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共建皇帝陵十二座,皇后陵七座,妃園寢十座及大量皇子、親王、公主等園寢,惟獨皇太子園寢只建了一座,這就是位於天津薊州區的朱華山端慧皇太子園寢。
清西陵
端慧皇太子是清高宗弘曆(乾隆)的第二子,生於雍正八年(1730年)六月二十六日申時,世宗親賜名為永璉,「隱示以承宗器之意」。其生母是高宗的元配嫡後孝賢純皇后富察氏。
話說清朝從世祖到高宗,四帝皆以庶出入承大統。高宗因受儒家正統思想和宗法觀念的影響,立意從他的下一代起改為以嫡子繼承皇位。永璉既為嫡出,又「聰明貴重,氣宇不凡」,於是遵世宗所創密建皇儲的家法,於乾隆元年七月初二日,密定永璉為皇太子,親書其名,將御書藏於乾清官「正大光明」匾之後。
永璉在乾隆三年十月十二日,因「偶感風寒,競致不起」,病死於寧壽年僅九歲。永璉死後,高宗宣布:「永璉系嫡子,已定建儲之計。與眾子不同,一切典禮著照皇太子儀注行。」隨後,將御書從「正大光明」匾後取出。十月十八日高宗賜諡永璉為端慧皇太子。
清高宗弘曆(乾隆)
永璉的殤逝無疑給高宗以嫡入統的願望一次沉重的打擊。但高宗並沒有因此而改弦更張,乾隆十一年四月初八日,孝賢皇后又為高宗生了一個皇子,排行第七,取名永琮。高宗又把繼承大統的希望寄托在永琮的身上,但還未來得及行密建之舉,永琮又因患痘疾於乾隆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夭折,尚不滿兩周歲。高宗悲劫萬分。乾隆十三年正月初六日,高宗賜諡永琮為悼敏皇子。永琮的夭折給高宗的打擊比第一次更為沉重。孝賢皇后亦因兩個嬌兒的先後夭折而憂鬱成疾。永琮死後三個多月,孝賢皇后也走了高宗的以嫡繼統的希望遭到徹底毀滅。後還是以庶出的十五子顒琰繼承了皇位,即仁宗。
端慧皇太子死後,需要辦的首要大事就是相度園寢吉壤。高宗打算把永璉葬在自己的陵寢附近,以使嬌兒長倚膝下。選中了陵區西南薊縣境內朱華山南麓的一塊地方。高宗欽定允建,於乾隆八年二月初二日申時正式破土興工,次年十月後基本竣工。
園寢規制如下:內正中建石券二座、磚券一座,三券並排相連,上覆土山,形如筆架。東南角有天落池一座,園寢門三座,單檐歇山五間享殿一座,東西配殿各五間,東西焚帛爐各一座。整個園寢座北朝南,背靠朱華山,左右砂山回護,一千三百六十棵儀樹排列有序,風景優美。配殿和神廚庫、井亭為一般園寢所無有,突出了皇太子的地位和尊貴。
清西陵
園寢內除埋葬端慧皇太子和悼敏皇子外,還埋葬著高宗的五個早殤的皇子、一個公主,共八人。公主葬到皇子園寢內,內葬人又如此之多,這在清代是少見的。端慧皇太子的祭祀等級比一般親王、皇貴妃要高。每年的清明、中元、冬至、歲暮四時大祭與帝、後一樣,由皇帝欽點王公大臣前往致祭,而親王、皇貴妃四時大祭均不遣官。帝、後大祭時,膳品桌擺放十八盤碗,餑餑桌擺放六十五盤碗,而端慧皇太子卻分別為十七盤碗和六十三盤碗。
清西陵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高宗宣布皇十五子顒琰為皇太子,隨後命顒琰謁東、西陵併到端慧皇太子園寢行禮。臨行前高宗諭曰:「端慧皇大子先曾密立。已有名分,應行即拜之禮,非因以弟拜兄。」
隨著園寢的建成,相應的管理、保護機構如內務府、奉祀禮部、八旗兵部、綠營等也隨著設立。清朝滅亡後,民國政府雖承諾保護清陵,實際上鞭長莫及。清陵保護措施日趨荒馳,最後竟處於無人管理狀態,上世紀三十年代,地上,地下文物就被盜劫一空,僅存三穴土坑。
清道光年間《薊州志》記載:「在州東三十里,內有端慧皇太子園寢」,是清代唯一的太子陵。想了解清代唯一的皇太子園寢的更多資訊,直接用今日頭條app上方的搜索框輸入天津薊州皇太子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