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子女督促過嚴的父母,或許能讓娃養成良好習慣,卻也存在弊端

2019-09-18     陳青青說育兒

文|陳青青說育兒(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擁有本文章版權,歡迎轉發分享)

很多時候我們怪孩子太熊太鬧騰,但也許是我們做父母的自己太任性!看到育兒書上的建議就嚴格要求孩子百分百做到,只要自己認為對的,孩子不照做就要和孩子急。其實凡事都是兩面的,家長對子女督促過嚴,或許可以讓孩子養成良好習慣,卻也有弊端,會讓孩子產生膽怯的心理,抹殺孩子的創造能力等,陷孩子於自卑或懦弱中,給孩子造成經久不愈的精神傷害。

事例:

小愛剛開始學吃飯時就喜歡用手抓飯吃,結果弄的滿台面都是飯粒,媽媽很反感小愛這樣行為,媽媽多次勸導,小愛還是屢教不改。終於有一次媽媽徹底生氣了,嚴厲的讓小愛把飯一粒粒撿起來,小愛一邊哭一邊撿,撿得不夠乾淨,還被媽媽用尺子在手心上打了兩下。媽媽看著小愛,既生氣又無奈,甚至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滋味,「你要是聽媽媽話不就不用挨打了吧?」

平時小愛只要做錯事情就會被媽媽訓斥,漸漸的小愛表現得越來越膽小,只要媽媽說話大聲一點,或者表現的凶一點,小愛馬上就會認錯說:「媽媽是我錯了,下次再也不敢了。」

慢慢的媽媽發現小愛變得越來越乖,乖的有點反常,好像習慣了屈從強硬的方式,而忽略自己的感受,變得不會對別人說「不」了。媽媽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管教太過嚴格,因些媽媽每天都跟小愛積極的溝通,鼓勵孩子勇敢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有些家長是因為自己小時候父母的教育很嚴格,犯錯誤經常被打,所以在當家長後就會對兒女的管教也十分嚴格。但過分對孩子嚴格要求的後果,卻是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去修復和彌補。所以今天我們作為家長的不要盲目追捧育兒理念,做一個有自己思考的媽媽。想要對孩子的教育成功,卻不一定要嚴格要孩子什麼都要照做!

一、父母對子女督促過嚴的原因

1.出於對孩子的愛

在家庭教育中,有多的父母會嚴格約束孩子,但對孩子管教的得太嚴厲,就會加重孩子的心理壓力。作為父母本應是要幫助孩子、開導孩子、鼓勵孩子的,如果過分嚴格教育反而不利於孩子成長。父母管孩子,本是出於對孩子的愛,是想讓孩子更健康成長,因為常有人說不管孩子則是父母的失職,但有些父母對孩子管得太多、管得不當卻會適得其反。

2.憑著自己的身份

很多父母開口對孩子說的就是:「你是我的孩子,我就要管定你!」 這些父母經常在生活中給孩子設定了一個又一個的限制,孩子這也不做,那也不准動。還有一些父母則對孩子管得太過嚴格,孩子的事情無論大小都必須過問。其實孩子也渴望得到自己的自由,也希望自己的事能由自己來決定,也想要有屬於自己的獨立空間,而不是做什麼都要受到限制,父母這樣對孩子干過多的設限,會讓孩子承受的心理壓力過大,當這些壓力得不到釋放時,就會產生叛逆之心,與父母的公然對抗。

3.希望孩子成才

一些父母之所以會對孩子過分嚴格,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家教嚴厲,就能把孩子管得聽聽話話。在他們的眼中,只要孩子聽話,讀書認真考取好成績,長大成人才會有出息。但孩子在過分嚴格的管教除了看書、學習,其它一點自由也沒有,好像坐牢一樣,對父母的以應付了事,所以父母表面上管住了孩子,但實際上卻管不了孩子的心。

過分嚴格的管教使孩子過早失去創造能力,心態也隨之變的很沉默,讓孩子失去該有的天真活潑和與人溝通等能力。這些孩子往往都是不敢表達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當他們進入社會後,可能會因為沒有自信心,就總會感覺自己做樣樣事都有心無力。所以不建議在教育孩子上管的太嚴,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的判斷能力,家長可以在身旁關注他,在適當的時候線孩子加以正確的指導,這樣就足夠了,而不單靠嚴格就能教育好孩子。

二、父母對子女督促過嚴的結果

1. 讓孩子失去童真

父母如果一直對孩子的管控過於嚴格,孩子很容易缺乏同齡人該有的童真和活力,嚴重的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雖然孩子鷹爸、虎媽的嚴格教育方式下,能收穫不錯的發展,但廣州的太過嚴厲,孩子過於早熟,也失去了他該有的純真。

2. 親子關係有隔閡

有些父母本身是個完美主義者,對孩子喜歡用全方位的看管教育,嚴格督促孩子發覺自己的要求去執行。這樣的教育方式讓孩子背負著過大的心理壓力,容易讓孩子對父母產生怨恨,久而久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隔閡會越來越疏遠。

3. 讓孩子養成依賴性格

父母出於為了孩子好,對孩子的管教會很嚴格,時間長了孩子就會習慣聽眾父母的指導,才會認真學習或做事。某天當父母不在一邊督促,隨之孩子就會鬆懈下來,這樣長期差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造成孩子對父母產生依賴之心,從而無論生活還上學習都變得很被動。

對孩子管得太嚴肯定是弊大於利。表面上看孩子是能遵規守矩,但會對孩子的性格產生非常多不利的影響,孩子容易對父母反感從而逆反父母。當今這個社會,管教的過分嚴格對孩子並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反而是適度放寬管教,給予孩子平等的權利,把孩子當作朋友對待而不是用居高臨下的姿態對孩子喝斥,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會更有利。

三、要想孩子養成好習慣,父母還可以如何教育

1.制定的規則,並非嚴格的約束

如果沒有規則來規範指導,孩子就沒有章法可循,也不能更好地去認識這個世界。但如果只有規則,孩子的任何事情都按照規則嚴格執行,那麼會讓孩子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家庭教育中家長可以制定規則,但要民主自由給予平等權利,這樣既能約束孩子,也能培養孩子的主見,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廣范而又還過於嚴格,更能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

2.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溫暖

過分嚴厲的父母會給孩子帶來很多困擾,有時父母過分嚴厲的言語會帶給孩子負面的情緒,那麼孩子就會受到充滿負面的能量,就失去了積極的生活和學習的主動性,還會打擊孩子自信心。所以父母要少給孩設置太多的限制,少對孩子說此太過嚴厲的話,這樣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溫暖,而不是冷冰冰的管教。

3.給孩子適當的自由

孩子作為家庭中的一分子,家長應適當給予孩子自由的權利,讓孩子有權參與家裡的大小事務,並且對自己的事由孩子自己的來決定。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提出建議或指導,同時家長也可以會向孩子尋求幫助或意見,讓孩子體會到自己的重要性,從而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意識和能力。

家長過於嚴厲的教育孩子,或許有好的一面,讓孩子變成所謂的「乖孩子」,但也是被鷹爸、虎媽的嚴格教育逼出來。其實對自己的孩子管的太嚴就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從而變本加厲變得更加「叛逆」,所以適度的管教才更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互動話題:那麼家長朋友們,你們對於教育孩子太過嚴格支持還是反對?歡迎你的留言並和我們一起討論。

------------------------------

青青專注於育兒經驗的乾貨分享和觀點碰撞,關注【陳青青說育兒】,為您帶來實用的孕產、育兒知識,幫您解決在帶娃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和疑問,讓您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期待您收藏、轉發和評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yMROQm0BJleJMoPMmAo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