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南遷,為什麼南宋能存在100多年,南明卻只撐了18年?

2020-09-02     煮酒君

原標題:同樣是南遷,為什麼南宋能存在100多年,南明卻只撐了18年?

提到我國古代最窩囊的朝代,或許很多人都會選擇宋朝。作為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宋朝在對外戰爭上一直沒有什麼亮眼的表現,在大多是時候,宋朝朝廷都會選擇用繳納歲幣代替打仗,而這儘管可能減少損失,卻一來十分屈辱,二來會壯大敵人,刺激他們的野心。最終,宋朝先是被金人奪走了半壁江山,後來又被蒙古人直接攻滅,終其一朝,能夠稱得上強硬的時刻屈指可數。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宋朝雖然看上去喪權辱國,卻成功地存活了數百年時間,即使是後來退居長江以南,也堅持了百餘年。相比之下,明朝在滅亡後儘管也短暫建立了南明政權,但只存在了十八年就慘遭覆滅。那麼,南明為何沒能成為另一個南宋,在南方堅持更久時間呢?

崇禎十七年(1644),義軍領袖李自成率軍攻入北京,結束了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六年的統治。隨後,清兵在吳三桂的指引下入關,並在短時間內攻取了北方的大片地區。為了延續國祚,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稱帝,建立了南明弘光政權,隨後,南明又經歷了隆武、永曆時期,而政權的主要活動範圍則由江南轉至東南、西南。最終,南明王朝在建立的十八年後宣告滅亡。

關於為何南明會倉促滅亡,沒能像南宋那樣在南方站穩腳跟,自古以來便有很多不同的觀點和說法。而筆者認為主要有著以下幾個主要原因:首先,南明的幾任皇帝從法理來說缺乏正當性。

當年北宋滅亡,徽宗之子、欽宗的親弟弟康王趙構登基為帝,天下都覺得順理成章,非常支持。然而,南明王朝的三位君主兩個是神宗皇帝的孫子,還有一個甚至是太祖皇帝的九世孫,均和崇禎帝沒有太親近的血緣關係,這在重視血統的當時自然會影響到群臣百姓的認同感。

第二,當時的南明在民間已然失去人心。北宋末年,儘管農民起義也時有發生,但不論是頻率還是規模都遠小於明末的起義。當趙構即位於應天府時,南方百姓們還是樂意支持朝廷的。而在明朝末年,百姓對於朝廷的信任已經幾乎消耗殆盡,甚至起義活動在南方更加活躍。這種時候,想要獲取百姓支持,延續明王朝的統治,無疑是難上加難。

第三,當時南明內部鬥爭嚴重,甚至到了無法調和的地步。我們知道,明朝末年東林黨與閹黨之間曾經爆發曠日持久的戰爭,嚴重影響了正常的社會發展,而南明建立後,黨爭的壞習慣得以被保留了下來。一方面,當時朝廷內部各黨派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勾心鬥角;另一方面,當時地方的藩鎮手握兵權,又與中央朝廷明里暗裡進行對抗。人們常說,最堅固的堡壘往往是從內部被攻破的,而南明朝廷內部如此混亂,自然無法抵禦外敵。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自然是敵人太過強大,而南明朝廷自身難以抵禦。北宋末年時,儘管南下的金兵也是氣勢洶洶,但一來他們更加重視對物資的劫掠,並沒有滿清那般全力以赴,儘快徹底消滅宋朝的想法;二來當時岳飛、韓世忠等名將橫空出世,靠出眾的個人能力團結了不願成為亡國奴的士兵百姓,給了進犯者迎頭痛擊。

相比於宋,南明面對的是一個深知土地重要性,也知道征服時需要消滅徹底才能斷絕後患的對手,且這個對手的實力比之當年的金兵更加強大。還有一點遺憾的就是當時沒有多少可堪大用的人才能夠"救時"。唯一值得一提的鄭成功儘管曾經包圍南京,但最終還是因為和清兵懸殊的實力差距而被迫撤退。

總的來說,南明政權正當性不如南宋、群眾基礎不如南宋,而面對的對手卻比宋朝更強大,此外,其自身的軍事力量要麼是在與農民軍的鬥爭中被消耗殆盡,要麼是被藩鎮軍閥們握在手中,無法有力地組織起來合力進行反抗。

我們可以想像,如果當年南明能夠在危急關頭展現出本該爆發的民族凝聚力,文官們拋開成見為國家延續而集思廣益,武將們不再爭權,而是聽從號令,奮不畏死。那麼,南明即使無法直接翻盤,也不至於被清兵圍剿地一逃再逃,從南京逃到廣東、廣西,甚至狼狽地請求當年的屬國緬甸伸出援手,最終屈辱地迎來滅亡。

可惜的是,南明建立時面對的已然是一個爛攤子,其覆滅也就是冥冥中早已註定的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wC_T3QBeElxlkka9rO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