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社會環境下,「焦慮」一詞,越來越受關注。
經常有患者就診時說:大夫您看我的病,在醫院各種檢查都說沒問題,我是不是有焦慮症啊?
要注意,「焦慮情緒」和「焦慮症」是有區別的。焦慮症的診斷,需要進行嚴密的評估;而「焦慮情緒」,是絕大部分人都有過的一種情緒體驗(如緊張、擔心、憂思、煩躁、易怒等)。
今天我們要討論的,是從中醫角度看「焦慮情緒」,不是「焦慮症」,切忌不要簡單的對號入座。
焦慮情緒是怎麼引起的?
最常見到的論述,是中醫理論體系中,五臟對五情來論述的——五情:肝主怒、心主喜、脾主思、肺主憂悲、腎主恐驚。假如五臟的功能失調,那對應的情緒,便會有過度之虞。
譬如有些大夫一把脈,就問:你老生氣嗎?脾氣很大呀!患者會覺得很驚訝:神了,把脈還能把出這個?其實,原理很簡單,脈診時,感覺到了肝脈(左關)的瘀滯現象,進而可推斷出患者愛生氣的性情特點。
反過來說,過度的喜怒憂思悲恐驚,也會傷及到五臟。有很多場景也可以驗證這個理論,例如:
「想你想得吃不下飯」——過度思慮,傷及脾的運化;
「嚇到尿褲子」——恐懼傷及腎的固攝收藏;
……
從以上角度來說,焦慮情緒,要考慮五臟功能是否有失常,假如有,那就要進行相應的調整,可以幫助穩定情緒。
今天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探討。
首先,看五臟在五體的對應關係:肝主筋、心主血脈、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腎主骨。同樣道理,五臟和皮毛、肌肉、血脈、筋、骨也是互相影響,互為因果的。
對於焦慮情緒來說,最最常見的,是肝與筋的關係出了問題。
肝出了問題,不僅是容易有「怒」的表現,對應的「筋」也會出問題。筋是什麼?在中醫里,筋指的是穩定、保護關節的肌腱、韌帶。
回憶一下自己發怒的時候,是不是全身都是緊繃的狀態?發起火來,平素弱雞的你,突然好像充滿了力量。注意觀察生活里的人,愛發怒的人,身體容易出現緊繃的狀態,不容易放鬆,關節活動也容易缺乏靈活性。
現在的白領一族,頸肩不舒服的越來越多,症狀大多數是肩頸發沉、緊、活動不利。再仔細觀察,他們的情緒也是很容易出現煩、怒等不穩定狀態的。所以這一類人,也挺喜歡去按摩推拿針灸等,因為被動的放鬆了緊張的肩頸,郁滯的肝氣也疏通了,便也覺得舒服了,心情都好了大半。
在臨床上,很多患者所謂的「焦慮症」,並不是真正的焦慮,只是身體郁滯得比較厲害,氣血沒有流通起來,進而覺得不適而已。
除了喝中藥調理五臟,用推拿、針灸的方法,疏導郁滯的地方,治「筋」以調「肝」,一樣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
怎麼治「筋」呢?前文講過,「筋」指的是穩定、保護關節的肌腱、韌帶,檢查各個關節(主要是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肩關節)的活動度,假如有活動不夠靈活的,讓它變得更靈活,就可以了。
都是食五穀雜糧的凡人,難免會有情緒。如何儘量去避免、消除「焦慮情緒」呢?
不妨試試以下幾點:
適當有氧運動。肝的特點是喜歡舒展,適當的伸展運動,尤其是拉伸各個關節,可以疏導郁滯的肝氣。
避免久坐。辦公一族,長時間用伏案工作,用手機、電腦等,務必每隔半小時或一小時,起身活動,伸展。疾病並非一朝一夕所得,務必要日常進行預防。
喝溫開水。情緒不佳的時候,喝點微燙的白開水,鼻尖微微出汗為度,也可以宣通氣機。
守神。可以靜坐,也可以冥想,讓心念更加柔和。
焦慮情緒,從肝下手
戳了解詳情,用口糧疏肝解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