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內心經常陷入一片混亂,沉溺在軟弱的情感中無法自拔,眼前籠罩著揮之不去的迷霧,生活就像一段不斷重複卡殼的黑白電影,那麼,《人生十二法則》必定會給你帶來啟示。
這本書是加拿大心理學家喬丹·彼得森的著作,他簡明扼要地列出了現代人生活的精神疾病,並對症下藥列出了十二條法則,擺事實,講道理,言辭犀利甚至有點刻薄地地論證了自己的觀點。
第一法則:筆直站立,昂首提胸
彼得森將人類比作龍蝦,從兩個社會的等級制度,兩種生物的存在狀態進行了分析,得出這樣的結論:
1、所有被複雜生物適應的環境當中,支配等級都是一個永久存在的特徵。2、金錢等級的底層是個可怕而又危險的地方。
他進而強調了養成穩定習慣的絕對好處,指出了飲食作息和抑鬱的關係:
我有許多焦慮的來訪者在按時睡覺和吃早餐之後都恢復到了正常狀態。
還說出了一個正向循環的真相:
如果讓你調整面部表情,做出悲傷的樣子,你會感到更加悲傷;如果做出快樂的表情,你也會感到更加快樂。肢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達情緒,這種表達甚至還可以放大或者抑制情緒。
因此,謹慎對待自己的體態,別再徘徊,那樣你的生活會更喪氣。唯有昂首挺胸,敢於挑戰,才有可能越過越好。
第二法則:待己如助人
和那些喜歡冒險和未知的自由知識分子不同,彼得森主張過一種有秩序的人生。那意味著不要為了某個得不到的東西浪費生命,更不要在求而不得的怨念、痛苦中掙扎,認清現實、長遠打算:
人們天生喜歡秩序,在秩序中人們可以做長遠打算,感到穩定、平靜和自信,因此我們都傾向於留在熟悉的地方,堅持已有的思想觀念。
別盲目批判婚姻、國家、傳統之類的東西,世界是複雜的,與其堅守理想主義的陣地,不如培養適應現實的能力。因為:
將所有危險事物拒之門外會造成另一種危險局面:讓人接觸不到任何有趣和有挑戰性的事物,最終變成一無是處的巨嬰。當一個人找不到理由去關注任何事物的時候,就只會變得呆滯可悲。這樣的情況下,這個人怎麼可能實現自己的全部潛能呢?
第三法則:與真心希望你好的人做朋友
孔子曾說「無友不如己者」,被魯迅評論為「勢利眼」,所以這條法則魯迅可能也不會贊同。彼得森說要和上進的、自律的、成熟的人學習結交,不要和那些糟糕頹廢的人為伍:
惡習會傳染,自律和穩定卻不會,因為墮落比奮進容易太多。
人和人差異很大,有些身處困境的人是清醒地墮落著:
也許你是想借痛苦表達對他人的嫉恨,因為他人在不斷進步而你卻在一直落後;也許你是想借痛苦證明世界的不公,以此掩蓋自己的罪過、疏忽和逃避;也許你是想在失敗中永遠痛苦下去,因為你需要用痛苦證明很多東西,或者報復自己的存在。處於如此境地的你,憑什麼要我和你做朋友?
法則四:和昨天的自己比,別和今天的別人比
法則五 別讓孩子做出令你討厭他的事
法則六 批判世界之前先清理你的房間
……
在後面的法則里彼得森又討論了許多常見的問題,比如小孩被過度保護,總是對現狀感到不滿的意識形態主義者,天真者的脆弱,偏執者的危害,各種各樣的人生謊言等等,其中有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
是關於他的朋友克里斯,一位鬱郁不得志的作家,雖然經常洗澡,但身上有種很苦的味道,周圍人稱之為「失業者的氣味」,克里斯在四十歲生日之前一晚打電話給彼得森,很開心,說自己寫的一個故事將要出版了,第二天他卻開著破皮卡在森林裡自殺了。
作為心理學家,彼得森是善於觀察、感知情緒、洞察人性的高手,尤其對人們逃避自欺的那一面捕捉得很到位,克里斯無疑太過天真軟弱,且有自暴自棄,裝瘋賣傻的傾向,彼得森提醒讀者,墮落的深淵永無止境,我同意他的觀點,天真且偏執的人容易自詡道德純潔,低估生活的複雜和困難,在貧苦中沉浮半生。因此,這種人應該意識到自己的處境,擺脫負面情緒帶來幻覺,及時止損,為了更強大的自我、更高級的人生努力。
整體而言,《人生十二法則》有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機警和感性文風,另外,彼得森的學說是建立在達爾文優勝劣汰、弱肉強食的理論基礎上,他不斷地強調人類的動物群體性和對習俗的擁護,並且不承認男女平等,認為陽剛的男性氣質要優於女性氣質。
電視媒體前的彼得森比他的書引來的爭議更大,他批判如今的大學生玻璃心,太愛做夢,他在採訪中說女主持的理性得益於她的男性化思維,他和學者齊澤克分別為資本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代言辯論。
反對者說彼得森不過是在散播陳舊的雞湯哲學,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然而,他以耿直毒舌的形象出現在大眾面前,西裝革履,眼神堅定,邏輯清晰,已經俘獲了一大批白人男性粉絲。
《人生十二法則》對於正處在迷茫期的我來說是振奮劑,有些實用性的觀察引人深思,但我非常不贊同作者對人性中天真、善良、感傷一面的大肆諷刺,對於那些生活脫軌不幸之人的鄙視,還有對底層生活所有意義的否定,這些傾向下面潛藏著極權主義的因子,狹隘且危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qbmk28BxtCz63RL2SH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