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隔行如隔山,未接觸這個行當之前,我們第一印象總會想到海軍陸戰隊,在水下不論是行走還是操作都從容自如。其實當我們真正接觸水下焊接就會發現,要做好它並不簡單,看似簡單的裝備也遠比想像中的複雜。
在業內圈子裡,「手藝」好壞和經驗多寡是衡量潛水員水平高低的關鍵,也是專業與不專業的區別之一。那麼接下來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們的潛水員是怎樣幹活的。
第一項:「一堆裝備真不少」
常言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訓練前潛水員們要把所有裝備準備好,焊條焊機什麼的自然不必說。除此之外,潛水頭盔、濕式潛水服(氣溫低的時候使用乾式潛水服)、鉛塊腰帶、空壓機、對講機等等都要逐一檢查。
左側兩米多高的「小鋼圓筒」就是模擬水下空間
潛水員們正在整備水下裝備
潛水員孫春亮換上「戰袍」和「戰靴」
在小齊的幫助下,我們的「戰盔」也裝備上了
第二項:「下水之前小心了」
下水之前,潛水員兄弟們把裝備都仔細測試了一遍:水下電話能正常使用、空壓機和電焊機也全部就緒。劉揚把電焊機的電流調到125安培左右、後面他將根據孫春亮的施工手法和指令進行調整。
劉揚來公司從事潛水作業6年,干過很多工程。他在陸地上焊接技術就相當有一套。
但是他說:陸地普通焊接電流往往120安培就足夠,但水下溫度和壓力與陸地完全不同,勢必造成引弧及穩弧困難,焊接電流至少要130安培。
而實際施工還要根據板厚、焊條等情況進行調整,如果不認真學習幾天,乍一聽肯定是一頭霧水。
焊槍、焊條全部「下海」
第三項:「水中施工真不易」
潛水員們下水後,在外邊的我們什麼都看不清。隨著一聲「合閘」指令、對講機里傳來「滋滋」的電流聲,我們隱約能瞄到水面下的紅色光點。水面上仿佛開了鍋,伴隨著潛水員呼出的氣泡、還有帶著焊藥味道的煙霧。
「實際作業時候在水下基本也是什麼都看不到的,電焊更多是靠手法、經驗和感覺!」
張國春是工程部長,有著15年的水下焊接經驗和CCS證書,也是現在班組裡資歷最老的潛水員。
他耐心講解道:「以前我們幹活時手套總會被燙壞,因為要一手拿著鐵件一手焊,無論採取什麼焊接方式都要把握好角度和力度。」甭管在陸地多能耐,到了水下我們就成了「睜眼瞎」,除非水質環境特別優良、否則想邊看邊操作不太可能,往往都要憑手感。
焊條和鐵件接觸的那一瞬就仿佛刻刀和樹根碰觸的那一刻,這對潛水員的專業能力是極大考驗。
張國春給劉揚和小齊傳授自己的焊接經驗
大約一刻鐘,孫春亮交上自己的「作品」
看著自己和在陸地訓練時焊接效果很不一樣的鐵件,孫春亮也很感慨。這就好比讓老司機蒙著眼開車,就算技術再熟練、換了操作方式,難度增加的也不僅是一星半點。
接著是張國春從電流大小、焊接手法及焊縫質量等方面的詳細點評。接著,劉揚也穿戴整齊下了水。現場十分安靜,只聽到對講機里不時傳來「調到125、130、135,合閘、斷電」之類的訊號。
劉揚浮出水面查看自己焊接的鐵件
張國春對劉揚當場進行指導
上圖中的亮點的是潛水員頭頂上的焊條。為了方便訓練中的取用更換,他們臨時把焊條卡在潛水頭盔上(實際作業中並不會這樣)。
這次劉揚用了半個多小時,比孫春亮用的時間要久。他也對自己的焊接質量不大滿意。的確,水下焊接的東西遠沒有他在陸地上焊接的質量高。
第四項:「出水之後洗個澡」
出水後,每個人都滿頭大汗。全濕的潛水服貼在身上,加上沉重的鉛塊,每個人的負重像是背了一床濕透的棉被。平日裡襯衫濕透了都有點分量,貼在身上不好受,更何況他們呢?
言語間,劉揚表示還要再「練一練」
接下來,最年輕的潛水員齊訢亦「上陣」了。作為焊接方面的新手,幾位師傅都告訴他不要緊張,平時怎麼練水下就怎麼干,動作可以慢一點,不要著急。
躊躇滿志、意氣風發的小齊
電焊的「滋滋啦啦」的聲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沒有什麼不同,可是潛水員們卻聽出了各種門道:聽聽聲音是否連貫、有沒有明顯爆音,就能簡單預判水下情況,和老司機聽發動機聲音判斷轉速的道理差不多。對於外行人,套用一個網絡詞語那就是「不明覺厲」吧。
其實所有令人驚嘆的工作都是熟能生巧的結果。練習和實踐多了也就形成了習慣。和網上火爆的快速包貨物、氣球上切菜等視頻異曲同工,我們的潛水作業是一種專業能力,但並非遙不可及。這種能力都是潛水員們勤奮刻苦練出來、干出來的,而不是簡簡單單說出來的。
聽著、說著、念叨著,張國春手底下也沒閒著。他仔細端詳著大家的焊件,在表格上一一記錄下每個人的操作流程、焊接用時以及焊件質量等信息。
張國春就每個人的表現進行記錄評分
焊接質量好於預期,小齊成就感滿滿
在系列潛水培訓及實操比試中,我們的潛水員暴露出了自身的問題和不足、也意識到與他人的差距,將「練」及「用」作為重點。
我們相信,通過系統化、專業化以及常態化的訓練,潛水員們的專業素質和業務技能將得到持續提升,距離「下得了水、管得了活、出得了彩」的目標也更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