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廟前都建有標誌性牌坊,而且按公侯伯爵位等級修建,您了解嗎

2020-04-01   聲宏紫閣

河北趙縣古稱趙州,城內的城隍廟,始建於明洪武二年,清代重修。舊時,農曆四月初一要過城隍廟會,唱戲四天。城隍廟前商賈畢集,百貨充牣,絲竹笙管,終日不絕。這條街曾有座通衢牌樓通體木製結構,古香古色,精巧絕倫。「木牌坊」的大號叫「顯靈侯」坊,相傳是乾隆皇帝頒旨建造的。



木牌坊座北朝南,為四柱三間三樓式構建,高5米,寬4米。木牌坊正中鑲嵌有一塊藍底金字的楷書大匾「顯靈侯」,落款處書寫有敕造兩字。牌坊柱腳下的夾柱石四面均飾有瑞草祥獸圖案,雕刻刀法細膩,形象逼真,夾柱石上端雕有栩栩如生的獅子。最為稱奇的是,牌坊採用了古建築中常用的木榫對花的工藝,無論是柱坊連接,還是斗拱牛腿撐頂,均為卯榫楔構相咬扣,不用一釘一鋦,其形有收有放,有凸有凹,數以百計的榫頭榫眼環環相扣,組合成精巧牢固的摔不散,將匾額勾連其間,渾然一體,既堅固耐久又具有裝飾美感。當地有民謠這樣稱讚:「不使檁,不使梁,不使泥土蓋成房(坊)。」



無獨有偶,我們鄰縣寧晉縣的城隍廟牌坊則稱「顯佑伯坊」。是元代將城隍神封為伯爵後所建。坊為四柱三間三樓式,總高約7米。正間底梁枋與中梁枋間有鑲匾,題「顯佑伯」三字。中柱外柱前後,均有須彌墩蹲獅相戧。



問題來了。為什麼趙縣城隍廟的牌坊稱「顯靈侯」坊,而寧晉縣的稱「顯佑伯」坊?難道牌坊的建造還有規格,還分爵位高下?恭喜您,猜對了。現在,咱就說說關於城隍廟前牌坊的規格。一般城隍廟前都建有一座標誌性牌坊。牌坊的建築規格府、州、縣各有不同。這是按所封的公、侯、伯等爵位的高下而定的。



大家知道,城隍神又稱水庸神,就是水溝神。因為古代城外大多數修有護城河溝。以河溝護城,也就希望有河溝神來保佑城池安全。城隍的起源也是很古老的《北齊書・慕容儼傳》記載,郢「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稱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禱」。唐宋以後,隨著手工業和商業的發達,城市遍及全國,城隍神也更為普遍。作為保護神的城隍地位也越來越高。唐王朝開始對城隍神敕封爵位,五代時期加封為王,到元代又封府城的城隍為公,州城的城隍為侯,縣城的城隍為伯。因為趙縣古時為趙州,所以趙州城隍廟的牌坊稱「顯靈侯」坊,寧晉為縣,城隍廟的牌坊自然就稱「顯佑伯」坊。



各級官吏上任就職,都要先向城隍宣誓。最初的城隍神,就是城堡本身,屬於人造物神。後來加以人格化,正直的人臣死後多被奉為某城的守護神。《月令廣義・歲令一》中說:「天下城隍名號不一。世傳今燕都城隍為文丞相(文天樣),蘇州城隍姓白(白圭),杭州城隍即胡總制,近更周御史」。有的還配城隍奶奶。該神的職掌也不斷擴大,原來僅僅是護城之神,後來也保障城市治安、水旱凶吉、冥間事物等等。民間祭祀城隍的方式大體有兩種,一是到城隍廟內進香祈禱;一是清明節、上元節抬城隍出巡。城隍廟的對聯也很有意思:陽世三間,積善作惡皆由你;古往今來,陰曹地府放過誰。橫額「你可來了」。



關於趙縣城隍廟牌坊還有一段傳說。乾隆皇帝南巡途經趙州,沿途官道上跪滿了迎駕的老百姓。當乾隆皇帝行至城郊西關村時,趙州知州上前迎駕。皇帝可就納悶了,心說,趙州知州剛剛跪迎過了,怎麼又來了一位知州?就在轎內發問:「你是何人,竟敢冒充知州?」那人悄悄說:「俺是本地的城隍,特來接駕。」乾隆見是州城隍顯靈心中暗喜,遂頒旨封他為「顯靈侯」,又劃撥白銀二百兩為城隍敕造了這座「顯靈侯」牌坊。這傳說無非是附會在乾隆皇帝身上的一段神話,真正目的則是為封建帝王「君權神授」的思想作一個註腳罷了。



城隍,又稱城隍神、城隍爺,是中國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想了解更多關於城隍廟的歷史資訊,直接用今日頭條app上方的搜索框輸入城隍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