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作家王雙利散文精選:馬家潭水深千尺

2019-11-04     鄉土湖北

馬家潭水深千尺

王雙利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雖然馬家潭不是李白筆下的桃花潭,但在我的眼裡,二者詩意頡頏,難分伯仲。

馬家潭賽龍舟很神奇。

每年端午節前後,巴河之濱的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上巴河鎮馬家潭村,都要舉行龍舟賽,這個傳統延續至今已600餘年。當地有「馬家潭,真好玩,看大戲,賽龍船」的民謠。我曾去賽龍舟的現場,感受了人聲鼎沸,鼓樂齊鳴,彩舟競渡的盛大場面。2010年馬家潭龍舟賽成功列入省級「非遺」。

馬家潭的神奇不只是賽龍舟,還在於這裡有一個水文站。

馬家潭水文站很神秘。

馬家潭水文站,位於上巴河大橋橋頭,西側岸邊空闊地帶上。兩層歐式小洋樓和秋色斑斕的院落很別致、很打眼,在雜亂無序的上巴河鎮上顯得鶴立雞群、別具一格。院外和室內陳設的各種觀測裝置、儀器,更是為與鄉鎮「平級」的馬家潭水文站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隨著工作人員的介紹,兒時某些模糊記憶突然醍醐灌頂。

老家賈廟有兩座水庫。從小到大,我數次到龍潭河水庫划船游泳,無數次走進伸入庫中圓形「水塔」上,看「山色空濛雨亦奇」「兩山夾明鏡」的畫廊美景,現在才曉得那「水塔」是水位站;從小到大,也曾數次去下石沖水庫釣過魚,摸過蝦。看到水庫大壩頭邊立著仿古「燈籠」,當時不知何物,現在才知道那「燈籠」是雨量站。馬家潭水文站所屬的幾十個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在黃州團風的各大河流、湖庫上星羅棋布,燦若流螢。

佇立岸邊,放眼巴河。90天無雨、40年未有的乾旱氣象,讓境內長江最大支流變成了小溪,河床沙丘起伏。「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中的美好句子暫時情景難現。2016年雨量豐沛,內澇嚴重,水位是28.2米;1969年內河發洪水,巴河歷史最高水位上漲到37.1米,水位線如今赫然刻在水文站二樓外牆上!「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雖然不妨礙詩情畫意的想像,但那時巴河下游確是「小屋如漁舟」,一片汪洋大海,情勢危急!

馬家潭水文站很神聖。

水,孕育了生命,養育了人類。上善若水,善莫大焉。一年四季,時刻監測上報降水、水位、水質、流量、泥沙、土壤墒情數據信息,直接為國計民生服務,功德無量,澤披後世。從這個角度講,水文事業是神聖的職業。通過羅亞平站長及工作人員講解介紹,通過耳聞目睹各種高科技儀器設備,馬家潭水文站神秘面紗慢慢撩開,我確平添了許多神聖感。

別小看只有四人的馬家潭水文站,確是黃岡市兩個國家重要站之一。流域集水面積2974平方公里,位居全市所有水文站之首。馬家潭水文站所收集的信息,為長江防汛抗旱以及巴水沿線的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管理,以及城鎮生活供水水源地水環境保護提供科學、決策依據。往小的說,關係到流域百姓生存、生活、生產安全;往大的說,關係到長江和國家生態、戰略安全。

馬家潭水文人很神勇。

世界上最溫柔的是水,最剛烈的也是水,與水打交道很浪漫,也很危險。

水文工作是技術活,也是體力活,更是危險活。酷熱盛夏,別人上山避暑,水文人頭頂烈日到野外檢測土壤墒情;大雨汛期,更是水文人最忙碌的節點,別人朝屋檐躲,水文人冒雨往外沖,要去水位暴漲的河庫觀測和傳輸數據。連日數月,潮水一刻不退,崗位片刻不離。每當斯時「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水夜雨時」,成了馬家潭水文人的奢望。馬家潭水文站自1953年建站以來,發生了很多令人擊掌、感人肺腑的故事。

上任老站長紮根馬家潭水文站34年,為水文站建設嘔心瀝血,在防汛抗洪期間,曾幾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現任羅亞平站長,2016年河水暴漲,洪水漫堤,他駕駛的車輛在水中熄火,無法折返,險些送命;副站長徐晨輝,妻子快要臨產了,他被單位派往外地出差三個月……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神勇的馬家譚水文人就是這樣常年衝鋒陷陣、不懼水患,用情用心為轄區百姓提供優質的水資源,健康的水生態,宜居的水環境。為黃岡人民群眾追求和創造美好生活提供「硬核」保障。

馬家潭水深千尺,守望巴河不了情。為馬家潭水文人點贊。

作者簡介:王雙利,湖北團風縣稅務局幹部。湖北省音樂家協會會員,黃岡市作家協會會員。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發表作品,曾在《湖北日》《楚天都市》《姑蘇晚》《黃岡日》《鄂東晚》《楚天文藝》等報刊發表散文、評論多篇,偶獲小獎。散文《夢中崎山》入選《游在黃岡》一書並獲三等獎、《遺愛湖的刺槐》入選《黃岡有座遺愛湖》一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lIdOG4BMH2_cNUgJua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