢騷。
試問,誰不打心底里,與你較勁?
對那些和你平級的同事而言,你的用力過猛無異於心機邀功。
因為,人更容易嫉妒和自己很近的人。知乎答主@張博韜說:
「熟悉的人會讓我們產生自己也能做到的錯覺。」
而即便是錯覺,也足以讓人心有不服。
對你的直屬上司而言,你的過度表現,對會讓他感到威脅。
因為,管理者都不願意聘用,比自己能力更強的員工。
南加州大學校長史蒂文B.桑普爾在《卓越領導的思維方式》中提到了[哈利規則],指的是:
如果你問一位領導:「你願意任用比你表現更優秀的人嗎?」相信每一位領導都會回答:「願意」。但現實的情況是:大多數人都希望並會僱傭能力比自己差的人。
哈利規則告訴我們,再大度、謙虛的領導者,也都有虛榮、狹隘的一面。而這本來就是人性的一部分。
因此,如果一個人說,在職場上完全不必介意他人的目光,只管全力以赴。那我敢說,這個人根本不了解人性。
而在人類社會,不了解人性就等於,不了解社會及職場生存法則。
歷史上,因功高震主而不收斂的能臣名將,大多數都沒能善終。
西漢時期的韓信,幫助劉邦打下了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最後卻被呂后誘殺於長樂宮中。
戰國末期的白起,指揮過數次重大戰役,戰功赫赫,可最後卻被秦昭王賜死。
姜子牙的23代孫呂不韋,權傾朝野,被嬴政尊稱為「仲父」,一時風光無兩,可最後,仍遭罷免流放,途中飲毒自盡。
可見,在職場中,能力太強、功勞太大卻不懂得收斂,並不是明智之舉。
而那些深諳此道,懂得隱藏實力的人,卻往往能夠保全自己,現世安穩。
比如,同樣為劉邦辦事的蕭何。
蕭何因在行政和戶籍管理方面非常拿手,因此頗得民心。致使關中百姓一度「只知有蕭何,不知有劉邦」。
於是,蕭何的一個門客提醒他「大難臨頭還不自知,皇上恐怕已經起了殺心。」
蕭何聽了,恍然大悟。
於是在劉邦率兵征戰期間,蕭何趁機強占民田、強搶民女,導致民怨載道。劉邦戰勝而歸時,老百姓攔路控訴蕭何。而劉邦只是表面上訓斥蕭何說:「你自己去處理吧!」
從此,蕭何再也不擔心自己功高震主了。
蕭何故意把自己玩壞,把名聲搞臭,就是策略性地隱藏實力,主動示弱,以消除劉邦對自己的顧慮。
當然,蕭何的傷害老百姓的做法並不可取,但他通過削弱實力來保全自己的謀略,卻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但是,隱藏實力並不是不求上進,隱藏實力其實是對期望的管理,避免因用力過猛,能力過強而成為出頭之鳥。
那麼,在職場中,我們如何才能做到,既隱藏了實力,又不因「隱藏」而被忽視呢?
01//獻策而不決策
只要你上面還有領導,只要是比較重要的問題,你可以委婉地提出建議,但千萬不要幫助領導做決策。因為能突顯領導權力的,恰恰是在重要事件上的決策權。
幫領導做決策,無異於在摸老虎的尾巴。
朱元璋的得力幹將——徐達,不僅戰功赫赫、智勇雙全,和朱元璋還是髮小。朱元璋在每次出征前,都會對徐達說:「將在外,君不御,將軍認為該如何就如何好了。」然而話雖如此,但朱元璋一走,他派的人就會對徐達嚴防死守。
睿智的徐達深知其中機關,因此,每逢稍大一點的事,他都必然派親信快馬加鞭報給朱元璋,從不因朱元璋的一句「將軍認為該如何就如何」而私自做決策。因此,朱元璋才一直沒對徐達下手。
獻策而不決策,體現了一個人的分寸感。而有分寸、不搶權是一個優秀下屬的頂級智慧。
02//在大事上力求完美,在小事上留一點缺憾
對於那些關乎公司或團隊利益的大事要事,一定要謹慎處理,力求完美。而對於那些無關緊要的小事,其實我們完全不必那麼較真。
因為,事事都做得那麼完美,對別人來說,就是在過度表現。但如果總是犯錯,領導也不會看重我們,更不會給我們委派重要任務。
因此,我們可以策略性地犯錯,即:在大事上儘量追求完美,在小事上留下一點缺憾。
這樣,領導才會認為「我們永遠有做得不足的地方」。
心理學中有一個[出醜效應],指的是:
最討人喜愛的既不是毫無缺點的人,也不是儘是缺點的人,而是那些有些精明卻又會犯些小錯誤的人。
因此,在小事上偶爾犯一些錯,非但不會影響我們的職場發展,反而會消除領導對我們的戒心,讓同事更喜歡我們。
03//寧要[進一寸的歡喜],也不要[跨一步的狂喜]
之前有位朋友,和小坤一樣,也是工作能力超強。然而當領導告訴他,公司決定,給他連升兩級時,他卻委婉地拒絕了,他告訴領導,自己在還有很多欠缺的地方,需要再繼續向領導學習。
一句話,既解除了自己成為競爭焦點的危機,又婉轉地拍了領導馬屁,堪稱職場高手。
於是,在那次晉升中,朋友只升了一級,但是後來他的職位,還是超過了原來的領導,而兩人的關係也還算不錯。
這其中關鍵的一點就是,朋友知道管理自己的期望,並懂得為他人留體面。朋友一開始婉拒連升兩級的指令,就是在向同事和領導釋放善意。因為「連升兩級」這件事,真正高興的就只有朋友自己,而其他的同事包括領導,並不會真的開心,相反他們只會心生妒忌。
因此,收斂得意,就是在釋放善意。
俄羅斯撐杆跳女皇伊辛巴耶娃有一個「一厘米哲學」:
曾打破過28次世界記錄,但每次只超一厘米。
不少人質疑過,她是為了賺取破記錄的獎金,對此她做出了這樣的回應:
「我承認贏得這些錢是刺激我前進的一部分,但不是我唯一的動機。如果我一下子把紀錄提高了20厘米,那我往後就很難再破紀錄了。人們只會在那一段時間裡驚嘆你的成績,但很快會把你忘記,不再去重視這個項目。」
不得不說,伊辛巴耶娃的智慧在職場上也完全適用。
我們混跡職場,是為了賺錢以獲得高品質的生活,而如果在工作中能時常進步一點點,那麼就會讓公司和領導意識到,我們一直在成長,我們的價值也一點點在增加。
如此,我們便能踏實工作,穩步前進了。
混跡職場,只會激流勇進,乘風破浪並不是一件好事,只有進退有度,懂得隱藏實力的人,才能走得更穩,爬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