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味
地址:長征街中山路交口北行100米路西(勒泰西門對面)
聽名字就很很四川,曾經看到過這麼個說法:北京人吃面子,圖個自尊,上海人吃情調,顯示高雅,廣州人吃材料,講究本味,成都人吃味道,追求口感。
不得不說,成都人對「吃」的熱情和耐心絕對是中國數一數二的,今天開車到郊區啃個兔腦殼,明天跑到郫縣稱斤「蔣排骨」,正是這份熱情造就了成都餐飲業的高度發達,但凡有外地遊客來到成都,十有八九是奔著美食來的。
如今不用花機票錢就能吃到正宗的川味小吃,蜀味的存在著實拯救了我的饞。
莊裡川菜館子不少,可專門做成都小吃,蜀味絕對是獨一份兒,一進門就聞到了紅油的香味,各式各樣的川味小吃刻在小木牌上掛滿了一面牆,瞬間使點單陷入了糾結。
每一個都在使勁兒沖我招手,本著穩妥起見的宗旨,我選擇了幾樣比較經典的吃食:紅油抄手、二姐兔丁和罐罐腸旺面。
二姐兔丁
二姐兔丁作為涼拌菜中的明星在成都本地很有名氣,那種麻辣中帶點鮮甜的口感非常抓人,尤其是滷製時濃郁的豆豉醬香緊緊附著在兔肉上,實數點睛之筆。
切丁後淋上秘制的紅油調料,拌上炸得酥脆的花生米和大蔥段,肉嫩蔥香,撒發著誘人的紅光,非常適合當下酒菜。
兔子肉瓷實,要切成指肚大小才容易入味,雖然拌兔丁要放大量的蔥,常常是在大蔥里找肉吃,但別光顧著撿肉,吃這道菜要按照先後順序一一咂摸箇中滋味,先吃顆花生米,酥脆無比滿口生香。
然後是兔丁,口感雖與雞肉相似,肌理卻更加細膩,吃起來沒有柴感和那股子鐵腥味,且肉厚骨架小,連同骨頭一起嚼,巴適得很~最後來口辛辣爽脆的大蔥,瞬間又回歸了北方人的豪爽!
大快朵頤的同時也在沉思,四川人是不是跟兔子有仇?不然怎麼能把兔子做得這麼好吃?
雖說許多地方都有吃兔肉的習慣,但四川人對兔子尤其狂熱,每年要吃掉約2億隻兔子,占全國消耗量的70%,紅燒、爆炒、涼拌、火鍋……從頭到腳一個也不放過,足以見得對兔兔愛得深沉。
紅油抄手
涼菜沒吃幾口抄手就上桌了,北方人叫餛飩,廣東人叫雲吞,川渝地區則叫抄手,在成都平民美食中,抄手絕對撐起了半邊天,早中晚餐甚至下午茶和宵夜都可以是它,那是成都人戒不掉的柔軟。
油亮的花生米和焙得焦香的芝麻粒零星散落在一層碧綠的黃瓜絲兒上,成都有名的二荊條紅辣椒麵加上菜油煉製的紅油在碗底泛著光,襯得抄手愈發白嫩,光是顏色的強烈對比就已經哈喇子溢滿口腔。
揮起大勺崴出一顆,抄手沉甸甸的分量十足,肉餡因為不加醬油,就是簡單的豬肉+鹽,所以隔著不算太薄的抄手皮都能透出淡淡的粉色,在紅油底里滾一下,瞬間沁滿了麵皮的每一絲褶皺。辛香中又摻雜一絲蒜香和醬油香,聞起來格外誘人。
對半咬開,肉餡咸香無比,抄手皮紮實勁道,不耙不硬剛剛好,很有嚼頭,混著清爽的黃瓜絲兒一口一個,分分鐘就見了底,抹抹嘴巴意猶未盡,要不是還點了腸旺面真想再來一碗。
腸旺面
剛進店的時候環顧四周發現基本上每桌都有個黑罐子,大家一言不發埋著頭吸溜吸溜。罐罐面是用小瓦罐先將面臊在火上煨好,再舀出來澆在已經煮熟的麵條上,盛回罐兒里,瓦罐的小口徑和大大的肚膛能充分保溫,墊在下面的竹筐也減緩了熱度的流失,這是老闆獨特的心思。
腸旺面的「腸」是豬大腸,「旺」是鴨血,本是類似竹升面的細面,可北方人吃面喜歡帶點嚼頭,於是就改良成了勁道的刀削麵,一掀蓋,熱辣的紅油浮在表面,肥腸們慵懶地浸泡在湯汁里,紅艷的色澤只看一眼身上都熱了起來。
夾起一塊送入口中,足夠長的燉煮使得肥腸吃起來十分綿密,軟糯彈牙,沒有絲毫的異味和油膩又香又嫩,喜歡吃肥腸的朋友一定要來一碗,太美妙了~
一層紅油鎖住了大部分的香氣和熱度,用筷子衝破封鎖,挑出麵條,周身吸飽了湯汁掛滿紅油,胡亂吹兩口,小心又急切的往嘴裡送(怕被崩上油點子),進嘴的一瞬間又辣又燙,大氣都不敢喘,但只要忍住第一口的嗆,接下來就是令人上癮的迷之香辣,被燙的齜牙咧嘴也要一口氣嗦完一罐!
面吃得差不多了,就淋上點兒醋吹開那層紅油呷幾口湯,不知道四川人吃腸旺面的時候喝不喝湯,反正我覺得罐罐面的收尾絕對就是這口湯了,簡直酸爽!!!
燃面
店裡掌勺的大師傅都是成都人,味道絕對的地道和正宗,正是這份用心讓「蜀味」五年來一直受顧客們的喜愛。
燃面也分葷燃和素燃,取決於加不加肉臊,但無論是葷是素都一樣美味。
清朝光緒年間宜賓碼頭工人眾多,挑夫們將水葉子面(鹼水面)煮熟甩干後拌上大量的豬油和辣椒油,衍生出了「油麵條」這種吃食,走碼頭挑擔賣「油麵條」的老師傅有一天走夜路燈籠不亮了,便把頭天沒賣完的「油麵條」拿來當燈油,結果一點即燃,「燃面」之名逐漸傳開。
燃面的重點在於拌面的油,原料大致有菜油、小磨麻油、鮮板油、八角、二金條辣椒、芝麻、核桃、上等花椒、老薑和蔥段等,核桃要剝開泡在油里一段時間,香味才能出來。
用菜油煎熟後放入板油化開,加上香料小火慢熬,稍微冷卻後澆在二金條辣椒做的辣椒麵上,等核桃香味出來了,燃面油也就成功了。
盤底放紅油和醬油,麵條煮好後充分甩干碼在上面,撒上芽菜、花生碎,肉臊和蔥花,充分攪拌均勻,重油無水,入口乾爽,麻辣鮮香,回味無窮,難怪都說宜賓人的胃都是燃面做的。
有句流傳千年的民諺叫「少不入川,老不出蜀」,大致是說蜀道艱難,年輕人如果想入川,可能一去無回,到老恐怕都無緣再見爹娘一面,後一句則是說一直生活在蜀地的人和已經入川的人在成都生活久了,慢慢習慣了這種閒適安靜、與世無爭的生活,就再也不想離開這樣的溫柔之鄉了。
去過成都或在成都生活過的人,最大的感受莫過於太安逸了,整座城市透著股不緊不慢的勁兒,大家擺著龍門陣搓著麻將喝著茶,吃著大大小小數不清的美食,在這樣的環境里享受平凡的快樂,實在是一種莫大的幸福。
有的時候美味太遙遠,而味蕾又牽著自己,所以沒時間去成都就來蜀味吃頓小吃吧,紅油浸潤的溫柔鄉,讓你一口到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