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浙江省農科院為例, 探討農業科技特派員制度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模式和途徑。將有關模式和途徑歸納為:發揮科技特派員的專業特長, 促進鄉村產業興旺;以現代農業科技, 促進生態宜居建設;以農業科技的引領和支撐, 促進鄉風文明;以先進生產力為基礎, 促進鄉村善治建設;農業科技特派員以「人、技、錢」三要素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生活富裕內涵不斷提升, 推進鄉村振興協調發展。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強調, 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 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 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 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 鄉村全面振興, 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各地的實踐表明, 最緊缺的要素是人、技、錢, 人當然是指各種人才人力資源, 技主要是指現代農業建設中的各種技術要素, 錢主要是通過現代農業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並支撐鄉村振興的全面發展。科技特派員制度是我國科技支持「三農」發展的重大制度創新, 從1999年福建省南平市探索性下派農業科技人員到農村擔任科技特派員開始, 到2003年浙江省政府辦公廳《關於向欠發達鄉鎮派遣科技特派員的通知》 (浙政辦發[2003]13號) [1], 2004年科技部、人事部聯合下發的《關於開展科技特派員基層創業行動試點工作的若干意見》 (國科發政字[2004]542號) , 逐步在全國推廣[2]。科技特派員入鄉進村, 為鄉村振興帶來各種資源要素, 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文章以浙江省農科院為例, 探討農業科技特派員制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的模式和途徑, 以供參考。
1 發揮科技特派員的專業特長, 促進鄉村產業興旺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本要義和基礎。他需要各種科技人才帶領和培養當地骨幹農民運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改造、嫁接傳統農業, 變革傳統生產方式, 加快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 推動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實現鄉村產業興旺。
1.1 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科技特派員利用自身優勢, 圍繞農業領域, 以支撐鄉鎮特色產業發展為導向, 以點帶面, 以培養農民合作社帶頭人和農業龍頭企業負責人為抓手, 以科技項目為載體, 利用示範基地和技術培訓, 通過引進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 提升種養植戶的科技意識和技能, 指導建設優質糧油基地、高山蔬菜、食用菌、優質水果以及水下種養殖等示範基地, 促進農業質量、效益提升, 有效地推進了現代農業建設和發展。
浙江省農科院駐湖州南潯區科技特派員團隊朱國富研究員等, 引進水稻全程機械化制種技術, 協助成立南潯雙林惠農糧油專業合作社、南潯雙林趙家兜水稻專業合作社、南潯天時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等3家專業合作社。利用技術優勢將南潯區打造成全省種子行業雜交種子生產主要基地之一, 研製了秈粳雜交稻制種技術和雜交油菜制種技術規程, 制種產量全省領先。2013-2017年5年累計制繁種15 000畝, 生產水稻和油菜種子450萬kg, 累計種子生產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1 400多萬元, 帶動了湖州及周邊雜交種子產業。累計推廣良種面積70.4萬畝, 占南潯區總面積的25%以上, 增收稻穀1 721.5萬kg、油菜195萬kg, 實現農民增收6 272.7萬元, 提高了農戶從事糧油生產的積極性, 社會經濟效益顯著。因此, 科技特派員以專家帶鄉土人才, 使得現代農業留得住人才, 富得了農民, 推得動產業, 形成了科技特派員帶動農村產業興旺, 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根本動力機制, 從而促進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
1.2 促進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
鄉村振興不僅要留得住農民, 推進農村的現代化, 更要引人進來, 特別是來自城市的消費者, 利用鄉村的農業農村資源, 發展鄉村旅遊顯得十分重要。「中央一號文件」多次強調要發展特色鄉村旅遊, 包括挖掘鄉村生態休閒、旅遊觀光、文化教育價值;扶持建設一批具有歷史、地域、民族特點的特色景觀旅遊村鎮, 打造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鄉村旅遊休閒農業產品;加大對鄉村旅遊休閒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 增強線上線下營銷能力, 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
浙江省農科院糧油科技特派員服務團隊, 以創意農業為載體, 積極推進各地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的發展。油菜是浙江省的主要油料作物, 每當各地大面積油菜花盛開, 就會吸引周邊市地的遊客前來賞花拍照, 浙江省農科院利用科技優勢, 將白色、紫色等不同花色基因通過傳統雜交手段導入高產油菜品種, 並培育了無需春化就能開花的油菜品種, 多花色、不同花期的高產優質油菜品種, 經有關科技特派員在全省各地推廣, 受到農民廣泛歡迎, 有力地推動了當地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的發展。同樣, 科技人員將不同葉色的水稻高產品種經規劃設計, 在特派員駐地村以各種文字、圖案在鄉村適當地塊, 較大規模地種植, 單一的高產稻田變成了美輪美奐的田野風光, 資源貧乏的村莊頓時成了風景宜人的旅遊地, 休閒農業吸引了源源不斷的遊客前往觀光, 不僅保證糧油作物的效益, 還扮靚了鄉村, 發展了鄉村觀光旅遊業, 帶動增加了農產品營銷。近3年來, 浙江省農科院科技特派員及其團隊在有關縣市建設基於創意農業的鄉村旅遊示範點12個, 吸引城鄉遊客355萬人次, 創經濟效益1.8億元。
2 以現代農業科技, 促進生態宜居建設
農業面源污染是農村人居環境改造中的重要內容之一, 也是促進生態宜居建設的重要一環。松陽縣葉村鄉岱頭村是縣裡最偏遠的小山村, 青壯年大多出去打工, 剩下五六十個沒有勞動力的老人, 「種植吊瓜省時省力還省事, 種一次四年不用再播種了, 除了採摘和加工, 平時基本不用管理, 也不用愁銷路。」農民原先在山地農田種植吊瓜, 每年一到吊瓜採摘期, 沖洗瓜籽排出來的髒水就會順著溪流而下, 污染了飲用水源, 造成了嚴重的水源污染。為了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 同時也能確保農民的收入有穩定的增長。浙江省農科院駐松陽科技特派員葉勝海研究員引導當地農民利用山地冷涼氣候種植無公害綠色水稻, 利用浙江省農科院優質米品種浙粳88和明珠4號, 採用早播稀播、藥肥雙減栽培技術, 將畝產量控制在400 kg左右, 肥沃的土地加上充沛的溪水, 高海拔, 晝暖夜涼, 生產的150多畝高山優質稻米很快得到了市場的認可。為了村民獲得更大收益, 引進松谷田園農業開發有限公司, 「種植-觀光-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一年四季, 高山稻田、油菜花風光變換, 成為了遊客踏訪、攝影採風的美景, 繪就了一幅田園農耕的美圖, 詮釋了岱頭村民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事實表明現代農業與生態宜居是緊密聯繫、不可分割的, 也是相互促進的。種植模式的改變一方面可以有效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發展休閒農業鄉村旅遊, 另一方面也能促進農民自覺地全方位加快生態宜居的步伐。
3 農業科技的引領和支撐, 促進鄉風文明
鄉風文明, 一方面體現在農民日常生活中傳統文明和現代文明的融合, 另一方面也體現在以現代的契約精神推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以農業產業化發展提高農民收入, 促進鄉風文明。浙江省農科院農業科技特派員利用自身掌握的先進經驗以及農業生產技術優勢, 引導當地農業龍頭企業, 擇優選擇作物品種和對應的種植生產技術, 在當地開展示範展示, 以高品質高收益的生產示範吸引並帶領當地農戶以「農業龍頭企業+農戶」的形式, 確保農業龍頭企業的穩定發展, 企業訂單得到保障, 同時還能及時分享企業利潤, 要求並確保農民的農產品能及時銷售。
浙江省農科院駐青田縣章村鄉特派員包崇來研究員在離縣城70 km的貧困山區, 輔導當地的農業龍頭企業, 引進茄子新品種「浙茄1號」並挨家挨戶給他們做技術指導, 農業龍頭企業負責銷售, 所有與企業簽訂協議的農戶, 無論市場價格如何變動, 均通過企業銷售。企業統一提供包裝、品牌、種子、有機肥等, 使得農民不僅產品能得到穩定的銷售, 同時節省了各種農資採購成本。從2005-2015年, 茄子種植面積從不到200畝發展到1 000多畝;畝均收入從3 000元增至8 000元, 多個示範戶的畝均收入甚至高達1.6萬元。10多年來, 農民兄弟增收4 800多萬元, 茄子產業成為章村鄉農業支柱產業之一。農民通過茄子種植與農業龍頭企業的有效合作, 既提高了經濟效益, 又培養現代文明的契約精神, 同時也促進了所在村莊的敬老愛幼等傳統文化的弘揚, 使得鄉風文明邁上了新的台階。包崇來也先後榮獲浙江省功勳科技特派員、浙江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獎、浙江省直機關第三屆道德模範等榮譽稱號, 併入選2015年4月「浙江好人榜」[3]。葡萄團隊科技特派員吳江研究員從抹芽、摘芯開始教起, 幫助淳安縣下姜村建起220畝葡萄大觀園, 「下姜葡萄」已經成為浙江現代農業的一個特色品牌和該村小水果採摘游的重點之一, 下姜村的鄉村旅遊和鄉風文明聞名全國。因此, 農業科技特派員工作不僅僅在促進產業興旺上可以大顯身手, 同時也可以促進產業興旺為切入點促進生態宜居和鄉風文明協調發展。
4 以先進生產力為基礎, 促進鄉村善治建設
如何在科技特派員的指導和幫助下, 以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為重點, 推進農業生產的標準化、規範化, 並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農產品安全的法制教育, 一方面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 另一方面以農業普法推進農村普法, 全面提高農村法制化水平, 促進鄉村善治也是新時期浙江省農科院科技特派員工作的重要探索之一。浙江省農科院駐蘭溪科技特派員團隊戚行江研究員等以蘭溪市特色果品產業升級團隊科技特派員項目為載體, 結合農業普法教育, 積極推廣特色農產品安全生產技術, 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以楊梅為例, 該團隊根據國家行業標準, 制定楊梅高效生產模式圖, 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標準化生產技術, 以農民之家培訓中心為平台, 開展科技和農業普法培訓, 以及各類技術和物資服務, 培育當地農技人員和土專家組成的科技服務對接, 推廣整形修剪、重施有機肥, 積極使用殺蟲燈和黃板以及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的楊梅綠色生產技術。同時與當地政府和生產者合作, 每年楊梅果實成熟期間著重抓好農藥、化肥等投入品的准入防線, 采前一個月全面禁止任何農藥、營養液使用, 農業執法人員隨時隨機對農資供應點進行檢查, 杜絕出現違規賣藥和施藥。建設檢測監管防線, 特派員團隊與省、市、鄉鎮、主要合作社合作共同建立四級質量安全監測點, 配備檢測人員和設備, 成熟季節採取例行與突擊相結合的方式, 從基地到市場全程檢測。建設安全生產防線, 與楊梅大戶、合作社簽訂《農產品質量安全承諾書》, 發放通告、告之書, 鄉鎮組織質量監管員全天上山檢查, 一旦發現禁用期用藥或檢測不合格的, 一律禁止交易。利用與浙江省農科院共建的數字農業平台, 對主要基地進行全程監管, 構築起全過程監管防線。近三年來, 該團隊將特色果品安全生產技術推廣到當地的楊梅、枇杷、大紅柿等特色果品, 累計推廣面積2.5萬畝, 畝均增效1 645元, 直接參與果農人均年增收7 175元;累計培訓果農1.01萬人次;累計實現增收1.25億元[4]。有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普法教育, 不僅促進了當地特色果品產業的提升和發展, 也有力地促進了當地鄉規民約的完善和落實, 促進了村民道德水平的提高, 使得當地的法治、德治、自治水平不斷提升, 鄉村善治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因此, 先進生產力是鄉村振興的經濟基礎, 同時也可以是鄉村善治的有效載體, 而科技特派員或團隊特派員則是有效的橋樑和紐帶。
5 以生活富裕為目標,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協調發展
在以不同切入點為途徑推進當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同時, 浙江省農科院科技特派員們也積極探索多途徑提升駐地農民全面生活富裕的水平, 做到口袋富、腦袋富和生態富同步提升。通過引進、示範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和經營新模式, 特別是加強農產品的品牌建設, 已經成為浙江省農科院科技特派員的支撐當地鄉村振興的秘密武器和制勝絕招, 首先實現幫助農民口袋富。結合產業發展和農民學習新技術新知識的需求, 科技特派員也積極參與各駐地的鄉村文創建設, 同時利用科技人員的學術和橋樑優勢, 積極幫助所在鄉村挖掘傳統文化資源, 輔導和參與各類技術培訓, 幫助農民口袋富、腦袋富同步實現。如浙江省農科院積極推廣非接觸式發酵床生豬養殖技術和模式, 有效地解決了浙江省生豬規模化養殖帶來的養殖廢棄物嚴重污染問題。科技特派員採用多種技術全方位參與到駐地的生態文明建設中, 確保駐地農民口袋富、腦袋富、生態富同步實現, 探索一條科技特派全面參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
15年來, 浙江省農科院共派出850名科技特派員, 他們活躍在浙江26個經濟欠發達縣的85個偏遠鄉鎮, 有效推動了當地特色農業發展, 促進了欠發達地區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農業科技特派員是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一方面要以推進當地產業興旺為重點, 同時也要積極探索科技特派員參與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有效途徑, 更好地發揮科技特派員的作用, 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原標題:科技特派員助推鄉村振興的模式和途徑探討——以浙江省農科院科技特派員為例
作者:陸艷婷 葉勝海 朱國富 林寶剛 俞法明 翟榮榮 葉靖 張小明
單位:浙江省農業科學院作物與核技術利用研究所
來源:農業科技通訊2019年07期
基金: 浙江省科技計劃項目「基於創意農業的園藝型農作物品種研發與示範」 (2018C02057); 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 (CARS-01-48); 浙江省農業 (糧食) 新品種選育重大科技專項 (2016C02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