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不定、工作過度,你的「老闆」煩惱也不少

2019-10-17   知識分子

成年人的生活里沒有容易二字。

撰文 | 梅寶

編輯 | 小賽

每個人進入一個新的崗位,面對未知,內心總有很多忐忑,老闆們也一樣。苦哈哈的研究生們在背後管PI(學術帶頭人, principal investigator)叫「老闆」,卻不曾想這些「老闆」在剛開始進入這個崗位時,內心也是彷徨忐忑的。按理說,成為PI已經是走向人生巔峰, 「彷徨忐忑」這類脆弱的字眼,怎麼可能與他們沾上邊呢?

日前來自英國謝菲爾德大學(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的研究者通過Twitter或e-mail對新晉PI做了問卷調查,內容是關於剛進入PI崗位的「青科」們(2012-2018年成為PI的青年科學家)的處境,包括薪資水平、工作穩定性和滿意度等,研究成果發表在eLife雜誌上[1]。

來自英國的365位青科回應了問卷調查。其中,83%的回應者來自生命科學領域,16%來自物理科學和工程學領域,1%來自社會科學和人文類領域。(不知道是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者們更活躍,還是本身基數較大)回應的情況如何?我們下面分別來看。

平均6年博後經歷

從博士畢業到成為PI,中間難免經歷博士後階段。幸運者在完成1〜2輪博後之後,便能找到中意的教職,但也有運氣差的,漂泊多年淪為 「千老」(千年老博後)。

(圖源:參考資料[1])

根據新發表的這項調查的結果,51%的受訪者有5-7年的博士後經歷,而10年及以上的「千老」占了將近10%,只有0-3年博士後經歷的「幸運兒」也占了將近10%。平均而言,6年的博後經歷才能讓一個博士「修煉」成PI。

「空中飛人」是常態

為了讓學術交流更加充分,青科常常會變身為「空中飛人」——經常飛往國外或者在另外一個地方開展研究。

(圖源:參考資料[1])

50%的受訪者在他們博士後期間,有過一年以上在英國之外地區的學習訓練。78%的受訪者在他們博士後以及新近成為PI的這段時間,有過工作地點的變動。

可以與走在國際學術最前沿的同行交流碰撞,又可以領略當地的風景和人文,「空中飛人」的生活對於單身人士來講,自然是愉快的。可對於有家室的青科,這樣的生活狀態並不理想。他們希望能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在家人身邊,而不是一走一兩年,或者讓家人跟隨自己頻繁搬家。

男女不平等

在大多數人的職業生涯中,都存在著男女不平等現象。比如微博熱點討論的話題:入職前,招聘人員會詢問女性應聘者近期是否有懷孕的打算。那麼在PI的世界裡,有沒有男女不平等現象呢?

(圖源:參考資料[1])

這項調查的結果顯示,不管是獲得資金的比例、數目、金額以及個人起薪,男性PI相比女性PI都有略微的優勢。比如圖B中,50%的男性PI在實驗室起步時,獲得三個及以上的資助,而女性PI只獲得兩個及以上。

時間被工作充滿

剛入職的PI在人們的印象中,是積極忙碌的。那麼實際情況中,他們對於自己的生活滿意程度如何呢?

(圖源:參考資料[1])

總的來說,受訪者對於自己所在的部門(Dept)、研究機構(host institution)、實驗室空間和設施獲得(Space&Fac)、資金供給者(Funder),滿意程度還是不錯的。談到目前生活和工作的平衡(W/L)以及對職業未來的積極度(Optimism),超過50%的研究者都是滿意或者特別滿意。

值得注意的是,33%的受訪者在「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一項持不滿意或極不滿意的態度。青科需要尋找資金支持、組建實驗室和研究團隊、發表研究結果,還要準備以及發表演講——時間被工作充滿,哪裡還有生活的間隙呢?

無獨有偶,在2010年人民日報對一位「海歸」PI的採訪中[2],這位受訪者透露自己只有三分之一的時間用於科研,其他時間得忙著趕論文、找資金支持,還得應付各種項目的檢查,很難沉得下心去做開創性的研究。

如何能夠潛心進行開創性的研究,而且不用擔心資金來源?這似乎是全球PI都需要面對的難題[3]。

(圖源:Leif Parsons for NPR)

可能的解決方式,或許是把資金流向取決於人,而不是取決於項目。這樣的解決思路在現實中就有,而且很有成效。

比如美國的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The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HHMI),給予認可的研究員長期穩定的資金資助,研究時不會有過多的行政干擾[4]。我國也有類似的嘗試,比如北京的生命科學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Sciences, NIBS), 實驗室主任經過所長聘請的評選委員會進行嚴格評估篩選後,由研究所所長批准,聘任期為5年[5]。這五年給予的資金支持較為豐厚,行政事務較少,可以讓研究員儘可能專心在科研探索本身。五年之後,所長結合其研究工作、對研究所的綜合貢獻和未來發展的需要來決定其是否進入下一期聘任。

由科研界富有經驗的所長或評選委員會來評估應聘者,而不是靠論文發表數量和影響因子,進而給予選中的研究者充足的、較為長期的資金支持,這或許是符合科學研究規律的做法。

除此以外,令青科們煩惱的還有缺乏指導、沒有明確的晉升制度、招生難等問題。辛辛苦苦從「研究僧」熬到「老闆」,煩惱和困難卻未見得變少。成年人的生活里沒有容易二字。科研人,加油!


(圖源:《天氣預報員》)

參考資料

[1] Acton et al. eLife 2019;8:e46827

[2] 《人民日報》2010-08-02第2版

[3] http://www.vox.com/2016/7/14/12016710/science-challeges-research-funding-peer-review-process

[4] https://www.hhmi.org/about

[5] http://www.nibs.ac.cn/about.php?cid=2&si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