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故事 |「之」:父女母子,不過是看著你的背影漸行漸遠

2019-10-16   小新知識堂
文字的故事 |「之」:父女母子,不過是看著你的背影漸行漸遠

很多人都背過著名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在這首詩里,我們記住了煙花三月的揚州,記住了李白和他的朋友孟浩然,但也存下一個疑問。詩里寫的是李白送孟浩然去廣陵,「之乎者也」的「」怎麼就憑空有了「」的意思。

這個疑問會保留很久,讀完中學,硬生生記住了「之」有到達、去的意思,心裡可能還想著李白和孟浩然,但還是疑惑。

先說李白和孟浩然!

唐朝的大詩人們有自己的朋友圈,他們互相點贊和曬旅途不靠發消息,一切都在詩里。那是個詩歌的王朝,因為詩歌,我們記住了多少美好的靈魂,這其中就包括偉大的李白和孟浩然。

李白在離開四川後,一路向東遊歷,歸來至湖北安陸時,認識了比他年長十二歲的孟浩然。這時的李白已有了些詩名,但比起早已是詩名滿天下的孟浩然,戰鬥值還是弱了不少。

孟浩然留給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間,自由而愉快的。因而李白就寫了首《贈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孟浩然有慧眼,對李白這個後生也是非常讚賞,兩人酬唱不斷,很快便成了摯友。

唐玄宗開元十八年(730年)的三月,當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揚州)時,便託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區)相會。幾天後,孟浩然欲乘舟東下,李白便親自將其送至江邊。在臨別之時,李白為他的「孟夫子」寫下了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終於到了這個看似簡單的「之」字了。

為漢字解謎的《說文解字》這樣說:「之,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這是說,「之」像是幼小的嫩芽經過努力的生長,枝葉開始繁茂,愈發茁壯。因此,出生、生長是它的本意。

在許慎眼裡,一株嫩芽腳底下踩著泥土,頭頂上扛著壓力,從地底下一路往地面上猛衝,每天都喘氣想放棄又每天給自己鼓勁。有一天,終於看到亮光,身上一輕,終於到了人間。這就有了「到、前往」的意思。

但許慎真的對嗎,我不知道他看沒看過「之」在甲骨文里的樣子。「之」在甲骨文中的樣子是這樣的:

它像什麼呢?下面的部分像是我們腳下的土地,上面的部分便是腳趾。

《說文解字》中:「止,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為足。」所以「止」便是腳的意思,它在甲骨文中寫作:

像極了我們的腳丫。「之」,便是「止」與我們腳下土地的結合。

文字的故事 |「之」:父女母子,不過是看著你的背影漸行漸遠

所以,再看「之」的時候,我們可以想像出這樣一幅場景:

冬天,一場大雪如期而至,我們帶著孩子,來到一塊乾淨的雪地前,讓孩子踩上去,感受一下踩雪時咯吱咯吱的快樂。雪地上留下一串曲折的腳印,孩子漸行漸遠,從走雪地開始一點點長大一點點遠離,雪地上的腳印和他要走過的人生的腳印都留了下來。

仔細想想,這串腳印想不想那個「之」字。「之」的一點,像他最初的小腳丫,走走停停,一路上的彎曲和成長,帶他到了自己的人生世界裡,腳印表明了他的成長軌跡,表明了他要到哪裡去,因此,「之」便有了一個意思,那就是「到」「前往」。

這時候,我們最容易想起的恐怕就是龍應台那篇讓無數父母落淚的文章《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當然,這種送別並不只存在於父女母子之間。詩歌歷史中,還有更多這樣的離別。《詩經·衛風》中有一首表達妻子對於遠戍未歸的丈夫的思念的詩《伯兮》,詩中寫道:「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自從你去了遙遠的東方,我的頭髮就如同飛蓬一般雜亂,並不是我沒有洗頭的東西呀,而是我打扮那麼漂亮給誰看呢?

一個痴情的女子便這樣映入我們的眼帘,她正為了那去往東方的丈夫心痛不已,「自伯之東」,就是眼看著你離我而去,前往東方的戰場,這種離別,在那個時代,生離就是死別,所以在後面的詩中也寫道,即便是忘憂草也無法消除她那幽深的思念之情。

- END -


作者 | 蔣顧史

責編丨杜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