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四點育兒秘訣,簡單易上手,就等你來pick

2019-09-05     大J小D

每到暑假,總是有很多國內朋友會把孩子送到紐約這邊來參加夏令營。當然,紐約這邊的父母也會給自己孩子報這類的夏令營。

小D還沒參加過,但我一直很感興趣。這個過去的暑假,在朋友的介紹下,我有機會見了一位資深的負責夏令營的培訓師,也跟著她旁觀了一日營。

在觀察老師們和孩子的互動中,我倒是發現了不少育兒的秘訣。


1、停止說「不要」,說你希望看到的行為


這是我跟著一日營時第一個直觀感受,帶隊的老師幾乎很少會說「不」。同樣的意思,老師都會用描述正面行為的方式講出來。

比如,不要說,「不要扔食物」,而是說「把不要吃的食物放在這裡」;不要說,「走路時別用手去碰其他人」,而是說「走路時,雙手放在自己身體兩邊」。

這一點對於低幼孩子來說尤為重要,他們有時並不是真的「淘氣」,他們是真的不知道正確的行為是怎樣的。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總說「熊孩子」屢教不改,但很多時候我們只是教育了,卻沒有教他應該怎麼做。

我回家後總結了一些替代「不」的說法,供大家參考,作為拋磚引玉吧。



當大人減少說「不」的頻率,也能減少孩子對我們說「不」的次數,某種程度上,就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權力之爭了。


2、給「搗蛋」的孩子一些職責


夏令營里總有一些孩子更加「搗蛋」,似乎一刻不停地在「惹麻煩」,而且越叫越不好。這時最有效的做法就是賦予責任。

比如某個孩子總是插隊,與其重複一百遍為啥要排隊,這時不妨把他拉到一旁,告訴他,老師需要幫忙,現在開始,他就是負責順序的人。這時效果往往會很好。

這一點我也是深有體會的,曾經小D不喜歡坐安全座椅,不喜歡系安全帶,當時也是不斷科普坐車安全性,但一點沒用。

後來索性授予小D「安全帶管理員」,她每次都會檢查我們有沒有系安全帶,自然的,她自己也會系安全帶了。



這一點對於家裡有二胎的也很適用,父母可以多給予大寶職責,讓他參與到為家庭幫忙甚至養育二寶的過程中。

這時大寶的「求關注」行為就會減少,而父母也不會覺得應接不暇。


3、提醒孩子完成了什麼


培訓老師和我說,夏令營會有很多戶外探索活動,但每個孩子性格不一樣,有些慢熱或者稍微謹慎的孩子就會害怕,不敢參加。

老師和我分享,像「你要勇敢」這類的空洞鼓勵是最沒用的,最好的辦法就是拆解目標。

比如孩子不敢下泳池玩水,那麼就先和孩子約定,「老師帶著你下水,我們只要在水裡呆一分鐘就好了,過程中老師會一直牽著你的」。

當孩子做到了,這時再誇獎孩子具體的勇敢表現,作為正面鼓勵。

而更關鍵的是後面幾天的做法,需要不斷提醒孩子完成了什麼,「昨天你下水了,還在水裡呆了一會呢。今天我們繼續下水,我們要嘗試把嘴巴埋進水裡吐泡泡,只要吐兩個泡泡,我們就上岸」。

等到孩子繼續完成後,第三天就可以提醒孩子,「昨天你下水了,而且還把嘴巴埋進水裡吐了兩個泡泡,我們今天看看可以多吐幾個泡泡嗎?」



這樣不僅是提醒孩子他可以做到的勇氣,同時也給了孩子一個「邁小步」可以實現的目標,就能更讓孩子有力量去一點一點克服自己內心的恐懼。

畢竟,不害怕這件事,是需要一點一點可見的進步累積起來的。


4、倒推結果


這一整天裡,我一直很好奇,老師會不會脾氣失控,對著孩子吼叫。那天我並沒有看到,但事後詢問時,培訓師也十分誠懇地回答,難免總會出現情緒波動的。

但她和我分享,每次在情緒大波動之前,她就會按下暫停鍵,提醒自己,到底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我的發火對於問題的解決有幫助嗎?

她說這也是自己當媽媽後的真實體驗,很多時候我們容易被孩子拉入他們的情緒漩渦,結果大人小孩都一團糟,但並不解決問題。



她說,這樣的自我提問其實是讓大腦理性的部分參與思考,這樣就不容易情緒化了。

當然,老師也說,在情緒上來之前能夠提醒自己提問,這是需要自我訓練和練習的。但一旦內化後,這個方法是特別有效的。

今天分享的這些其實本質上就是一條,全然地信任沒有「壞」孩子、沒有「差」孩子,他們犯熊差勁時,恰恰就是最需要我們幫助的時候。

育兒本無他,大道至簡,情感的流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IoTpCW0BJleJMoPM35m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