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唯一嶺南狀元,6年後為保廣州不被屠城,開城投降遭爭議自盡

人民南路的狀元坊

寫在前頭:

寫《過零丁洋》的文天祥是1256年的宋代狀元;15年之後,小他兩歲的張鎮孫也高中狀元。兩人皆是南宋棄文從武的抗元大將;

為保護廣州不被屠城,投降棄城;引大量非議,在押解進京的路上憤而自盡;

廣州人民南路狀元坊,已有700多年歷史,因張鎮孫故居於此而得名;

因為誤解,歷史上沒有留下任何張鎮孫的畫像;

江西吉安城東的文天祥紀念館

剛當狀元,就開始抗元

張鎮孫,南宋時期南海縣熹涌(今廣東省順德倫教熹涌)人。生年不詳,卒於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辛未科狀元。

兩宋319年共開科考試119次,遂產生狀元118個,在這118個狀元中,籍貫嶺南者,僅張鎮孫一人而已。

張鎮孫少年時,學習刻苦,博聞強記,十二歲時便有神童之稱。在殿試策中,他提出了"國家以民為脈",建議皇帝要有"愛民之仁",並提出要嚴懲貪官污吏、以厚民生等,洋洋洒洒七千言,一揮而就。南宋度宗皇帝對這篇《殿試策》十分讚賞,親自賦詩大加讚賞。

科舉皇宮殿試場景

得中狀元之後,授秘書省校書郎。不久,外派為婺州(古金華府)通判。咸淳十年(1274),宋度宗駕崩,僅四歲太子即位,是為恭帝、年號德祐。德祐元年(1275)冬,元軍逼近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張鎮孫因牽念雙親,棄官回南海奉養父母,遭到賈似道一派的彈劾被罷官免職,

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元軍攻陷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皇太后帶著年幼的宋恭帝宣布投降。南宋益王趙昰逃至福建,即位為宋端宗,改年號為景炎,號令各地組織抗元。

南宋疆域圖

此時,廣州已為元兵占領。被罷了官的張鎮孫以當朝狀元身份,出面振臂一呼集結南宋潰軍。景炎二年(1277),被宋端宗任命為龍圖閣待制、廣東制置使兼經略安撫使。率領都統凌震和權兵部侍郎(即代理兵部侍郎)王道夫重新整編各路散兵游勇。

為不屠城,獻城後自殺

景炎二年四月,凌震、王道夫在張鎮孫率領下分兩路進攻廣州。鎮守廣州的元軍元帥呂師夔因軍餉不繼先自退走。宋軍打敗留守的元將梁雄飛,收復廣州。與此同時,文天祥也收復梅州,南宋軍威大振。

張鎮孫在南宋收復臨安(杭州)失手之後回廣州抗元

但不久,元軍又復占廣州,張鎮孫兵敗被俘,英勇就義。文天祥聞訊,極為悲憤,揮淚賦詩悼念良久。張鎮孫為人正直,對奸相賈似道收買,不屑一顧。張鎮孫擅於詩文著有《見面亭集》十六卷。

十一月,元將塔出率援兵與呂師夔會師,反撲廣州。張鎮孫指揮2000餘艘戰船在珠江河面與元兵展開激戰,結果實力不濟寡不敵眾,宋軍大敗,退守五羊城內。他祇好帶兵退守城內。

守城月余,糧食盡,有沒有援兵支援絕;為了不使城內的人民遭受侵害,張鎮孫與元軍主帥塔出約定:在不屠城的前提下,投降棄城,最終作了元軍的戰俘。

張鎮孫"以城降"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在元軍押往京師的途中,張鎮孫憤而自盡於大庾嶺紅梅花叢中,終年40歲。

張鎮孫在廣州的故居改名狀元坊

大他兩歲的文天祥獲悉張鎮孫寧死不屈、為國死節的噩耗,特題詩悼念:

張元帥謂予國已亡矣殺身以忠誰復書之予謂商非不亡夷齊自不食周粟人臣自盡其心豈論書與不書為改容因成一詩

[宋] 文天祥

高人名若浼,烈士死如歸。

智滅猶吞炭,商亡正採薇。

豈因徼後福,其肯蹈危機。

萬古春秋義,悠悠雙淚揮。

狀元坊,10年前廣州時尚街


儘管歷史上對張鎮孫的"以城降"的舉動一直存在爭議。但廣州人民卻一直念其為民著想,在張鎮孫廣州故居附近立了狀元牌坊;將他原來住的街"泰通里"改名為"狀元坊";他的墓地在三元里,人們稱之為"狀元墳"。

狀元故居,廣州時尚街

自清代康熙年間以來,狀元坊街內遍布加工金銀首飾、戲服、顧繡、絨線繡球的手工藝作坊,並以其技術精巧而享譽國內外。1990年開始設立工藝品市場,

上面數百年的老字號依然存在

並逐步發展成為遠近聞名、頗有特色的學生用品和工藝精品專業街。

狀元坊全長260米,寬約5至7米,最窄處只有2米。街內商鋪40間,商場12個,共有經營檔鋪540個。

十年前,人民南路的狀元坊是廣州新人類逛街勝地。每到國慶、五一及節假日,這條前後約260米的小巷曾擠進過幾萬人,成為名副其實的「擠榨人油」潮流之所。租金更是與北京路等齊頭並進,是廣州最炙手可熱的商鋪旺地。

正市街,清代時廣州很多作坊在此

近十年,隨著城市商圈轉移,附近上下九、十三行等中國最早時尚地被天河等新興商圈替代,曾經摩肩接踵的狀元坊,成為了一條3分鐘就能橫穿而去的普通小巷,逛得僅剩回憶。反倒是曾經的狀元坊,成為該地區文化旅遊的地標建築。

在人民路、天成路東、西兩個出入口各建設一座體現嶺南歷史文化和宋代建築風格的牌坊,並請關山月大師為牌匾題詞。在人民南西出口牌坊附近,建立狀元圖和龜背狀元雕塑。

狀元圖和龜背狀元雕塑

寫在之後:

淵源歷史的「狀元坊」,從「撞人坊」到如今的「無人坊」;記述了80年到現在的社會變遷;

狀元坊,則開始回歸它的本源:狀元的故居所在地,彰顯廣州歷史文化,倡導尊儒好學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