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岡團風縣重修盤石橋,577年前的古橋換了新裝,長河兩岸添美景

2019-05-27     鄉土湖北

俗話說:有路的地方就有橋。一個地方的橋絕對不止一兩座,但真正出名的橋卻只要那麼一兩座。在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最出名的橋莫過於盤石橋了。盤石橋坐落在團風縣城區東南方向不到2公里處。盤石橋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577年前。查閱弘治《黃州府志》可以找到依據,盤石橋始建於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由當時的知府余青主持修建,可那時還不叫盤石橋,那時叫永清橋。

正在重修中的盤石橋

再查閱《黃岡縣誌》可知:磣石橋(永清橋之後被改名為磣石橋)後來被「土民暗毀,設渡圖利」,也就是說被當地村民偷偷毀壞,在此設渡,靠渡船載客謀取利益。

被毀掉的磣石橋並沒有徹底消失,後來又進行過幾次重修。繼續查閱《黃岡縣誌》,我們可以找到這樣一段記載:「明正德年中,知府余貴、明嘉靖中邑人陶仲文相繼重修……明崇禎中知府楊道宇合黃麻兩邑紳士重修。」

正在重修中的盤石橋

重修之後,知府楊道宇把磣石橋改名為盤石橋,他還詩興大發地寫了一首詩,刻在了橋頭的石碑上:「堅如磐石載行車,三省通衢白王槎,負重無言春復夏,便人南北走天涯。」可惜後來石碑被毀,我們已經看不到了。

當時的團風有3座橋,即:赤山橋、得勝橋、盤石橋。赤山橋和得勝橋的建造要早於盤石橋,再後來盤石橋再次遭到破環。如今盤石橋尚在,卻不見當年赤山橋、得勝橋。但赤山橋、得勝橋的傳說卻在團風民間保留下來,稍後我會一一寫到的,團風縣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關注頭條號:鄉土湖北,到時為你呈現。

在今天重修之前,我們看到的盤石橋是1900年左右,再次修建的。全部用大而厚的石塊砌成,據說這些石塊是從拆遷的得勝橋上運過去的。

已經修好的盤石橋

團風古稱烏林,始於唐、盛於宋,舊稱「小漢口」,是兵家必爭之地,解放戰爭時期,盤石橋一度成為團風的天塹和屏障,43名烈士為解放團風而永遠長眠於盤石橋河畔。

百萬雄師橫渡長江,劉鄧大軍也曾歷經於此橋,並打響了著名的"渡江戰役」。上世紀60年代,在兩派發生衝突的時候,盤石橋險些又被毀掉。當時的浠水革聯與黃岡革聯發生衝突,為了阻止事態擴大,防止發生正面衝突,黃岡革聯在盤石橋上安裝炸藥,準備炸橋,後經當地社會賢達出面調停,盤石橋才幸免於難,避開了一次浩劫。

已經修好的盤石橋

團風縣盤石橋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百歲老人,見證了團風的歷史變遷和發展變化。新維修的盤石橋,像一條臥龍橫跨在長河之上,它是一座石拱橋,有一大二小三個拱,橋寬5米,橋長50米,河北的一位著名橋樑專家到團風縣盤石橋考察後,欣慰地說:「團風盤石橋的堅固,不亞於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境內趙州橋,泄洪能力極強,能有效地抵抗洪水的襲擊。」

為了治理盤石橋所在的長河流域,團風縣政府總投資4.7億元,用於建設改造長河。其中綠化景觀面積14.4萬㎡,兩岸道路4.8公里,還將新建一座跨河湖濱橋。到時與盤石橋遙相呼應,一古一新兩座橋相得益彰。讓改造後的長河流域成為團風縣的 「城市綠肺」,釋放出「水安全、水生態、水資源、水經濟」的綜合效益,把這一河兩岸建成一處漂亮的景觀,建成一個宜居之地,讓它成為團風的一張靚麗的名片,到時歡迎全國各地的朋友,來此遊玩觀光!喜歡團風這座小城的朋友,請點個贊留個言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OKKCGwBmyVoG_1ZMSa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