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故事 |「及」字:一次考試不合格,也不會被抓起來的

2019-11-06   小新知識堂

在《史記》的故事中,巨鹿之戰特別有名。這次戰爭貢獻了兩個我們非常熟悉的成語——「破釜沉舟」「作壁上觀」,奠定了項羽在各起義軍中的地位。

秦二世二年的時候,秦國各地都有起義軍在反抗秦軍,項梁率人擁立了楚懷王的孫子做了新的楚王。在隨後的幾個月中,楚軍和秦軍幾次作戰,都取得了勝利。此時的項梁有點兒得意了,身邊的大將宋義給他進言,勸他謹慎行事,項梁聽不進去。這時,秦軍派了章邯來攻打項梁,他們在定陶大戰一場,項梁大敗,也因此丟了性命。

章邯的秦軍擊敗了楚軍之後,趁勝追擊,引兵渡過黃河開始攻打趙國。趙王帶著自己的大臣們逃進了巨鹿城。秦軍尾隨而至,包圍了巨鹿。

楚軍在總結這次失敗教訓的時候,有人推薦了宋義,說如果項梁當時聽宋義的建議,也不至於身敗軍亡。楚王就拜宋義為上將軍,派項梁的侄子項羽作宋義的副將。

這時候,趙國被圍,他們向各個獨立的諸侯國求救,楚國也收到了求救信。楚王就命令宋義、項羽、范增幾人帶兵去救援趙國。可是,楚軍到了安陽之後,宋義就命令部隊按兵不動,在這裡整整停留了四十六天。

宋義的想法很現實,他認為楚國的部隊不能一馬當前,直接和秦軍對抗,要充分利用秦軍和趙軍大戰的結果,來決定自己該如何行動。秦軍進攻趙國,如果秦軍打勝了,一定會很疲憊,楚軍便可以利用他們的疲憊擊敗他們;如果秦軍敗了,肯定是士氣低落,而這支秦軍已經是秦王朝能派出的最精銳的部隊了,趁他們敗退,楚軍緊跟其後,可以長驅向西,就會一舉推翻秦朝。

可是他的副將項羽不這麼認為,他是仇人見面分外眼紅,河對岸是章邯的部隊,他是殺死自己叔父的仇人。項羽不考慮什麼深謀遠慮,他就是想披堅執銳,一鼓作氣擊敗章邯。無奈此時宋義是主將,項羽也只能幹著急。

宋義不管項羽的急脾氣,還在從容安排各種事情。他派遣自己的兒子宋襄去輔助齊王,又大宴賓客。而在這個時候天寒大雨,楚軍的士兵們一個個都饑寒交加。項羽非常氣憤,心想:「我們本應當是合力攻秦,卻滯留在這裡不能前進。如今年成不好,百姓窮困,士兵們只能吃著芋頭和豆子,軍中也沒有了存糧,宋義卻在此時大宴賓客。他說要等待秦趙的戰果才動身,但是秦軍強大,如果占領趙國,聲勢只會更加強大,楚軍還能有什麼可趁之機呢?」

當時,其他各諸侯國的軍隊也都來到了巨鹿附近,但大家的想法跟宋義都差不多,每天都看著秦軍攻趙,一個個不敢上前幫忙。這裡就創造了一個我們熟悉的成語,叫作「作壁上觀」。

項羽決定不再聽從宋義的將令,第二天,衝進宋義的軍帳,砍了宋義的頭顱。然後,自己當了將軍,並發布命令說:「宋義與齊國同謀反楚,楚王密令我殺掉他!」項羽勇武無敵,宋義手下的將士們不敢對抗項羽,紛紛服從,大家擁立項羽做了代理上將軍。

項羽深諳斬草除根的道理,馬上派人去追殺宋義的兒子,一直追到了齊國,把他也給殺了。司馬遷在《史記》中寫到項羽派人追擊宋義之子時,說:「使人追宋義子,及之齊,殺之。」

此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項羽選出精兵渡河救趙,臨走前帶足了乾糧,渡河後又鑿沉了船,顯示自己必勝的決心,產生了成語「破釜沉舟」。楚軍置之死地而後生,沖入秦軍陣中,擊敗了秦軍。各國諸侯看到楚軍在項羽帶領下如此勇猛,心中敬畏,他們來楚軍拜見項羽的時候,不敢走進大營,從大營門口就跪下來,用膝蓋一步步挪進楚軍大營。

文字的故事 |「及」字:一次考試不合格,也不會被抓起來的

我最初學習文言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及」被解釋為「追上」「到達」的意思,讀《史記》這一段,再一次看到這個詞,更想知道「及」為何會有這樣的用法。那麼「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解釋呢?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及,逮也。從又從人。」這便是「及」的本義——抓人。而因為要抓到一個人,我們必須要先趕上那個人才可以進而抓到他,所以就有了「及」的引申義——追趕、追上。而因為追上了,所以就到達了某個地方,因此「及」又引申為——到達的意思。《左傳•隱公元年》講述的《鄭伯克段於鄢》的故事中,當鄭莊公的母親姜氏和他的弟弟共叔段密謀叛逆失敗後,莊公生氣地衝著自己的母親說「不及黃泉,無相見也」,這裡面的的「及」便是「到」的意思

我們的孩子現在考試,首先要能及格,明白了這個意思,大家就知道為什麼「及格」這個詞的意思了。成績合格,就是我們的分數達到了合格的那條線。當然,大家不用擔心一次偶然的失誤,就會被抓起來。

-END-

作者 | 荷馬識字

責編丨杜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