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四代干鐵路 親愛的熱愛的都占全了

2019-07-26     南昌鐵路

10歲時考入重點中學少年班

16歲時成為當年北京交通大學新生狀元

畢業後,婉拒多家知名大企業

來到南昌局集團公司南昌通信段

當上了一名通信工

並由此成為「鐵四代」

這絕非電視劇中的情節

而是王逸哲真實的人生寫照

王逸哲是北京交通大學2014屆新生狀元

一個小時的地鐵趕去上班

天黑透了才能回到家中

遇有故障搶修

三天兩頭回不了家

收入也沒法和大學同學相提並論

不少人對王逸哲的人生抉擇頗為費解

王逸哲在檢查設備

他們哪裡知道

濃濃的家國情鐵路緣

早已深深地烙刻在他的骨子裡

說到王逸哲一家與鐵路的淵源

就要追溯到他的曾祖父王文學那一輩了

王逸哲的曾祖父王文學(右三)

戰火紛飛的歲月里,王逸哲的曾祖父王文學冒著日機的狂轟濫炸,守護著浙贛鐵路這條抗戰大動脈的安危。

作為十九路軍中的一員,王文學參加了震驚中外的「1.28」淞滬抗戰,並光榮負傷。傷愈後因腿腳不便,不能再上陣殺敵,王文學只好惜別了那支威名赫赫的抗日隊伍。此時,恰逢浙贛鐵路鋪軌到了玉山,鐵路急需各方面人才,王文學便改行當了路警,並娶了為自己做手術的外科主任的女兒,把家安在了玉山。

浙贛鐵路是長江以南一條東西走向的交通大動脈。1937年全線通車時,正值全面抗戰爆發。浙贛鐵路便承擔了運送軍隊、物資上淞滬前線以及將江浙企業、民眾內遷的重任。1938年10月,武漢、廣州相繼淪陷,關內唯一較為完整的鐵路就是浙贛鐵路。從海外運來的民生及軍用物資,由金華上岸後,通過浙贛鐵路源源不斷地運往內地大後方,支撐著中華民族的抗戰事業。在那段艱苦的歲月里,王文學和千千萬萬鐵路員工一樣,冒著日機的狂轟濫炸,不離不棄地守護著這條抗戰大動脈的安危。新中國建立後,鐵路回到人民手中。他作為人民鐵路的一員,繼續圍繞著浙贛線獻出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精力。

晚年的王文學(右)

跟隨新中國的腳步,王逸哲的爺爺王有根脫離了勞苦的舊社會,見證了鐵路和國家的蓬勃大發展。

在王文學的影響下,王逸哲的爺爺王有根於1958年進入鐵路工作。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他於1961年成為了上饒機務段的一名火車司機。從此,他穿著「油包衣」、拎著當年鐵路職工標誌性的「腰子飯盒」、駕駛著蒸汽機車往返於浙贛鐵路的金華至鷹潭區間,為社會主義建設而奔忙。在王有根的火車司機經歷中,他從一開始駕駛「萬國牌」舊雜式機車,到開上國產「躍進」型機車;「腳」下的鋼軌從20公斤∕米的輕軌,逐漸進化成43公斤∕米、50公斤∕米的重軌;經過的線路長大坡道逐漸減少、曲線半徑越來越大;機車牽引噸位和列車實際運營速度,猶如新中國的國運一般蒸蒸日上。王有根胸中那種當家作主人、見證祖國喜人進步的自豪之情,是外人難以體會的。哪怕是年歲大了,不得不從司機崗位上退下來之後,王有根仍然紮根在鐵路,繼續在後勤部門忙碌。

王逸哲的爺爺王有根(前排左二)

如果說王文學、王有根是新舊社會兩重天的經歷者、見證者,王逸哲的父親王志宏則趕上了中國鐵路大發展的黃金期。

畢業於南方冶金學院的王志宏於1989年入路後,先是子承父業,在上饒機務段設備車間作維修工,後因業績突出,被鐵路科研所挖走,如今已是一位擁有5項國家專利的高級工程師,並被評為「2017年度南昌鐵路局拔尖人才」。他的知識和才華,在2006年浙贛鐵路電氣化改造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按當年的鐵路規劃,改造後的浙贛鐵路不僅是滬昆鐵路的一部分,而且也是中國鐵路網「八縱八橫」主骨架及「四縱四橫」快速客運網的重要一環。其工期之緊、線路質量要求之高可見一斑。在那場史詩級的大會戰中,王志宏急現場之所急,獨立設計了便捷安全又可靠的「鐵路橋樑起軌撥道裝置」、「快速軌距調整機具」和「單螺栓轉動式袖珍型軌距調整器」,取代了傳統施工機具,填補了鐵路橋樑專用軌距調整機具的空白,極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王逸哲的父親王志宏是科研攻關的能手

已有80「高齡」的浙贛鐵路重新煥發了青春,繼續為國民經濟建設貢獻著力量。在它身旁,跨時代的滬昆高鐵又以舉世矚目的「中國速度」建成通車。在那凝聚了無數國人智慧的高鐵養護技術里,也有王志宏的一份貢獻。滬昆高鐵通車之初,更換一塊長軌與長軌間的膠接絕緣板,十幾個人得乾上兩個鐘頭。王志宏聽聞此事後,多次跟班作業調研,研發出構思精巧的「膠接絕緣夾板拆卸機具」。同樣拆一塊板子,四個人花二十分鐘就能做完,效率提高了十倍。

王志宏在現場攻關教學

從小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下耳熏目染

王逸哲自然也就有了濃濃的鐵路情結

從小就一直是學霸的他

在敬佩父親聰明才智的同時

也立下了「一代更比一代強」的雄心壯志

深明「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之理的他

選擇紮根基層、當新時代鐵路人

也就順理成章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89jLmwB8g2yegNDmk_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