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湖南省新晃縣新晃鎮龍溪口社區,是湖南最西端通往貴州的一座重要古橋樑。初建於明末,復建於清乾隆八年(1934年)。橋面為青石橋路面,橋上為風雨長亭屬典型的北侗民族石木結構建築,是北侗族橋樑建築藝術的代表作。
龍溪古鎮
龍溪口曾是沅水三大碼頭之一,優越的區位優勢和便利的水上交通,使之成為川東、黔東的物資流轉站。到清同治年間已發展成為人口稠密、喧譁熱鬧的集鎮,成為晃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抗戰時期,龍溪口商賈雲集,市場達到空前繁榮,成為湘黔邊界有名的商埠,成為黔東南地區最大的物資集散地。
龍溪古鎮最大的窨子屋
古色古香的龍溪口正街
走進龍溪古鎮,兩條主街呈「人」字形貫穿全鎮,古街小巷四通八達、錯落有致。尚存的古建築依舊古樸,「外白、內靜、馬頭昂,黛瓦、坡頂、封火牆」……以窨子屋為主的老房子,處處體現了明清建築特徵,石板街、花階路,工藝精美,質地精良。道教、佛教、基督教的寺廟雲集於此,陸遊、王昌齡、林則徐、程潛、賀龍等歷史名人曾留跡於此。1936 年,任弼時與賀龍元帥率領紅二、六軍團曾駐兵於龍溪口,在「春和元」商號召開了有名的「龍溪口會議」,部署指揮了在新晃、芷江交界打擊追兵的「便水戰役」。2007 年4 月,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龍溪口在明清極為鼎盛,湘、黔、桂、粵等省的南北商賈雲集於斯,谷行、鹽行、酒行、飲食行、豬牛行、油行、布匹行、水果行、雜貨行、裁縫行等各種商行應運而生,以及諸如「醉紅樓」、「夜來香」、「花雪月」等妓院,可謂五花八門應有盡有。街上的居民,一般都做些小生意,臨街的鋪面里,他們從容地繼續著他們祖輩從事的行業。如磨豆腐、炒花生、炒板粟、包粽子、油炸粑、煮油茶等等。
改造後的商鋪、窨子屋
走進古鎮,看到木匠、漆匠在窨子屋裡忙個不停。據介紹,新晃出台優惠措施,加強對古鎮的保護與開發。只要按照統一規劃、修舊如舊等原則進行維修、裝飾、經營,商戶就可在古鎮免費租房20 年。這一舉措吸引眾多商戶紛至沓來。許多商號、商會與商鋪得以重建修復、迅速恢復經營,為古鎮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拱橋
新晃三拱橋分上下二層結構,上層為木質結構風雨亭,下層結構為巨石砌成三個大石拱,橫跨龍溪河。幾百年來成為龍溪古鎮通往貴州的一座具有商貿、交通、友誼等多種功能橋樑。貴州玉屏、大龍、長嶺等方向的客商赴龍溪口經商必經此橋。三拱橋不僅歷史悠久,同時還帶來了湘、黔兩地人民團結和邊貿繁榮。
三拱橋古建築保存完整,整體為石、木結構。據記載:修建三拱橋湘、黔商戶積極捐助,聘請北侗地區能工巧匠進行修建。橋為四礅三拱,兩頭橋各砌七級石階,寓意「金山(三)」、「銀齊(七)」,體現了舊時商人樸素的祈求財富之心理。
三拱橋現狀保存完好,周圍的歷史、自然環境未有改觀,東連龍溪古鎮,西連紅光古巷。
龍溪口的古建築,除了萬壽宮,還有禹王宮、灶王宮、太平宮、五通廟、鎮江閣,姚氏祭祠,三拱橋等等,大都古樸厚重,氣勢雄偉,色彩絢麗,做工精細,充滿清逸別致的民宅,是古代古鎮人民勤勞致富的象徵,它濃縮了龍溪口千年來的歷史文明。在這裡,一舉手就會觸摸到歷史的陳跡。一塊磚一片瓦都積澱著歷史,浸潤著文化,記載著漸去和淡忘的往日,向人們鋪存著風雨滄桑的舊日風光。徜徉在充滿歷史文化的龍溪古鎮,猶如走進了一打漫長的歷史長河,感觸到許多令人扼腕浩嘆的興衰往事,感受了一種深沉豐厚的人文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