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學生作文訓練中的3句實話

2019-09-25   讀寫升級

初中學生作文訓練中的3句實在話

──閱卷歸來的余話

讀寫升級出品

浙江省中考命題權下放到了各地、市。台州市所命的作文題──《這事,想起來就____》,橫線上可填寫「激動不已」「感慨萬千」「感嘆不已」 「臉紅」「後悔不已」……,這是個半命題作文,範圍較大,但要求很明確:是寫事的作文,後面橫線上所填的詞可以作為所記事件的中心。如果能用議論和抒情的表達方式揭示橫線上所填詞的原因, 將其上升到一個生活哲理,作文便有了一定的深度。這個題目,水平一般的學生能寫,水平較高的學生能寫好。

努力作文

通過閱卷,我發現作文的實際狀況並不能容人樂觀:一類卷如鳳毛麟角:大多數應試作文題材雷同,構思如出一轍,毫無新意可言。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因為半命題型作文, 範圍較大(事實上只要是寫事就滿足了作文題的要求),給許多學生以套題的可趁之機,而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出現了一些偏差。閱卷歸來之後,筆者進行了深刻的反思,認為在今後的作文訓練中要在以下三個字上下功夫:「真」、「實」、「新」。

一、寫「真」事。所謂的「真」就是寫真事,抒真情,闡述自己的真實思想。按理說,不管是真有其事,還是想像中有其事;只要符合藝術真實的規律都是可以。為了寫出好作文,我們還要想方設法豐富學生的想像能力呢?為什麼你要求學生寫真事呢?

寫真事,更容易寫出好文章。因為它是真實的,就不存在學生虛構中常易出現的庇漏。不會把自己臉紅寫成「紅得像熟透了的西紅柿」(自己的臉怎麼看得到?)。

因為它是真實的,寫作過程中更容易進入積極的寫作狀態:因為它是真實的,學生便敢於對材料進行裁剪,而不像虛構作文時,處處擔心出現邏輯錯誤,因此左交待右交待,將大量篇輻用於事件的敘述,而使作文變得拖沓冗長,事件不再是作者思想的載體,而成為一篇為寫事而寫事的蹩腳的文字。

寫作文要摘下虛假的面具

因為寫真實的事,很容易重現當時的情景,寫作者也會因為進入特定的情景而激發出強烈的感情和對事件進行評論的願望。於是作文中所必須運用的抒情和議論方式不再是作文題目的要求,而成為作者表達對世界看法的自覺的內在的要求。作文因為有了感情的浸潤而顯得豐盈,因為有了哲理而顯得深刻、獨特。作文者更會因為自己的觀點得到發表, 甚至得到讀者的認同,而強化了寫作的慾望。作文變成了自覺行為。 這也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因素。

寫真事,首先當然要豐富學生的生活,讓學生有東西可寫;其次要教會學生觀察社會、觀察生活的方法,其實學生沒材料寫並不完全是因為缺乏材料,而是缺乏發現材料的能力,正如某人所言: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要把一些實打實的寫作技巧教給孩子

二、教「實」技。將寫作基本技能落到實處。讓學生實實在在掌握一些寫作技能,能寫一些實實在在的文章。從本次中考應試作文看來,存在以下問題:不能完整敘事;主題與題材之間若系若離,材料不能為主題服務;材料取捨不當,當詳不詳,當略不略;記事平鋪直敘。拖沓冗長,缺少描寫或者缺少恰當表現中心的描寫……

為什麼我們的教師通過對學生三年的訓練,還不能讓每位同學都寫好一篇較為複雜的記敘文呢?就筆者分析,可能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是讀得太少。學生忙於應付各門功課的學習,忙於應付各種練習講義,即使有課外閱讀的興趣,家長、教師也不乏視其為洪水猛獸之人。偷偷摸摸閱讀的,是各種言情武打小說,光明正大閱讀的是各種作文選。古人說: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今人說,要想寫出一篇好文章,心中須有一、二百篇好文章。沒有廣泛的閱讀,哪能醞釀出自己的作品?此外,古人還說:「效法乎上,得乎中;效法乎中,得乎下。」因缺少美好精神食糧和正確引導而將糟粕當作美味下咽的, 肚子中裝滿了武打、言情,中學生作文的這類人,我們還能指望他們寫出什麼樣的文章來?

二是寫得太少。兩星期一篇,三年下來60篇作文不到,而且其中還包括簡單的議論文和說明文以及一些實用文體, 作文訓練恐怕只能是「雨過地皮濕」。

三是作文訓練缺乏系統性。大多數教師都是跟課本,把課本上的題目、要求往黑板上一抄,等作文交上來後,寫上幾句「中心突出,語言通順,結構合理,線索清晰」之類的套話,然後發下去,念幾篇範文,再就主題、選材、 構思講上一通。一次作文訓練就在蜻蜓點水式的教學中結束了。這種方法不能說毫無效果,但的確效果不太。筆者認為,作文是個有機的整體,但還是很有必要對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的作文要求嚴格量化,每次作文要有個明確的梯度目標。同樣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一步一個台階,此外,使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以確實保證將作文的訓練要求落到實處。例如訓練「結構完整」的方法有續寫;訓練「內容具體、詳略得當」的有擴寫和縮寫;訓練「恰當地抒情和議論」可以給一個材料構思不同的結尾;訓練「中心集中」可以將一件事分解成許多零部件,或多件事放在一起,選擇能體現同一中心的進行組裝……

三、創「新」意。要鼓勵學生在立意、構思、選材上追求新意。

雖然學生作文是掌握寫作技能的練習,但是只有讓學生嘗試著從生活中尋找獨特新穎的材料,用自己獨特的構思表達自己獨到的見解或個人的情感。那樣技能才能真正成為一種寫作素質(寫作能力)。因此在寫作訓練中,我們應該鼓勵創新,在考試的作文評分標準之中應明確用相應的分數給予獎勵。現行中考作文評分標準中缺少這一條,這未免是個遺憾。也許正因為缺少明確的傾斜,故在作文卷中普遍存在一種求穩的心理。似曾相識的選材,似曾相識的構思,似曾相識的立意,可以說除了文字運用的高下。閱卷教師很難據此全面評斷出考生寫作水平的高低,於是打個平穩分。為了說明這作文中的雷同程度,請允許我說一些自己閱卷中的一些事實:如果作文是寫實事的話,那麼大約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考生偷拿過別人的東西,而大多數的恩怨是非都因搬家或死亡而了結。在我所改的600 余份試卷中,我發現了三篇套用了舒婷的《在那顆星子下───記我的中學時代》(課文),而我班上某位同學在某刊物上發表的《悔》竟先後六次以大同小異的形式出現在我所批閱的試卷之中,真令我啼笑皆非。

作文的目的,歸根結底是用自己的經歷表達自己的思想。如果成了虛假的套套,讓人覺得不好又無法在分數上給予充分的體現,那作文教學也有了一定的危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