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心理健康網,國家級心理助推平台。
關注「國民心理健康網」公眾號,獲取更多心理資訊。
最近一個月我參加了北京兩所大學的新生心理訪談,接觸的孩子年齡在16-26歲之間,包括了大一和博一的學生。雖然近五年我每年都會參加這項工作,可是今年發現曾有自殘行為和自殺意念的孩子,比例非常高。
這些狀況會集中在初、高中時期,大多表現為抑鬱和焦慮狀態,到了大學,一部分會獲得緩解,有的孩子卻會變得更加嚴重。
我相信一定有人會想:孩子們到底怎麼了?不愁吃穿,環境優越,怎麼竟會這樣?
1
一般我們會認為進入大學是新的開始,要比高中輕鬆自由,孩子們應該也會更開心。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大學生活伴隨很多的迷茫、自我管理失控、人際交往等困擾,加上如果在之前出現過情緒問題,則可能發展為抑鬱症患者,精神疾病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有位同行會經常找我做案例督導,因為她是大學的諮詢師,所以主要處理的是抑鬱和精神病性的問題。最近有個案例令她非常困擾,一位研一的學生,成績很不錯,就是總有自殺的念頭,理由是想以此報復父母。
她感受不到活著的意義,是父母讓她變成了一個學習機器,她牢牢的記得小學時候媽媽逼迫學習到凌晨的場景,她也不能原諒中學時爸爸劈頭蓋臉的辱罵……她最多的念頭就是如何讓父母痛苦,所以就不斷的想到死。
這一類的案例在我看來是多麼的熟悉,因為見過太多這樣的孩子,從小學生到博士生,對父母極端的恨,即使已經成年仍然無法釋懷,其中導致精神疾病的也不在少數。
在以往處理的青少年抑鬱案例中,都會發現一個極為明顯的因素,即親子關係,這一點會非常直接的決定孩子在青春期的情緒表現。
有一位十七歲的女孩告訴我,她從小學開始就覺得活著沒意思,因為父母的管教方式非打即罵。她對什麼都不感興趣,心事也不會跟父母講,因為她認為他們不可能理解她。她決定一輩子都要單身,絕對不結婚不要孩子,這樣才有可能等父母死了,自己獲得自由。
後來跟孩子父母溝通的時候,他們說從來不知道孩子會有這些想法。之前以為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沒想到孩子體驗到了這麼多痛苦。
所以說我們國家太需要教育了,但這個教育並不是給孩子,而是應該給予做父母的。過度的控制,極強的目的性,對孩子的內心都會造成極大的傷害。
2
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當中,與親子關係並駕齊驅的是父母的關係,很多發生過自殘的孩子,僅僅是因為父母經常吵架。
我曾問過很多孩子,成長經歷中對內心衝擊最大的事件是什麼,不少孩子把父母吵架當作最大的創傷。這可能是很多家長沒有想到的,因為大人的世界裡,總會有一些情緒失控,有各種各樣的不如意。自己應接不暇,根本是顧不上考慮孩子當時的感受。
在一個健康的家庭中,夫妻關係必然在排在第一位的,其次是親子關係,最後才是學習。如果反過來就非常可怕了,更可怕的是有太多家庭是這樣,所以才會造成越來越多的孩子變得抑鬱。
很多家長因為教育觀念不同,經常為孩子而吵架,這會帶給孩子內心撕裂的痛苦。曾經有個初二的男孩,內心極度衝突,情緒壓抑到快要崩潰。他說爸媽動不動就吵架,還總是讓他評理,任何事情上父母都達不成一致。他回到家裡就會特別煩,多次想要離家出走,在學校根本學不進去。媽媽發現孩子不對勁才帶過來諮詢,而她並不清楚孩子到底發生了什麼。
一個人內心成長的好,才能經營好自己的學習以及未來的一切。成長的好與不好,情感是最關鍵的環境。很多家長忽視家庭關係,將孩子的學習放在第一位,這樣結果大多不好。即使孩子壓抑的獲得好成績,人格方面也會造成缺陷。畢竟將來走去社會,婚戀與事業拼的都是內在的一切,而不是單純的學歷。
3
我接觸過很多悶悶不樂的中小學生,他們看起來缺乏活力,容易發獃;到了中學,壓抑的情緒往往容易爆發出來,極端的自我攻擊或者對他人的敵意;大學時期常常面臨更多壓力,很多極端的行為會在這個時期獲得實施。
曾經有一位26歲的博士,因為覺得活得太累而選擇了自殺,他留下的文字里寫著:我不太適應這個世界,不想再假裝,只想做我自己。
有人說,好像看不出什麼大不了的事,怎麼就尋了短見?
其實這一切都是抑鬱的表現,當一個人活不出自我,被他人的期待和社會標準過度捆綁,潛意識成長的動力就被徹底阻斷了。
這種情況下,如果社會支持系統不足,特別是從父母這邊無法獲得支持,又不曾尋求專業的幫助,就可能陷入絕境,造成悲劇。
對於過去年代的父母來說,關於教育常常是很有局限性的,學校對於學生心理知識的科普也只是近些年才開始重視。
有很多孩子對於「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表示困惑,父母和老師也難給出答案,會覺得這全都是胡思亂想。但有一部分孩子形成明顯的自殺意圖,正是卡在了這個問題上。
其實每個人的心都會給出答案,人活著就是為了成為自己,為了獲得人與人之間的愛。這些都無法繼續的時候,心就會生病,就會抑鬱,就會不自覺的想要結束生命。
如果父母在生活中有能力創造更多的樂趣,尊重和接納孩子的天性,就能夠幫助孩子更好的發展自我,提升適應環境的能力。這將為孩子受到抑鬱傷害,提供第一道堅強的防禦。
簡單說來,為孩子活出他自己保駕護航,就能夠讓孩子遠離抑鬱。
來源:葉丹心理諮詢師
社群
如果你想加入心理學人的專屬社交圈,請關注「國民心理健康網」微信公眾號,(ID:gmxljk)國民心理健康同城社群正全國招新中!與志同道合的專業人士一同前行。
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人口文化發展中心主管主辦的國家級心理行業助推平台。以「為國民提供優質心理服務,促進人類健康與幸福」為使命,以「政產研學用」為思路,以「心理健康大數據」為基礎,依託國家級專家智庫,通過國民心理產業聯盟、產業基金、慈善基金、產業園等,集聚學術、資金、技術、項目等各方面的優質資源,支持心理機構、產品與項目落地,推動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促進中國心理行業發展。
國民心理健康網
國家級心理服務平台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和圖片來源於網際網路,轉發內容僅作信息分享及參考,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立即與小編聯繫(微信號:gmxljkw),我們將迅速採取適當的措施。本訂閱號原創內容,轉載需授權,並註明作者和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pNECW8BMH2_cNUgCbs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