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盤點2021年娛樂圈之十大怪現象。
位居榜首的,必須是「鄭爽效應」。
她以一己之力,抬高了全網對公眾人物的容忍度閾值,給了同行發「爽難財」的機會。
第二條,粉絲顯著膨脹的掌控欲。
一旦出現任何風吹草動,粉絲們立馬如坐針氈,比藝人團隊還心急。
團隊接的資源太差,要噴,解約慢了,要催,正主說錯話了,分分鐘勸刪。
與之相映成趣的,則是第三條。
隨著輿論環境的惡化,那些不願再為隨口而出的一句話被上綱上線的明星,大多選擇明哲保身。
章宇,典型的案例之一。
察覺到水溫變化之後,當初活躍得像個高仿號的他當機立斷,棄用微博。
從此,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取而代之的,是無情的營業機器。
一旦結束限定營業期,便如沉默的大海,杳無音信。
這就難怪當龔俊被私生粉騷擾時,粉絲們會忍不住抱團哭訴:
「給內娛留一個活人吧。」
「不要讓快樂老龔也變成機器啊55555。」
這就很矛盾。
飯圈粉絲既想審查公眾人物的一舉一動,又希望對方坦誠以待。
如此說來,當大家抱怨「內娛無活人」時,究竟在抱怨什麼?
到底是渴望與真人互動,還是妄圖奪回窺探明星私生活的權力,亦或是對這個充斥爭端,逐漸無趣的社交網絡的不滿?
按照逆向思維,當個活人或「下凡」,會是新型財富密碼嗎?
在此,我精心選取了三例樣本,後續的分析與結論僅供參考。
如有冒犯,純屬意外。
01.
楊冪:流量捕手的自我修養
「那只是昨夜的一場遊戲,那只是一場遊戲一場夢。」
陳妍希飾演的阿雲抹著濃妝,輕晃腰肢,在98年的台北夜場裡如是唱道。
《風雨雲》講述的是特定時代下,人的慾望與命運緊密交織,最終落空的故事。
而同樣的主題,放到20世紀初的娛樂圈,又是另一番景象。
為了滿足讀者的獵奇欲,狗仔們發起了一場單向追逐遊戲。
戀情、醜聞、隱私,糗照,無所不挖,毫無底線。
上至紅遍亞洲的巨星,下至無房可塌的糊咖,都度過了一段不堪回首的歲月。
向來佛系的周天王也借歌發聲,diss狗仔的偷拍行徑。
隨著《宮鎖心玉》的熱播,狗仔們找到了新的業績抓手——楊冪。
整容、耍大牌、緋聞、假唱,鋪天蓋地般占據著各大門戶網站的娛樂頭版。
楊冪的事業和路人緣,分別奔向了不同的極點。
她作為演員的鋒芒,也一度被負面新聞所遮蓋。
正值熱戀期,卻要承受各方輿論壓力和狗仔偷拍。
不勝其擾的楊冪做出了相當大膽的選擇——主動官宣戀情,拒絕中間商賺差價。
無心插柳柳成蔭。
原本只想著舒緩壓力,沒想到坦誠布公的姿態倒為她博取了不少好感。
嘗到甜頭的楊冪繼續趁熱打鐵,親自上陣為天涯論壇的網友在線答疑。
連線過程中,她連腳臭等尷尬問題也沒有迴避。
用今天的話說,網感挺好。
2021年的熱搜,大多只有三分鐘熱度。
10年前的網友們卻長情的多,把一首《愛的供養》當成經典素材,各種版本層出不窮。
面對惡搞,和某位至今仍耿耿於懷的老藝術家不同,楊冪為後來者做了良好示範:
打不過就加入。
這下子,不少路人比挖到寶藏還激動。
畢竟,在真人秀尚未普及,明星又愛擺譜的年代,像這樣主動下凡、坦蕩自黑的公眾人物簡直少之又少。
當時流傳甚廣的段子,是植物人聽到收音機里楊冪的歌聲,當即就從床上爬起來了
經此一役,楊冪找到了性價比最高的打法——走黑紅路線。
這一走,就是十年。
一路歷經大風大浪,她不僅熟練掌握了自嘲的尺度,也深諳如何利用輿論,借力打力。
2017年,騰訊年度之星的活動現場,大方承認人設崩塌的楊冪再度衝上熱搜。
「我是全世界最不缺黑歷史的女明星。上網搜我的人設都已經崩塌,崩無可崩,像各種什麼炒作啊,誰紅跟誰玩啊。」
今年年初,楊冪跑去參加《脫口秀反跨年》,自嘲髮際線。
一來加深和笑果文化的綁定,方便繼續搭乘「脫口秀」這輛文化新快線,二來也撈了一波熱度。
楊冪是個聰明人。
對此,業內人士早有定論。
代價則是,你從她的表達中找不到任何飽滿和犀利的流露。
無論面對誰,她永遠笑容得體,語氣謙和,態度審慎。
《寶貝兒》的導演指出楊冪的問題在於太聰明
上《易時間》,向來單刀直入的易立競發問,怎麼看待觀眾對你演技的評價,她冷靜地回答: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看法,而且我覺得所謂演技好壞,是不是有實力,這個也不是說有一個專業的衡量標準。」
不僅避開核心,還順手偷換概念,將客觀演技歸結為主觀感受。
聽罷,只想感嘆:好一個四兩撥千斤的太極高手。
2011年到2012年期間,高產如她參演了20多部作品,質量可想而知。
主持人逮到機會,上來就是一番靈魂拷問,問她怎麼看待選片的標準。
其實就是想問,為啥接這麼多爛片。
聰明人楊冪再次把眼光問題上升到哲學角度。
「你要允許錯誤出現在你的生命里,如果沒有錯,沒有磕磕絆絆,那就不對了。」
言下之意,接爛片只是所有演員都會犯的錯誤,何必苛責。
如果單看一期採訪,肯定覺得此人情商不俗。
一旦聽多,頓覺無趣。
她的回答,好似從《明星公關進階指南》摘抄的金句。
標準,從不出格,更沒有任何可供咀嚼的餘地。
在與樂嘉的對談中,對方曾直言不諱地指出她的回答過於保守。
楊冪不慌不忙,先是強調自己的初衷是力求嚴謹。
接著,又補充說希望表達準確,同時避免誤解。
我對我的「解釋」做出解釋——好傢夥,擱這兒套娃呢。
很多年前,李少紅就證明了自己的識人功底:
「她對演戲太習以為常了,快樂就是哈哈哈,痛苦就是哇哇哇,她不過腦子。」
作為自幼踏入演藝圈的童星,接受公眾審視和迅速調動肢體與言語來應對,無異於一項本能。
台上台下,她都習慣了表演。
她的通透,更接近於長期面對鏡頭所形成的應激反應。
她的敏銳嗅覺,有時只是不假思索的跟風和自我複製。
當她發現自嘲能「轉危為機」,就索性一路到底;
當她發現需要轉型,就接拍文藝片《寶貝兒》,結果口碑票房雙輸;
當她意識到「女權主義」是股強勢東風,便試著躋身其中,試圖彌補錯過《浪姐》邀約的遺憾。
楊冪先是接拍《聽見她說》,在劇里扮演身材完美的人工智慧AI,藉此諷刺「物化女性」現象。
劇播出時,她向大眾呼籲關注女性問題。
劇播完了,又公開反對白幼瘦的審美標準。
這一通操作,在外界看來,頗似楊冪準備破繭重生的預兆。
話音未落,楊冪轉身參與了#漫畫腰挑戰#。
不僅帶頭物化自己,也為她反對的白幼瘦審美繼續添磚加瓦。
身為公眾人物,理應表現出相對恆定的價值觀嗎?
或者,換個問法。
接地氣、愛玩梗,喜歡4G衝浪的網癮少女VS演技平平、酷愛炒作,營銷手段十級的話題女王。
到底哪個才是真實的她?
其實不重要,真亦假時假亦真,就像《妖貓傳》里吃瓜群眾也只能看透瓜翁的第一層幻術。
說到底,大冪冪的高明之處,在於她明白明星與大眾之間存在互相索取的關係——
前者索求關注,後者索求八卦。
你想更進一步地窺探偶像的私生活和內心世界?
那我就主動粉碎附著於明星光環之上的神秘感,滿足你的窺私慾。
爾後,小心翼翼地維持著「真實」與「幻象」之間的平衡,保持距離。
這種「真心半解」的朦朧狀態,恰好足以換取一張諾亞方舟的船票。
02.
馬思純:櫥窗之外
馬思純的身上,有股難以言喻的擰巴勁兒。
這股勁兒,來源於她與原生家庭、自我意識、外界偏見的糾纏。
從小到大,她是被傳統家教束縛的乖乖女。
《大約在冬季》里安然的敢愛敢恨,《七月與安生》里七月的勇敢,《左耳》里黎吧啦的肆意決絕,都是她不曾體會的濃烈情感。
為此,她渴望出演「壞女孩」來展現微不足道的放縱與叛逆,補完那場失落的青春夢。
到手的金馬獎盃,除了讓她有機會獨居,初嘗自由滋味之外,更意味著新的煩惱。
她開始急於自證,證明影后頭銜並非虛名。
《大約在冬季》上映期間,有博主藉機拉踩馬思純和周冬雨的演技。
按理說,當事人笑笑也就罷了。
偏偏,情緒上頭的馬思純選擇下場對線:「我想問問你,我的演技到底怎麼尬?請指教。」
藝人懟素人,一般有兩種結果——
要麼被誇真性情,要麼被嘲輸不起。
很遺憾,以上情況屬於後者。
於是, 一場民間奪筍大賽,吹響了號角。
先是曬《第一爐香》讀後感,被吐槽有「青春疼痛文學情結」,之後又被人挖出她轉發的張愛玲語錄有假,文青人設面臨翻車。
等《第一爐香》的預告片放出,書粉集體炸鍋。
有人據理力爭,指出馬思純根本不符合原著「粉撲子臉」的設定,更有甚者還建議電影改名「第一爐鋼」。
殺傷力不大,侮辱性極強。
再包括她上《我就是演員》時,對張愛玲作品的膚淺認知,以及那種不加掩飾的痴態與嬌嗔,也被人譏諷是個究極戀愛腦。
總而言之,那陣子馬思純給人的觀感就是:大可不必。
這股「奪筍風潮」,究竟是如何熄火的呢?
契機,大約是《看我的生活》這檔生活真人秀。
讀英文詩、插花、畫畫,她的居家畫風令在場嘉賓直接瞳孔地震。
21世紀了,居然有人能全程忍住刷手機的誘惑,還活得如此夢幻??
再細細端詳,就連家居風格也與內心世界渾然一體——
純白、極簡,極力維持著「無菌狀態」。
「她是這種女生,她的朋友圈有時候真的看不懂。」
畫外音里的維嘉,默默為對方的內心世界添上註腳。
回顧她當初的「無腦發言」。
不得不說,馬思純確實人如其名,思想非常單純。
而當某人表里如一地呈現內心世界時,「純」便不再是「蠢」,而是不摻雜質的天真。
長期以來,她沉浸在玫瑰色的夢境里,無比嚮往單純美好的世界與愛情,看不透也拒絕思考複雜的事物。
人生中除了戀愛,沒有別的煩惱。
這大概就是她的理想狀態。
節目的另一個重點,是這番對話。
透過諸多細節,觀眾第一次直面藏在隱秘角落裡的馬思純。
上學時,她長期遭受校園霸凌,性格受到極大影響,變得極端不自信,以至於在人際交往中習慣性地自我貶低。
換言之,典型的討好型人格。
她對於單一愛情模式的迷戀,以及「青春疼痛文學」情結的由來,一切問題從此有了答案。
外界看來最風光的時期,她也飽受焦慮症的困擾,狀態不佳。
朋友送的這幅畫像,恰好充當了最真實的寫照:
眼神空洞,「封口黑條」象徵著馬思純內心的封閉與無助。
之後不久,便傳出她身患抑鬱症的消息。
《看我的生活》提供的信息量,使馬思純的形象變得豐富立體:
膚淺幼稚的偽文青,變成了背負著心酸往事而且內心單純的好女孩。
前後的區別,就好比是電影里的「扁平人物」和「圓形人物」。
抑鬱症, 則重塑了大眾對於馬思純的觀感。
公眾人物的脆弱,會剝離掉他們身上那層朦朧光暈,最終暴露出「人」的本質屬性。
從而使外界從他們身上看到更多的共同點,並產生情感聯結。
尤其,是當馬思純和盤尼西林樂隊主唱張哲軒的戀情曝光時。
吃瓜群眾的同理心,瞬間被激活。
一時之間,全網都在替她操心:
趕緊來個人拉馬姐進月亮組,讓她別在垃圾堆里找男友。(指專門討論搖滾圈八卦的豆瓣小組)
此刻,大家關心的顯然不是影后「馬思純」,而是好女孩「馬思純」。
眾人的出發點,則是希望她善待自己,別再被愛情蒙蔽雙眼。
萬一被渣男騙心導致病情復發,那真的得不償失。
類似的帖子在月亮組幾乎刷屏
港真,這回不能怪網友戲多。
因為「好女配渣男」的劇本實在太常見,以至於大家十有八九都聽說過/經歷過類似的事,才又多了一層代入感。
這種感覺,就像是朋友圈裡有個從不直接接觸、關係不遠不近的「點贊之交」,她偶爾曬曬日常和自拍,一派歲月靜好。
直到某天,你突然聽說對方 陷入了與渣男的糾纏,第一反應大機率是——快逃!
明星是被消費的商品,也是被符號化的對象。
而我們則是隔著玻璃櫥窗,默默凝視對方的消費者。
唯有當消費者承認櫥窗里的「TA」不是假人,而是有著喜怒哀樂的真人,才會投入真情實感。
同情也好,憐愛也罷。
本質上,都是由利他本能驅動的對於人的關懷。
03.
景甜:最美不過人間富貴花
「賽制制定的很好,讓你們看到世界的參差。」
這是導師鄧超為《創造營2021》奉獻的金句。
代入一下。
景甜的星路,同樣讓人看到了世界的參差。
自從出道, 這就是個謎一樣的女人。
19歲,推出首支單曲《你是誰》,濃濃復古味兒的MV畫面埋著彩蛋:
張亞東,以及寧浩。
定睛一看,MV里還藏了謎語:
「景甜,你是誰?」
關於她的背景,坊間一直猜測不斷:
資本論、金主論、權貴論,猜什麼的都有。
《新警察故事2013》的發布會上,成龍大哥看似一語道破天機,卻又將懸疑氛圍推向高潮:
「整部戲為甜而拍」。
What?Why?
來不及解釋,景甜宇宙,又,來,了。
直到今天,我們仍未知曉珊(景甜飾)出現在《金剛:骷髏島》中的意義究竟是什麼,也參不透張藝謀看中她哪點,非得pick她來演《長城》。
明明都是「中國人拯救世界」,為何《流浪地球》里吳京引爆木星的場面令人心潮澎湃,《環太平洋2》里力挽狂瀾、KO開菊獸的景甜卻尬到想腳摳凡爾賽宮?
小朋友,你是不是有很多的問號.jpg
都說小紅靠捧,大紅靠命。
強捧都捧不紅,只能在中美合拍大片里左右橫跳的景甜,可謂「謎中謎」:
「永遠紅不了的景甜,大概是世界第八大未解之謎。」
讀到這裡,大甜甜露出了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
所以啊,任誰也想不到,有朝一日景甜居然能靠《司藤》實現觸底反彈。
憑什麼?
說實在的,還真不是演技多麼出彩,而是勝在演員與角色的契合度。
登場時,司藤氣場強大,寡言少語,更不食人間煙火。
一瞧便知,絕非凡夫俗子所能靠近。
如此高冷、神秘,恰好是景甜同款style。
自從跟著秦放重返人間,司藤不通人情外表下軟萌的另一面開始顯現。
在商場裡和小屁孩搶著夾娃娃,既幼稚又可愛;
被秦放忽悠去拍身份證,全程敢怒不敢言,默默卸髮夾、卸耳環、卸妝三連時的委屈;
以及,藤藤子被秦放投喂果汁時的嬌憨呆萌。
總之,大寫的三個字:
反差萌。
說到這,不得不感謝導演和造型師的審美。
劇里的每一套造型,都比以往的憨憨造型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珠白光澤的旗袍,再搭上柳葉眉、長發,瞬間散發出冷艷、飄逸脫俗的人物質感。
大甜甜的美貌,總算沒有被辜負。
《環太平洋2》
戲裡,司藤親自演繹了什麼叫「女王變軟妹」。
戲外,景甜也默默上演了一出「 仙女下凡記」。
第一折,卸妝(裝)。
2017年,一條普普通通的視頻被頂上了熱搜。
視頻的內容,是景甜應粉絲要求直播素顏洗臉,就這麼簡單。
覺得有點不可思議?
導演李木戈表示有話要說:
「把司藤最在意的衣服、妝容、修飾自己美貌的東西統統卸掉,就剩下最後的素顏…包裝就這樣撕下來了,離觀眾的距離也就近了。」
卸妝=卸下偽裝
素顏的景甜,讓大眾仿佛觸摸到了「真實」的邊緣。
第二折,走向人間。
某種程度上,景甜稱得上「 內娛寵粉第一人」——
粉絲奉勸遠離大熒幕,她便從此轉戰劇綜圈;
粉絲覺得長發比短髮更有氣質,她就改留長發;
大家嫌棄的韓式比心,被她果斷pass;
嘗試運動風被認為不適合後,她就乾脆放棄,繼續走「人間富貴花」路線…
粉絲與偶像的良性互動,搭起了一道從「雲上」通往「人間」的鵲橋。
第三折,落戶。
很多人可能不了解的是,大甜甜還有另一份兼職——帶貨主播。
去年7月的一場美妝帶貨直播。
景甜當著整個直播間觀眾的面,聊起整容失敗的經歷。
說到最後,還不忘友情提醒觀眾以後千萬要記得挑好醫院。
前有張雨綺凡味發言,「一克拉以下都是碎鑽」,後有景甜自嘲,「做完雙眼皮手術成了悲傷蛙」。
多虧了小紅書、抖音這些社交平台,不然普通人真心猜不到女明星的日常到底有多精彩。
最終,再由搭檔張彬彬負責蓋戳——
日常生活中的景甜就是個小吃貨,而不是女神。
拋開選角的玄學,景甜的翻紅看似能夠提煉出點石成金的「秘方」:
卸下光環,深入群眾,躺平任嘲,不唱反調。
但前提是,必須經過社交媒體的長期浸泡,這個被迷霧包裹的女人才有機會打開自己,逐漸展示其人格魅力。
最後,我想說。
這是最好的時代。
鑒於媒介與科技的進步,大眾距離心目中的偶像越來越近,所謂的「神壇」已經成為過去式。
相應的,公眾人物可以短暫擺脫被凝視和消費的命運,回歸到人的本質。
這是最壞的時代。
我們的賽博烏托邦如此豐饒,卻又如此貧瘠。
「內娛無活人」的預言,或許終將成為現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yRrL8HgBrsvY2_Uu0kI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