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選長效藥物,實現更優質的血壓管理

2020-04-16     醫學界心血管頻道

高質量的血壓管理需要控制24小時血壓。優先使用長半衰期的降壓藥物,能夠有效控制24小時血壓,從而更有效預防心腦血管併發症發生。

日前,美國心臟病學學會2020年會/世界心臟病大會(ACC.20/WCC)上公布了SPYRAL HTN-OFF MED 關鍵性試驗[1]的結果,該試驗值得關注的一大亮點是以24小時動態血壓作為主要療效終點。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探討24小時血壓控制的重要性。

24小時長控血壓高質量的血壓管理

眾所周知,血壓在24小時之內是不斷變化的,診室血壓不能代表整體血壓狀況。真正意義上的控制血壓,不僅要控制診室血壓,更重要的是控制24小時血壓,即一天內每段時間的血壓都要正常,這樣才能真正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

一項基於人群的縱向隊列研究[2],納入來自歐洲、亞洲和南美洲的11135例成人,中值隨訪13.8年。結果顯示,24小時收縮壓每增加20 mmHg,總死亡風險顯著增加22%、心血管事件風險顯著增加45%。校正其他收縮壓指標後,24小時收縮壓與主要終點的相關性仍然顯著。根據熱圖描繪的24小時收縮壓與10年心血管結果的關係,可以看到隨著24小時收縮壓的升高,10年心血管風險呈顯著升高趨勢。

另一項研究[3]納入11291例基線未服用降壓藥的受試者,平均隨訪超過5.3年,結果顯示,24小時收縮壓降低10 mmHg,可使卒中死亡風險降低34%、心臟死亡風險降低24%。從而證實,有效控制24小時血壓能夠顯著改善心腦血管預後。 近年來,24小時血壓控制的重要性已逐漸引起廣泛重視。《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年修訂版)》[4]和《2018 歐洲高血壓指南》[5]均明確推薦進行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2019亞洲動態血壓監測HOPE專家共識》[6]進一步提出「最佳24小時血壓控制」概念,即良好的血壓控制包括:降低24小時血壓、維持正常的晝夜節律(杓型)和減小異常BPV(尤其是晨峰血壓)。

長半衰期藥物控制24小時血壓關鍵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年修訂版)》推薦優先使用長效降壓藥物,以有效控制24小時血壓,更有效預防心腦血管併發症發生。《2019亞洲動態血壓監測HOPE專家共識》也推薦使用長效降壓藥以更好地控制夜間和清晨血壓。藥物消除半衰期,是評價藥物是否長效的重要指標,它是指血漿藥物濃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時間,其長短可反映體內藥物的消除速度[7]。高血壓患者一般晨起服藥,長半衰期降壓藥物每天清晨服用一次,即可降低整個24小時血壓及晨峰血壓,而短效降壓藥物無法覆蓋全天,使得清晨血壓難以控制。

《2019亞洲動態血壓監測HOPE專家共識》還指出,利尿劑降低夜間血壓並糾正晝夜節律,將非杓型轉為杓型。長效ACEI降低動態血壓,不會擾亂血壓晝夜節律,抑制組織RAS還有助於預防高血壓患者靶器官損害和心血管事件。

在常見的RAS抑制劑和噻嗪類利尿劑中,培哚普利的半衰期>30小時[8],吲達帕胺的半衰期為平均18小時[9],二者聯合治療不僅能夠強效降壓達標,而且能夠更長效地控制24小時血壓。

PICXEL動態血壓子研究[10]納入127例左室肥厚的高血壓患者,基線24小時平均血壓152/91.9 mmHg,隨機接受培哚普利/吲達帕胺或依那普利治療52周。結果證實,培哚普利/吲達帕胺能夠有效控制24小時血壓。

HYVET研究動態血壓分析[11]結果顯示,吲達帕胺±培哚普利較安慰劑降低24小時血壓8/5mmHg,這一結果支持吲達帕胺±培哚普利的降壓療效是主研究中獲益的原因。在HYVET主研究中觀察到,吲達帕胺±培哚普利較安慰劑顯著降低全因死亡風險21%和心血管事件風險34%。

總 結

高質量的血壓管理,不僅要控制診室血壓,還要有效控制24小時血壓。長半衰期的降壓藥物在控制24小時血壓方面更具優勢,能夠更有效地預防心腦血管併發症的發生,為患者帶來更多獲益。

吳海英 教授

原阜外心血管病醫院高血壓診治中心副主任、病房主任、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現任高血壓聯盟理事,中國高血壓防治協會理事,中國老年醫學學會高血壓分會總幹事、常委,北京市防治協會常務理事、副會長,中國醫師學會高血壓委員會專業委員,北京醫師協會高血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會員,基層高血壓管理專家委員會第一屆委員,中國老年學會老年醫學委員會慢病交叉醫學專家委員,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高血壓學組顧問,全國醫師定期考核高血壓專業編輯委員會委員,現任多個雜誌編委。

參考文獻:

[1]Böhm M, Kario K, Kandzari DE, et al.Efficacy of catheter-based renal denervation in the absence of antihypertensive medications (SPYRAL HTN-OFF MED Pivotal): 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sham-controlled trial.Lancet. 2020 Mar 27. pii: S0140-6736(20)30554-7.

[2]Yang WY, Melgarejo JD, Thijs L,et al. Association of Office and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With Mort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JAMA. 2019 Aug 6;322(5):409-420.

[3]Dolan E,O'Brien E.ON-TREATMENT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IS A POTENT PREDICTOR OF FUTURE CARDIOVASCULAR RISK IN THE DUBLIN OUTCOME STUDY.Journal of Hypertension: June 2011 - Volume 29 - Issue - p e4

[4]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高血壓聯盟(中國,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國醫師協會高血壓專業委員會,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高血壓分會,中國老年醫學學會高血壓分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 2018年修訂版)[J].中國心血管雜誌,2019,24(1):24-56.

[5]Williams B, Mancia G, Spiering W, et al.2018 ESC/ESH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Eur Heart J. 2018 Sep 1;39(33):3021-3104.

[6]Kario K, Shin J, Chen CH,et al.Expert panel consensus recommendations for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in Asia: The HOPE Asia Network.J Clin Hypertens (Greenwich). 2019 Sep;21(9):1250-1283.

[7]藥理學(第8版).人民衛生出版社

[8]國家衛生計生委合理用藥專家委員會,中國醫師協會高血壓專業委員會.高血壓合理用藥指南(第2 版).中國醫學前沿雜誌(電子版).2017;9(7):28-126.

[9] 培哚普利吲達帕胺片說明書 2019-01-11.

[10]Asmar R, Garcia-Puig J, Gosse P,et al.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efficacy of first-line combination perindopril/ indapamide therapy.Vasc Health Risk Manag. 2007;3(4):371-80.

[11]Bulpitt CJ, Beckett N, Peters R,et al.Does white coat hypertension require treatment over age 80?: Results of the hypertension in the very elderly trial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side project.Hypertension. 2013 Jan;61(1):89-94.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oR9oXEBfGB4SiUwvoJ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