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談共情,孩子會不會總為他人考慮活得很累?

2019-12-05     大J小D

今天談的話題就是標題寫的,微信和微博,時不時就會收到類似的提問。

我覺得這個提問蠻有趣的,應該有一定的代表性,那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1、共情,從了解自己情緒開始


我們現在都在談「共情」,就是說對他人的情緒可以換位思考,嘗試感同身受。


從表面意思看,的確容易引出大家的顧慮,總是考慮別人,那麼自己活得很累了啊。


但其實這是對共情最大的誤解之一。


我們再仔細琢磨一下「共情」的定義,是有個大前提被默認卻沒有提出的,就是要先了解自己的情緒。



為什麼這麼說呢?舉孩子的例子就很好理解了。


低幼孩子一般來說都沒有共情能力,甚至很多人還會說孩子「自私」。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對情緒不了解,自己情緒都搞不清楚,當然不在意別人的情緒。


當一個孩子開始說出「我很難過」時,過不了多久,她看到我們的愁眉苦臉,看到繪本里女孩的眼淚,才會說,「你很難過」。


而之所以有成人會擔心這個問題,其實是他們個人經歷的代入。生活中的確有一部分人對他人情緒異常敏感,結果就會處處顧忌。


但這不是共情能力強,而是「情緒高度敏感」。


情緒高度敏感的人,對他人情緒的體察出於的動機是保護自己;而真正的共情的動機是體會他人的痛苦。


我就是這樣的人。


我以前受不了朋友聚會的冷場。有同事出差和我住一個酒店,我就壓力很大,還沒回到酒店,我就開始腦補,「要不要提議一起吃飯呢?」


就像下面這張圖,情緒高度敏感的人,真的哪哪都是內心戲。

當年,我一直覺得自己共情能力太強,導致自己很累。


後來我才意識到,只顧別人情緒,不認識自己情緒,這不是共情。共情的前提是我們首先有個穩定的自我情緒內核。


如果你和我類似,或者你並不清楚自己是不是高敏感的人,但卻經常會有這個想法,「共情沒用,使用了孩子還是在哭」。


那麼有個練習推薦大家使用一下,很有可能你們和我當年是一模一樣的。


如果我們發現自己陷入「共情過強」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


我此刻的情緒,是我體會到了他的痛苦?還是因為他的不開心情緒讓我感到不自在?



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後者。



我們以為自己在共情,只不過是在「自救」,不希望孩子的壞情緒讓自己難受緊張。


可見,不需要過度擔心這個問題,我們之所以擔心,是長久以來自己把兩個概念混淆了。


2、共情,也要明白界限


情緒高度敏感的人,大多是由於自己從小生活環境影響的。很多人說是遺傳,其實只不過是,我們從小怎麼被對待了,我們也就習慣性這樣延續下去。


情緒高度敏感的人,是可以學習方法,讓自己活得不這麼累的。


換句話說,如果你是這樣的人,那麼在養育孩子時,就額外需要注意,不要讓自己的孩子也延續下去。


說說我的方法,這是我自己不斷練習,也是會有意識教小D的:認識自己的情緒和理解他人的情緒的同時,更要明白界限。


界限感,這是我們從小缺失的課題,於是經常出現的就是,客體不分離和情緒負責人不明晰。



一個一個來說。


第一個,客體不分離。


孩子小的時候生氣了,脫口而出說的就是,「我討厭你」。這就是他們的認知,典型的客體不分離,把某個行為變成了對某個人全部的否定。


那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有意識地多這樣回應,「媽媽很愛你,但是媽媽不喜歡你這個行為」;「你討厭他搶你的玩具」。


不斷不斷地幫助孩子認識到,大部分情緒針對的都是這個當下的事件,而不是整個人。


當孩子開始逐漸清晰自己情緒後,我們就要開始有意識讓孩子認識到「情緒負責人」的概念。


「誰的事情誰負責」,這是我在我們家經常強調的。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微博上每次放小D照片就會有人留言,「大J啊,小D的頭髮整理一下啊」。


這件事我很早就對小D說過,「你的頭髮亂了,如果你覺得影響到你了,需要我幫助,你可以來和我說」。


「頭髮亂,看著難受」,這只不過是我們的感受,而不是當事人的。


但常常我們太習慣這樣的所謂「感同身受」了,於是不僅僅行為上越界,情感上也越界,總會因為他人的情緒,而給自己背負很多不必要的壓力。




那怎麼幫助孩子樹立「情緒負責人」概念呢?


最簡單的,孩子大哭生氣時,不要去說「別哭」,這就是剝奪了責任權;而是嘗試說,「我在這裡陪著你」;或者「你看看我能做什麼讓你感受好一點」。


提供支持,但不越界,尊重每個人收拾情緒的節奏和個人空間。


很多父母會脫口而出,「都是因為你,媽媽氣死了」,這個其實也是把自己的情緒責任推給了孩子。


我也會生氣,但每次生氣完,我肯定對小D道歉。


而且每次我都會說,「媽媽生氣了,不應該。剛剛媽媽在忙著做飯,你在旁邊一直大叫,媽媽情緒就變得煩躁了,媽媽和你道歉」。


我不會說,「媽媽剛剛生氣了,但如果你不在旁邊這樣大叫,媽媽也不會生氣」。



細微差別,但是責任權完全不一樣。




為什麼這個很重要?


因為一個孩子從小在界限明確的環境下長大,他可以更好區分什麼是「自己」的情緒需要負責;什麼是「別人」的情緒不需要我負責。


想想成人世界裡,多少人所謂的「活得累」,就是不自覺地去承擔背負很多自己不需要承擔的他人的情緒責任。


而這也許只是因為,他們從小就被迫強加了很多別人的情緒負擔。


「他的痛苦真的和我相關嗎」,這句話並不冷漠,相反是真正共情力量的開始。



真正的共情,是投入地感受情緒,抽離地看待問題。


3、寫在最後


記得兩年前吧,有個應酬的活動,有位做出版的朋友,也是第一次見面。看到我就說,這樣的場面你肯定很尷尬很累吧。


後來我們熟了,我就問她,你當時第一次見我,為什麼就有這樣的判斷啊?她說,雖然第一次見你,但我看過你的書啊。


可以這麼細緻敏銳地剖析自己和女兒,不是敏感的人,學了再多育兒理論,也是寫不出的。


不得不說,她的判斷很準確。我一直都是高敏感的人,以前還是個老好人。


今天分享的這些,也是自己這十多年的感悟了吧。



分享這個小插曲,也是想和所有和我相似的朋友說,某些性格是天生的,不需要去改變,但需要有覺察。


當自己意識到自己哪裡會出現一些問題時,我們都能有策略去提高。


每個人最關鍵的就是找到自己和其他人的健康邊界,願我們都有愛他人的能力,也有保持自我的穩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6oMFm8BMH2_cNUgNp2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