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長必經的這個危險階段,你不了解一下嗎?

2019-09-11     明天會更好651011

前文說到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的前兩個階段,口欲期和肛欲期,肛欲期是快感中心從口腔部位轉移到肛門部位。

大便,是每個人的第一創造物,如何看待這個創造物,會嚴重影響甚至決定以後如何對待自己的其他創造物。也是第一個可以自己控制的東西,學會控制會帶給孩子,巨大的掌控感。接下來進入第三個階段:

凱撒大帝的夢

講個故事,凱撒大帝夢見和自己的母親有性愛,驚醒後問占夢師,占夢師說:做這種夢的男人會征服世界。

現在我們不知道,占夢師為什麼這麼說,可能是為了取悅皇帝。在弗洛伊德看來,這是個無效的解釋,他的看法更極端,認為男人們都會做這種夢。

比如一位導演朋友說,總夢見一位面目不清的女人,想知道這是怎麼回事。武老師問他,面目不清,但總有其他細節吧,從細節開始,完善一下這個女人,看看她是誰。

他進行了幾秒,突然身體打了個寒戰,進行不下去了,後來他說,做了一個和凱撒大帝一樣的夢。

很多人聽過凱撒大帝的故事,但只有一個人成為了弗洛伊德。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被弗洛伊德提出這個觀點,如果早幾百年提出這樣觀點,他可能會遭遇100種死法,從這一點講,他也算是一位征服世界的人,不過他靠的不是武力,而是他危險的思想。

俄狄浦斯期

弗洛伊德認為,孩子在3~6歲時,會進入性器期,他們的快感中心從口腔、肛門,轉移到生殖器部位上。

心理上,孩子可能會對同性父母產生競爭和嫉妒心。比如一位朋友5歲的女兒看,到父母的結婚照非常生氣,甚至當眾宣稱:長大了我要嫁給爸爸!大家覺得是童言無忌,但在弗洛伊德看來,這個小女孩是在表達,她要搶走媽媽的男人,她是認真的。

這非常複雜,前文說過:鼓勵本我和野性,但現在可以看到,如果本我和野性是這樣的東西,那就太可怕了。畢竟孩子偏愛父母中的一個,攻擊性指向另一個,這是違反人倫的極致,對人類社會的終極挑戰。

精神分析學派和一些人類學家認為,道德規範就是圍繞著亂倫禁忌而來,也就是不能和父母發生關係,也不能殺死自己父母,這是任何一個成型的社會都設立的禁忌。

不僅是禁忌,更是一種真理,畢竟「我」是父母所生,如果「我」竟然仇恨同性父母,這在背叛父母的同時,也背叛自己。

流動而不成為

如何處理這個複雜的難題呢?武老師的建議是:流動而不成為。意思是:讓孩子的本我、野性,自然流動,不去壓制它,也不會讓它獲得成功。

詳細點就是,讓孩子可以親近異性父母,自然表達,當他對同性父母表達競爭和嫉妒時,也不必大驚小怪,甚至大加斥責,但是也不給孩子這種感覺:你贏了!

比如媽媽不給兒子這種感覺:我愛你勝過愛你爸爸。爸爸則不給女兒這種感覺:我愛你勝過你媽媽。在孩子進入三歲前,必須把他們從父母的床上趕走。

特別是男孩,如果年齡挺大了,還和媽媽在一張床上,這就是「流動並成為」了,他們心內心中覺得打敗了自己父母,他們的俄狄浦斯情節,可能就此得到滿足。但武老師認為,這可能會讓他們在成年後付出代價,導致各種各樣的問題。

父母需要讓孩子清楚家庭的序位和現實。我和你爸爸(媽媽)才是伴侶,我們是大人才能一起去化解生活中的各種難題,我們還能保護你,而你就做你的小寶貝好了。掌握這個原則就好,有時候小小嚴厲一下,關係也不大。

孩子和父母的三角關係是最終建立超我的關鍵,對於男孩兒來說,他想占有媽媽,而打敗爸爸。但正常情況下,爸爸比他強大太多,是他打敗不了的。同時他也因為想和父親競爭母親,而感覺到罪惡。

接下來,男孩兒就會啟動「認同」的心理機制,去解決這個複雜的難題。就是他決定成為和父親一樣的男人,那樣他長大後就可以娶像母親一樣的女人。這樣一來,父親的形象就內化到了孩子的心中,成為孩子的超我,也就是道德。

弗洛伊德看來,社會文化規範也會成為超我的一部分。可以理解,畢竟是男權社會,所謂的社會文化規範,就是由一個文化中「超級父親」們所制定的。

這樣一來,本我和野性,真成了要被約束的力量,要把父親和社會文化規範的超我所馴服,如果甚至像是壓服。如果真是壓服的話,就會導致很多心理疾病。

溫尼科特認為,三歲前的心理基礎,才是一個孩子順利度過俄狄浦斯期的關鍵,如果三歲前養的好,孩子的心中的恨就會比較少,這樣對異性父母表達嫉妒和恨時,也就比較輕,於是比較好化解。

「足夠好的媽媽」意思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在三歲前得到了,足夠好的媽媽的養育,那麼就可以免於各種心理疾病。

發展孩子的競爭性

性心理發展的5個階段,每一階段都有不同的心理主題,如果發展的好,就會發展出一些好的心理來,口欲期,孩子發展的是信任;肛欲期是自主;性器期發展的是競爭與合作。

口欲期,孩子需要吃飽,覺得可以從外界吸收到足夠的好東西;肛欲期,孩子需要控制,通過自主控制大小便,鍛鍊自我力量。有了這兩個基礎,孩子才有心理能量去競爭,並學會合作。

競爭性是一個人能否良好發展的關鍵,而俄利普斯期,孩子就是在家裡發展他的競爭性,這份競爭性既需要得到鼓勵,又需要得以控制。這樣孩子的本我中的野性生命力,才可以變得人性化,但又不是失去它。

總結

1.3~6歲期間,孩子會進入性心理發展的第3個階段性器期,也就是著名的俄狄浦斯期。

2.弗洛伊德認為,孩子在性器期,心理上會對同性父母產生攻擊欲,簡單來說就是孩子想占有,父母中異性的一方,而對同性一方產生嫉妒和競爭。

3.這一階段的心理非常複雜,弗洛伊德認為解決方式是認同,孩子明白,他們不能攻擊同性父母,於是轉而認同他們,因此形成這種心理,我可以成為同性父母的樣子,長大去找和異性父母相像的異性。

4.俄狄浦斯期,是在鍛鍊競爭性,父母不要總是贏自己的孩子,可以適當地輸給他們,把競爭變成好玩的遊戲,讓孩子的競爭性,得以良好發展。

思考

古希臘悲劇俄狄浦斯王,說的是一種宿命,一個殺父娶母的故事。命運如影隨形,插翅難逃,作為命運的玩偶的人,似乎無能為力。可又處處可見個人選擇。

隨處可見的個人選擇,在決定每一個人是誰,會成為誰。影響選擇的很多,預期、眼光、能力等,自我預言與權威期待,彼此作用互相影響,成為了每個人。

流動而不成為。讓一種情感流動,而不成為,回想自己曾經的體驗,應該是那次憤怒最深刻、恰當,我能感覺到,情緒在我的心中不斷積累。憤怒在發酵,等待尋找一個火山口集中噴發。

直到問出一個問題,憤怒之火像被突然澆上一盆冰水,瞬間清醒,而後開始反思剛才的憤怒,讓一種情緒流動而不成為。這給我帶來了巨大的收穫,讓我看到自己的另外一面,像認識了一個新朋友。

謝謝你的欣賞,觀點來自《武志紅的心理學課》。對於這篇內容你有其他觀點嗎?歡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qqVLG0BJleJMoPMw_o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