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司機開車龜速的原因,貌似被我們找到了

2020-01-04     好車有好報

身邊性急的人常抱怨,前車太慢了,油門被偷了嗎?他們恨不得車上多一個跳躍鍵,讓自己能像馬里奧一般,直接跳過這些烏龜。

網上已不缺對開慢車的口誅筆伐,但其實開車慢這件事,在國內有一定的客觀性。

正所謂存在即有它的合理性,這部分群體也需要得到一定的理解。

我們就一起找找,國內開車慢的客觀因素。

首先超速拍攝嚴格,弄得大家求生欲強。

經常看到在高速上,一些司機由於沒看到道路限速數字,只敢在那裡龜速行駛。

去到高速拍攝龍門架前,很多車還會下意識踩一腳剎車減速,哪怕自己當時並沒有超速。

沒辦法啊,大家都被國內的攝像頭弄怕了,一個走神,就會吃超速罰單,12分太單薄了,求生欲是需要的。

反觀在外國,限速會有很大的灰度。例如在歐洲的很多高速路,使用LED電子限速牌,根據路邊狀況給出限速。如果路況良好,限速牌就不給出數字,駕駛者可以量當時情況快速通行。

有同事從英國留學回來,習慣了當地這種駕駛方式,剛回到國內,駕照12分很快被扣光……

而且在部分國家,開得慢會被拍照罰款。國內高速路限速80-120km/h,但只會拍攝快於120km/h的車,而不會去管低於80km/h的車。

第二是道路環境複雜,國內駕駛者需要留更大餘量。

國內道路環境混亂,駕駛者需要留出更大的餘量,以免有突如其來的危險發生,所以說開得慢也有一定的客觀性。

國外綠燈一亮,便全油門往前沖。在國內的話,外賣小哥可能想搶在車流前過馬路,沖太快會潛在很多危險。

還有經過小路口,外國會默認小路里的車,會讓主路直行車先過。但國內,路權不清晰,你要堤防隨時有車躥出,看到路口需要提前壓慢車速。此外,還有四處亂穿亂插的電驢和行人。國內交通事故的定責,對汽車駕駛者也很不利。哪怕是行人犯錯在先,汽車也要承擔部分責任。

第三,「慢=安全」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

國內當前普遍教育是慢等於安全,常看到十次事故九次快之類的警語,讓很多人認為開得快是壞孩子才做的事情。

開得太快確實危險,問題在於國內把這句話,扭曲成越慢越安全。例如上面這個評論,很能反映國內駕駛者普遍的想法。你去跟別人說,開車要快點,人家還以為你想害他。開慢車在很多人心中是種政治正確,因此哪怕往後塞著一堆車,也不會覺得沒問題。

還聽過有開慢車的人反駁道,我開得慢是我的事,你開得快就從旁邊超過去就可以。殊不知在車流複雜的道路上,超車是一件困難,而且風險極高的事情。

第四,手機實在讓人難以割捨。

坐車看到司機按手機,很多人都會很緊張,提醒注意安全。可是輪到自己開車的時候,卻時不時掏出手機來按。簡而言之,就是大家都知道開車按手機危險,但又受不住誘惑。

畢竟現在太多東西需要用手機來處理,微信提示有老闆信息,你看還是不看?看到群里有人艾特你,好奇心讓你忍不到停車那刻。開車看手機某程度是個剛需,既要去譴責,同時也該思考如何在開車時,讓人在安全情況下讀取信息。如今Carplay、語音控制等,都在進行這方面的努力。

第五是國內的慢情況,已陷入惡性循環……

在國內目前道路環境下,哪怕部分人想開快點,會發現想法不現實。因為你發現前面全是路障,要快必須不斷變線。頻繁變線的話,就會回到上文所說的情況,容易跟別人擦槍走火,引發出比龜速行駛更嚴重的問題,長此以往只能接受現實。

在國外,情況恰好反過來。開得慢反而會渾身不舒服,其它車在你身邊嗖嗖嗖地過。還時不時被快車盯著車尾,提醒你要讓道。

這種環境下,開快點才會讓你感覺舒適。可以說駕駛者決定了道路環境,道路環境又會反過來影響其它駕駛者。

在國內該慢,還是該快?

問題來了,究竟十次事故九次快,還是十次事故九次慢?我覺得都不是,應該是十次事故九次變道。

英國運輸署最近對交通意外進行了一番研究後,得出如下結論:明顯比限速低的車,會迫使後車超車,從而演變成道路糾紛。

因技術原因開得慢,其實並不可恥,可恥的是還占著快車道,迫使人家變道。這樣之於自己,之於別人都是種危險。

同樣道理,想開快車的人,雖說擋路車有錯在先,但超車也要量環境而為,切忌強硬超越,波及其它道路使用者。還是那句話,我們改變不了環境,就要學會去適應環境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le6cm8BMH2_cNUgK6T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