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簡介:王松,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脊柱外科副主任醫師,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脊柱退行性疾病
脊柱退行性疾病是最常見的脊柱病變,主要表現為椎間盤突出、骨質增生、韌帶增厚以及椎管狹窄等壓迫脊髓、神經根,並由此出現相應的神經症狀。
臨床表現為腰痛,並向周圍和下肢放散,嚴重的出現下肢麻木、跛行,甚至排便排尿不利、會陰部感覺減退或消失、以及性功能障礙等。常給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帶來諸多痛苦,甚至造成殘疾,喪失勞動能力。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和人口老齡化加劇,脊柱退行性疾病發病率逐年增高。在情況不嚴重時可選擇保守治療,但當保守治療沒有效果,或病情嚴重影響患者生活時,則需要手術治療。
脊柱內鏡
傳統開放性手術在脊柱外科擁有著多年的歷史,但隨著影像技術、計算機技術研究的深入,脊柱外科微創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微創技術具有創傷小、術後恢復快、併發症較少等優點。
脊柱內鏡技術是當今最具發展潛力的脊柱微創手術技術之一,目前在臨床上應用十分廣泛。該技術根據脊柱自身的解剖結構和生理特點,可對脊柱常見的神經根性壓迫疾病進行有針對性的精確治療,在毫釐之間(手術切口不到1cm)解決患者的痛苦,該技術治療過程安全,治療效果可靠,獲得了廣大醫生和患者的一致好評,適合各種類型神經根受壓的脊柱疾病。脊柱內鏡主要有椎間盤鏡和椎間孔鏡兩種。
椎間盤鏡技術
1995 年,Smith 等最早介紹了MED,即在內鏡監視下後椎板間隙途逕行腰椎間盤髓核摘除。MED技術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中,並逐步在臨床上開展。MED 術實質是傳統後路椎板間隙開窗技術的微創化和內鏡化。MED術切口小、術後恢復快,但隨著PELD的出現,MED也在慢慢被更好的技術所取代。
MED 早期設計主要應用於治療單純腰椎間盤突出症,適應於單節段椎間盤突出偏向一側,無合併椎管狹窄的病例,特別是髓核內游離型椎間盤突出症的治療。
經皮內鏡技術 (PELD)
經皮椎間孔鏡技術始於20 世紀末期。該手術皮膚切口只需有8 mm,是目前創傷性最小的脊柱外科手術技術。它有兩種手術方法,即YESS技術和TESSYS技術。
YESS技術經椎間孔內安全三角區進入椎間盤內,通過工作套管置入內鏡和器械,直視下由椎間盤內向外切除髓核組織,即「盤內減壓」,是一種間接椎間盤減壓技術,在椎間盤突出症的治療中,對包容性和韌帶下的椎間盤突出取出較簡單,但對於椎管內的椎間盤取出較困難,同時對於中央椎管狹窄、側隱窩及椎間孔狹窄的患者難以有效實施。TESSYS技術則在YESS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先將椎間孔進行擴大,再通過擴大的椎間孔進入椎管,可應用於旁中央型及椎間孔型椎間盤。
YESS技術操作相對比較容易,不易發生神經損傷等併發症,術中照射次數少,但TESSYS技術適應證廣泛,降低了神經根損傷風險,同時對神經根減壓過程起到積極作用。兩種方法各有千秋,在臨床選擇中需要明確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
除了經椎間孔入路(PETD)外,還有經椎板間隙入路(PEID)這一手術路徑。PEID主要用於高髂嵴和L5橫突肥大,經椎間孔穿刺入路特別困難的L5—S1椎間盤突出和脫出患者。PEID手術雖然切口較MED術要小,但仍然與傳統的經椎板間隙入路一樣,需要切開黃韌帶,用工作導管牽開神經根和硬膜囊,可能會造成椎管內粘連,也可能會造成神經根的牽拉損傷。因此,在能選用PEID時,還是選用PEID較好。
與傳統的開放椎間盤切除術相比,經皮椎間孔鏡技術具有住院時間短,早期下床功能恢復早,術後疼痛感輕,對骨、肌肉和韌帶結構的損傷小,可在局麻下進行,患者經濟負擔更輕均的優點。通過孔鏡技術,可以治療幾乎各種類型的腰椎間盤突出症及腰椎管狹窄症、椎體轉移瘤、椎間盤囊腫等疾病,適應症很廣。經皮椎間孔鏡技術的併發症有神經損傷導致術後感覺障礙、硬脊膜撕裂、血腫、感染、臟器損傷、減壓不徹底等,隨著技術發展和廣泛應用,現在併發症已很少出現。
總之,脊柱內鏡技術具有創傷小、術後恢復快、併發症較少等優點,在進行治療時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需要注意的是,選擇內鏡治療手段也需要嚴格把握適應症,不能為了微創而微創,而應該根據病人具體情況選擇最佳的治療方法。
排脊柱內鏡適應症與優缺點
適應症
患者的症狀、體徵、影像學一致,診斷確定,有上述情況者,可考慮手術治療。
優點
缺點
專家介紹
王松,男,漢族,中共黨員,博士,副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導師。主要從事脊柱骨折、脊髓損傷、脊柱先天畸形、脊椎退變、脊柱感染等脊柱疾患的臨床與基礎研究工作近20年,主持/參加脊柱頸胸腰骶各手術3000餘例,效果良好。第13批四川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學術帶頭人後備人選。主持科研課題8項,參編專著《脊柱畸形手術學》《胸腰椎手術要點與圖解》《脊柱腫瘤學》《脊柱結核手學》《脊柱腫瘤外科治療手術技巧》《脊柱骨折》六部。申請專利8項,發明專利兩項,發表科研論文40餘篇,脊柱外科頂級雜誌《SPINE》《EUROPEAN SPINE JOURNAL》各一篇。多次參加國內、國際脊柱外科學術會議並作大會發言或壁報交流。
參與學會、協會
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肢體殘疾康復專業委員會脊柱康復學組青年學組副主任委員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骨科創新與轉化專業委員會骨質疏鬆學組委員
中華中醫藥學會脊柱微創專家委員會委員
四川省康復醫學會脊柱脊髓損傷專委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四川省醫師協會第一屆骨科醫師分會脊柱組委員
四川省老年醫學學會骨科專業委員會第一屆委員會委員
四川省康復醫學會脊柱脊髓損傷專業委員會脊柱微創學組委員
瀘州市運動醫學專委會委員
瀘州市骨質疏鬆專業委員會委員
瀘州市康復醫學專委會委員
瀘州市中西醫結合學會脊柱脊髓專委會委員
《西南醫科大學學報》特約審稿專家
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高級會員
中國醫師協會會員
歐洲AOSPINE會員
北美NASS會員
中華中醫藥會員
教育培訓經歷:
1996年 就讀於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原同濟醫科大學)臨床醫學本科;
2004年 就讀於西南醫科大學(原瀘州醫學院)骨科碩士,師從著名專家王清教授
2009年 於溫州醫學院附二院進修脊柱微創,師從著名脊柱微創專家池永龍教授;
2013年 於成都參加頸椎前路手術技巧,頸椎後路手術技巧培訓班;
2014年 在德國參加腰椎及頸椎椎間孔微創手術培訓,師從Dr.med.Guntram Krzok;
2014年 就讀於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骨科學博士,師從著名脊柱外科專家宋躍明教授;
2015年 於北醫三院作訪問學者,師從脊柱外科頂級專家劉忠軍教授;
2015年 於北京參加脊柱外科新理念、新技術培訓班。
2016年 於美國哈佛醫學院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學中心訪問學習。