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紅塵中,心在俗世外,才是「直心」的功夫

2019-12-02     國學書舍


文|國學書舍

道德經:身處紅塵中,心在俗世外,方為寵辱不驚的真功夫

人生有諸多的煩惱與痛苦,痛苦本身來源於負面事件的出現,而更多的卻是事情帶來的情緒。

當外在有了變化,有了得失,自我情緒就會產生巨大波動。

《道德經》中說: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一個人內心不平靜的時候,外在的寵辱對於自身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一個人面對外在寵辱、得失、毀譽、饑渴、寒暑等視之為自然狀態的時候,便是「至我」的境界。

《莊子》之中有這樣一段話:

魯哀公問孔子說:「衛國有一個形貌難看的人,男人和他相處都捨不得他離開,女人見了他都甚至想要做他的妾,這樣的女人都有十幾個了。

也沒有聽說他有什麼高見,但是他應和著別人,沒有統治者的權位去挽救人們的死亡,也沒有積蓄的錢糧去滿足人們的溫飽,而且面貌醜陋,讓天下人都要震驚。他應和著不提倡什麼智慧,也沒有脫俗,但是所有人都與他親近。

我把他招來看了一下,果真是樣貌醜陋,但是跟他相處不到一個月,我便對他有了解。不到一年,我就很信任他,甚至想把國家大事都交給他管理。他卻神情淡漠的推辭,後來我的內心憂慮,好像丟失了什麼。」

在莊子的口中,描述的是一個得道之人,並非是真實出現的,而是莊子塑造的一個德行完備的人,而根源就在於「才全而德不形」

所謂「才全」,就是內心不受外在形體的拘束,無論是生死、存亡、又或者毀譽、饑渴、寒暑等,都能順應外在自然,不以外在寵辱得失為自己主導,也沒有擾亂自我心靈的平靜,能夠保持精神世界的完整。

「才全而德不形」,外物即便是千差萬別,內心都能守道如一,視之為自然,一切安於自在,這就是莊子通過這一個形象所襯托出來至高的境界,也是向世人闡述的道德至高觀點,莊子認為,真誠有道的人都能做到才全而德不形。

有一個得道高僧叫維摩詰,他是與佛祖同時代出生的著名居士,他妻妾眾多,資產無數,人生特別瀟洒,遊戲人間,享受人間富貴與繁華。

但是另一方面他同樣熟讀佛理,崇佛向道,修成了救世菩薩,在佛界也被稱為火中生蓮花。

有一天,一個光嚴童子就問維摩居士說:「你從哪裡來?」

維摩說:「我從道場來。」

童子又問:「道場在哪裡?」

維摩說:「直心是道場。」

這個時候童子恍然大悟,「直心」就是沉靜之心,拋棄一切煩惱萬物,滅絕一切妄念雜心,有了「直心」,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修道,面對任何事情內心都有一種清靜,這便是修出正果的道理。

在這個世界上,物質是給我們帶來幸福的基礎,外物的變化也決定了物質的變化程度,對於自身也都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而真正的修道,就是有「直心」,有一種純粹的心境,一切安於外在變化,這樣即便處在俗世繁華之中也有一份心靜。

就好像有這樣一句話: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心中有佛,又何懼外物的呈現。

延伸到人生的處事態度之中,如果能夠冷靜的觀察事物,減少不必要的心思,無論是窮困潦倒還是意氣風發,都有一種向上的精神,更能體會人生真正的樂趣。

在花敗時不落寞,在花開時不傲嬌,在嘈雜的環境中不必關閉門窗,以求心靜,也只能如同局外人一般破除心中的塵埃。

身在紅塵中,心在俗世外,這可謂是鬧中取靜,冷處熱心的真功夫。

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0HjzW4BMH2_cNUg99u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