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一個人問答錄(56)
問:物質是否承受著人類全部的生存壓力?
答:看起來是這樣,人類對物質財富的攫取和爭奇愈演愈烈,人們把一切的精神需求都寄托在物質上,全都以為占有了物質就占有了一切。人們甚至將一切矛盾的焦點都集中在物質財富的生產和分配上,以為讓人們各盡其能進行生產,就可以各取所需盡情享受。從人們對未來的設計上,就可以證明精神感知的缺席,人們從來沒有設想怎麼滿足人的精神感知需求,人們竟然連精神感知的意識都沒有,這豈不是非常可悲?

問:不是物質決定著精神嗎?
答:如果按照這個邏輯,物質占有最多,人的精神越豐富;物質質量越高,人的精神越健康。這不是荒唐透頂嗎?人們試圖從物質身上找到一切,在物質的身上實現一切,沒想到物質與意識誰決定誰的問題,竟然關聯著人類禍福的大問題;重物質還是重精神,竟然意味著人類的兩種生存狀態。人類社會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人進行過認真的選擇嗎?
問:不用選,肯定是物質的,難道可能不是嗎?
答:毫無疑問,人們會立即選擇物質社會。人們通常認為:物質關係著生存與否,而精神關係著生存的好與壞,先有生存,才有精神,這種典型的唯物主義思維直接將人們帶入困境。人們不但以為物質與精神是分開成立的,有先有後,物質在先,精神在後,物質是精神之母,精神是物質的附庸。人們寧可過有物質沒精神的生活,絕不過有精神沒物質的生活。由此可見,人們對精神與物質的概念混亂到何種程度。
問:這是不是唯物與唯心的問題?
答:這貌似唯物與唯心,意識與物質誰先誰後的問題,其實不然,這是物質是什麼、物質的存在目的和人的存在目的的問題。這是最根本的存在問題。如果我們放棄唯物與唯心的角度看物質,物質是什麼?物質是一群游離的無序的粒子群。是誰讓這些粒子群有序並結合在一起,成為有一定屬性的物質?是感知運動,是感知運動的規則使物質有序的運動起來,這個感知運動分為正方向和反方向,作正向運動的感知體就是生命體;作反向運動的被感知體就是物質。感知運動是物質得以存在的基本原理。從這個基本原理出發,感知運動中的任何一方都是不可分割而存在的,它們在感知運動中共同存在,感知運動停止,它們都不會存在。所以,物質離不開生命體的感知,生命體離不開物質的被感知,它們相互作用於感知運動,並無先後之分。生命體的感知活動體現為意識,物質體的感知活動體現為屬性。生命與物質都共同服務於感知存在。生命體的存在體現為感知意識,有感知意識活動為感知體(生命),無感知意識活動為物質體(物質),人是特殊的感知體,人將直接的感知意識上升到精神感知,精神感知將直接的感知信息進行概念性加工,人獲得了更豐富更有效的感知體驗,所以,人不再是低級的感知體而是超級感知體,人的感知活動體現為綜合性的精神活動。

問:其他任何動物不具有人的精神性感知活動吧?
答:對,其他動物只有低級感知能力,我們將這種感知力解釋為生命力,其實生命力完全不能解釋感知力,因為感知力越強的感知體存在度越低,而感知力越弱的感知體存在度越高。當生命力的概念沿用於人,人就成了脆弱的生命體,作為擁有最高感知力的人在生命力的衡量上是失敗的,因為人的精神感知方式反而降低了人的存在能力。將人當作普通的生命體看待是錯誤的,因為人的進化過程並非著力於生命力的提高,而是在竭力提高自己的感知力。人的感知力體現在精神活動上,並非是求存的生命行為,人從本質上是高級精神感知體而並非低級生命活動體。當我們以物質為基礎來服務於人的生命活動行為時,我們自己就嚴重地誤解了自己。
問:將高級感知體當作低級生命體對待,是不是委屈了人?
答:這讓人生活得十分彆扭,人豐富複雜的精神感知怎麼能作用在生命的簡單存在上,用於保持生命的物質獲取怎麼能滿足人的精神需求,只有豐富物質的世界是對人精神的否定。將物質與精神分開是對人存在的強行撕裂,精神的人絕不會只滿足於物質的生存。

問:是不是只有在生存的前提下才能顧及精神?
答:這種觀點就是將物質的生存與精神的感知強行分離,事實上,人已經只能在精神感知的作用下生存,並不是在生存的條件下產生精神感知。也就是說,精神感知已經成為人的生存方式,人絕不可能再像生物一樣只有本能的感知反應,所以,當我們只具有物質財富而全然忽略精神感知需求的時候,我們就嚴重地悖離了人的本質,將人置於得非所需的矛盾狀態之中。(接下)
本書《感知新世界》已在亞馬遜、京東上架銷售,如需完整了解感知論,進亞馬遜、京東搜索:感知新世界,即可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