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想法真的是「我」的嗎?

2019-11-21     明天會更好651011

前文說到了,講感受,就是捧出你的心,只有當你能捧出你的心時,才能碰觸到對方,如果是講道理就很難起到這樣的作用。

不是通過思維去學文字,而是通過感受去學文字,這不僅是特殊孩子的特殊教育方法,也是現在逐漸流行的蒙特梭利幼兒教育法、華德福幼兒教育法等教育法的關鍵所在。

心理學認為人的心靈過程有三個:身體過程、情緒過程和思維過程。身體過程就是身體對事物的感知;情緒過程可以理解為「我」這個存在,對感知到的事物的接受或牴觸;思維過程則是對文字思考的過程。

身體過程和情緒過程比起思維過程來更為根本。感受和體驗是本體,而思維是鏡像。我們不能本末倒置,因為思維好辨識、好傳播,就認為思維過程比身體過程還和情緒過程更為根本。

思維過程其實是身體過程和情緒過程的一個投影。如果只有思維過程,那心靈就會是乾癟的,而必須有身體過程和情緒過程的參與,一種心靈活動,才是生動飽滿的。

思維

前文只是簡單地講述到了這些,感受是有兩個範疇的:身體感受和情緒情感,也就是身體過程和情緒過程。

我們容易重視思維過程,重視想法和頭腦。而想法和頭腦,它們都在自己的腦袋裡,而且容易被聽到,所以我們容易覺得這是「我」的想法。

心理學上這被稱為「向思維認同」,也就是把思維認同為「我」。

但真相併非如此,你認為「我」的想法。實際上,常常是別人的聲音,很多人認可這一點,比如喬布斯曾經有過這樣一段演講:

不要被信條所惑——盲從信條就是活在別人思考的結果里。不要讓別人的意見,淹沒了你內在的心聲。

最重要的是:擁有跟隨內心和直覺的勇氣,你的內心和直覺,多少知道你真正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對此,著名的催眠大師史蒂芬 吉利根有一個強有力的說法:如果沒有身體作證,一個道理,對你而言,就可以說是一個謊言。

這個道理,我們的文化是很看重的,「體會」、「體悟」、「體察」等很多詞彙都是在說一個道理,必須經由你自己身體的證悟,否則這個道理就不是你的道理。

當然所謂謊言,並不是說這就是錯的,而是說,它還沒有成為你自己的真理,你要找到自己的真理。

個案

分享一個故事吧,有一位叫曉楓的學員,有次奇妙的體驗。上課的時候她都在打瞌睡,還經常遲到,看起來總是不能投入,不過她自己知道,這是她的一種學習方式。

她做了一輩子的乖學生,在這次課上,她不想這麼乖,她想在放鬆的情形下學習,與其說學習,不如說是她在課程中,等待那些能觸動她的時刻。

有時一句話、一個故事,或者是學員們的分享、互動的細節都會觸動她,被觸動後,她才會自然地去細細品味這份觸動。

課程進行到第5天上午時,一份特殊的觸動發生了,當時講到一個故事,一位隱士,隱居在一個森林小屋中的故事。故事中的「森林小屋」深深觸動了曉楓。

突然間,她覺得腦子裡一直在聒噪的種種雜念被吸走了,她平生第一次體會到了沒有雜念的「空」的感覺。

這種感覺稍縱即逝,很快腦子裡重新有了種種念頭,好像這個感覺也沒什麼了不起,然而課間時,她去吃點心,隨手拿起了一塊夾心餅乾放在嘴裡。

咬了一口夾心餅乾的奶油流到她的唇齒間,忽然間,她的心再次安靜下來,雜念再一次全部消失。似乎整個世界的其他事物,也都不存在,天地間只有她和這個夾心餅乾存在。她仿佛是第一次品嘗到了夾心餅乾的味道………

她講述這個過程時,武老師想到,這可能就是馬丁布伯的說的「我與你」的關係吧。

在這一瞬間,曉楓用她的全部存在和這個餅乾的全部存在相遇;這一瞬間她與這個夾心餅乾建立起了「我與你」的關係。

前文講過,心靈過程有三個:身體過程、情緒過程和思維過程。她的經歷就是一個全然的身體過程,然後這個過程又好像和我們常以為的身體過程不一樣。

因為這一切,她的全部感官好像都被打開了,她徹底敞開了自己,而與一個看似如此如此普通的餅乾,建立了「我與你」的關係。

能產生這種感覺並不容易,特別是對曉楓來說,因為她一直活在別人給她灌輸的各種信條中。

先是父母,然後是老師等各種人,她甚至覺得,幾乎是所有人都在對她說,你要遵守這個規則,你要遵守那個規則,你要這樣生活,你要那樣生活。只有在武老師的文章中,才第一次聽到「相信你的感覺」。

感覺就是身體過程,它看似不那麼高級,但必然是你的身體與其他存在建立關係時的產物。它是你的,而頭腦卻可以吸收各種信息,也可以被灌輸各種信息,所以我們甚至可以說頭腦是別人的。

對此,曉楓深有體會,一直以來,她感覺自己的腦子就像一個椰子殼,裡面塞滿了紙條,每一個紙條都有父母給她的一個道理。

當遇到一件事情時,會從椰子殼裡試著調出一個相應的紙條來,然後按這個紙條去行動,幾乎沒有哪個紙條是自己寫的,都是父母灌輸的,看上去很好的道理。

但這些被灌輸來的道理有很多缺陷:

1.它裡面調出來一個合適的紙條不容易,有時要花費很多時間去調動;

2.每當調用一個紙條時,身體似乎都不願意;

3.這些紙條經常相互矛盾,衝突的很厲害。

也許最重要的是第二點,身體不願意,比起頭腦,身體更靠近你的靈魂。頭腦可以被灌輸,或者被矇騙,但身體很難不忠於自己。

比如曉楓從小學舞蹈,成為父母的驕傲,但她控制不住自己的身體,她現在已經很胖,看上去一點都不像是舞者了。

這是對父母意志的一個嘲諷,我必須在頭腦層面,去接受你們的灌輸,但我可以在身體層面說「不」。

曾經有部電影,講美國舞蹈學院的一些學生,即將參加畢業演出,而這將決定他們未來的去向。

其中有個女孩,9歲就被媽媽塞進這所學院,按照媽媽的意志去跳舞,她一直按媽媽的意志而活。

但真到要比賽時,她發現自己的身體並不願意跳舞,於是在畢業演出前,本來被定為女主角的她,主動退出了比賽,在媽媽質問她時,女孩說:「媽媽你沒有跳舞的腿,而我沒有跳舞的心。」

每個生命都想成為自己。當不能用成長的方式,就乾脆使用毀滅的方式,來表達這份意志。

總結一下

很多人不能很好地靠近自己的感覺。一個非常常見的原因,就是一直活在別人的意志里。

在東方文化中,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所有主流的聲音都傾向於說:你要聽話。你要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卻很少有聲音說:做你自己。

不過這種情況,在今天的社會,已經發生了很大改變,很多人在倡導尊重自己的感覺:做你自己,但這在十多年前,還是一種很罕見的聲音。

頭腦是一個偉大的存在,如果你頭腦里裝下了無數信息,而又可以對他們進行各種思考,這該是一種多麼美妙的事,就好像整個世界都在你的腦海中,一切都是你思考、觀察的對象和工具。

不過也要說明,馬丁布伯認為,這是一種經典的「我與它」的關係,而一些科學哲學家認為,之所以科學在西方形成體系,正是因為歐洲人放下了「萬物有靈」的這種觀念,而把一切存在當做「它」來源研究的結果。

只是我們同時需要警惕,不要輕易去認同頭腦里的聲音,認為這是「我」的想法,你越是執著於這一點,就越是被頭腦所控制。

而且有些諷刺的事,其實這些想法,極大可能是別人灌輸給你的,相反那些容易被我們認為鄙俗的肉身,卻會用種種方式忠誠於你自己。

所以要學會和頭腦的信條保持距離,同時學會用各種方式去聆聽身體。

總結

1.我們容易過於重視思維過程,容易覺得頭腦里的聲音是「我」的想法,這是「向思維認同」,把思維認同為「我」。

但你以為的「我」的想法,實際上常常是別人灌輸給你的,所以不要輕易去認同頭腦里的聲音,否則容易被頭腦所控制。

2.感覺,是身體的過程,是身體與其他存在建立關係時的產物,它是你的;頭腦,可以吸收各種信息,也可以被灌輸各種信息,所以甚至可以說是別人的。

比起頭腦來,身體更靠近你的靈魂,頭腦可以被灌輸、被矇騙,但身體很難不忠於自己。如果沒有身體的作證,一個道理對你而言,就可以說是一個謊言。

所以要和頭腦的信條保持距離,學會用各種方式去聆聽身體。

3.很多人不能很好地靠近自己的感覺,一個常見原因是,一直活在別人的意志里。在東方文化中,所有主流的聲音都傾向於說,你要聽話,要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卻少有聲音說,做你自己。

每個生命都想成為自己,當不能用成長的方式,就是就乾脆用毀滅的方式,來表達這份意志。

思考

每個生命都想成為自己。寫到這句話時,我眼淚一瞬間流下來;可能在我的內心裡,也是渴望成為自己的。

再想起前面提到的那次演講,我為什麼會看到物化,覺得不舒服,就是因為她在某種程度上表達了我自己的想法:想要賺錢,想要過好生活,想要提升自己。

這真的是「我」的想法嗎?還是別人的想法,是別人期待這樣,但我自己期待什麼呢?我期待自己是有趣的愜意的,更多更深的期待,需要慢慢的體悟。

觀看奇葩說演講,一對選手PK,其中一個講的很有道理,很有邏輯。另外一個講得很感動很動情,講的是感受。所以明顯後者就比前者強。

不講道理談感受,道理是冰冷的,與外界的鏡子相遇,折射回去的也是冰冷的。感受是溫熱的,即使你是冷漠的,它也能化成水浸潤你的心靈。

借用何帆老師的話——所有的人都追求同樣的學校,上同樣的課,選擇同樣的專業,所有的學習,只為了拿更多的A,畢業是為了找別人眼中羨慕的工作,成為別人眼中的成功人士,終其一生,過著未經省察的「二手生活」。

謝謝你的欣賞,觀點來自《武志紅的心理學課》。對於本文內容,你有其他觀點嗎?歡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IeM7jm4BMH2_cNUga3E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