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如此弱小,為何有資格成為戰國七雄?

2020-09-06     煮酒君

原標題:韓國如此弱小,為何有資格成為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是我國戰國時期七個主要諸侯國的總稱,而它們作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自然個個都有著不俗的實力。不過,相比之下,韓國無疑是七雄當中最為弱小的一個。直觀來看,它領土面積最小,人口和資源自然也就最少,而且,其位於秦、楚、魏、齊四大強國的包圍之下,無論想向哪個方向發展都可謂舉步維艱。

與此同時,韓國也沒能培養或吸納多少能夠為自己所用的傑出人才,在那個良才作用極大,甚至能夠影響一國發展走向的時代,韓國因為人才凋敝而始終發展艱難。從客觀條件來看,韓國實在堪稱是戰國時期最弱的諸侯國之一。那麼,為何這樣弱小的韓國卻能位列戰國七雄,並存活近一百七十年時間而不被消滅呢。

當年"三家分晉"時,作為晉國重要世族的韓氏也參與了瓜分晉國的行動,而在得到周天子承認後,韓正式立國。然而,伴隨著國家建立的,就有國土面積小、發展空間小、國家實力弱這三大問題。諸侯們見韓國是不折不扣的"軟柿子",便紛紛率軍前來捏一捏,掠奪土地和錢糧。

面對這樣的情況,韓國的國君但凡有點上進心就自然不會坐以待斃,韓昭侯即位之後,便重用了作為法家創始人物之一的申不害實施變法,以加強中央集權、提升軍隊實力。經過一番改革,韓國空前強大,並且成功使得諸侯們不敢來犯,史載:"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可以說,韓國能夠長時間存在,且具有一定的地位,和變法改革是離不開的,因此我們就得出了第一個原因,即銳意進取。

可惜的是,改革帶來的成果只維持了十數年,等到昭侯去世,韓國很快就淪為了諸侯們爭霸的工具和籌碼。而在這樣危急存亡的時刻,韓國選擇了隨波逐流。舉例來說,當魏國與齊國爭霸時,韓國選擇支持齊國,後來魏軍攻韓,韓國便得到了齊軍的救援。值得一提的是,齊軍為救援韓國派出的孫臏正是藉助救韓的機會於馬陵之戰誅殺了曾加害自己的龐涓。

戰國後期,秦國與楚國紛爭不斷,韓國又站在了更加強大的秦國這一邊,並且暫時得以苟活。通過以上的例子,我們可以大致得到結論,那就是韓國立身的第二個辦法,就是站對隊伍,跟隨強者,從而換取暫時的安寧。

至於第三個原因,我們要將目光放到《史記》上。據《史記》記載,當年蘇秦遊說六國時,曾誇讚韓國道:"韓北有鞏、成皋之固,西有宜陽、商阪之塞,東有宛、穰、洧水,南有陘山,地方九百餘里,帶甲數十萬,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以韓卒之勇,被堅甲,跖勁弩,帶利劍,一人當百,不足言也。"

儘管這段話為了能夠說服韓國國君一同抵禦強秦,肯定含有一些誇張或者美化奉承的成分,但從中我們也可以總結出三點:其一,韓國儘管四面受敵,但也四面有山河、關隘環繞,所以防守起來還是占據一定優勢的;其二,韓國裝備精良,擁有當時最為先進和強大的弓弩,這在冷兵器時代是很占優勢的;其三,韓國士兵眾多,且單兵作戰能力強,他們作戰勇猛,又有精良的武器裝備,因此素質自然高於普通士兵。

雖然實際上,韓國的實力或許沒有蘇秦口中那麼強,但有險可守、武器先進這兩點應當是確鑿無疑的,有著這樣的優勢,儘管韓國被攻伐了多次,但保住核心領土還是沒有太大問題的。當然,後來秦軍浩蕩東出,那就是韓國所抵擋不住的了。

總的來說,韓國儘管和其它國家相比具有土地、人口、資源、位置等方面的劣勢,但卻能夠憑藉易守難攻的關卡、精良先進的裝備以及在各國之間左右逢源、尋找強大依靠的戰略獲得自己的生存機會。韓國在亂世當中展現出的生存方式,足以被後世引為教材,那就是當自身資源不如他人時,不如將發展重心轉為鑽研其它方面,以彌補缺點。

對於當時的社會而言,更加優良的武器能夠大大提升士兵的作戰能力,從而彌補人數上的不足。放在今天,在高精尖科技擁有一席之地,才能擁有足夠的國際地位,否則即使是再地大物博,發展速度和質量也沒法太高。

這樣一看,古人其實早就為現代出現的一些問題提供了可供借鑑的解答,指引了一條比較正確的道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9EeZHQBURTf-Dn5IQa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